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12|回覆: 1

[儒家學說] 器小非君子

[複製鏈接]
九州書院 發表於 2018-12-20 08: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原文

【論語八佾第三】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譯文

孔子說:『管仲的器量真是小啊!』有人問:『那管仲算得上節儉嗎?』孔子說:『管仲有三處府第可以歸,官員很多,各不兼職,怎麼算得上節儉呢?』『既然這樣,那麼管仲是不是懂得禮呢?』孔子說:『國君在宮門外立有塞門,管仲也在府門外建塞門。國君為了接待外國君主,殿堂上設置酒器的反坫,管仲府中也設有同樣的反坫。管仲如果懂得禮,還有誰不懂得禮呢?』

評析

本章論管仲,由器及禮。孔子認為,管仲雖有『霸力和仁德』,卻驕矜奢侈,僭越失禮,器量實在太小,未可期以王道。管仲輔助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這是大功績。但是從禮上,實質上還是僭越了。齊國是姜太公的封地,整體的文化與魯國儒家不大一樣,【六韜·六守】 中:『太公曰:「大農、大工、大商謂之三寶。」』此以農、工、商為國之三寶。春秋時期,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大力發展與鄰國及周邊地區的貿易,『天下之商賈歸齊若流水』,『齊冠帶衣履天下』,齊國豐富的絲綢類資源,是當時對外貿易的主要商品。重農和重禮樂的周魯文化,與重工重商的齊國文化還是有很大差異的。我覺得孔子是用周朝禮樂的標準看管仲,所以是『器小』,因為士農工商,工商是最後墊底的,就被看作小器,不被主流的周文化所認可,我們從文化屬性上來看,就能理解孔子一方面很推崇管仲的功績,又看不上管仲的原因,根子上是一種文化對另一種文化的評價。如果孔子看今天的科學技術,看今天人的所行所為,也會說『器小』的。

初心

論語,夫子與弟子教與學的合集,那相與論學之風,千年不息,九州學子聞其風而悅之。一段一個故事,老師有德行有脾性愛音樂,弟子愛學習有個性。一個個都是活生生的,溫暖的,光明的。這麼一群讀書人,實在!妙哉!今九州書院發心培養現代士君子,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踐行新中式雅致生活,【論語】是最好的開端。

無無人人 發表於 2025-4-11 16: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管仲之"器小"與周魯禮樂文化之辨】

孔子評管仲"器小"之論,實為周魯禮樂文化與齊地工商文明之深刻對話。管仲輔桓公成霸業,其功在"九合諸侯"之實效;其過在"三歸反坫"之僭越。夫子之評,非僅臧否人物,實乃兩種文明價值體系之碰撞。

一、禮器之辨見文明分野
【周禮】以"玉帛鐘鼓"為器,【管子】以"輕重九府"為器。管仲設三歸、立反坫,在齊文化中為彰顯國力的政治符號,在周禮體系中卻成僭越禮制的鐵證。孔子所見"器小",實指其未能超越功利層面而達"明明德於天下"的禮樂境界。這種差異正如【考工記】與【春秋】筆法之別:一者重器物製作之精,一者重名分秩序之正。

二、儉禮之辯顯價值根基
管仲"官事不攝"的行政效率,在齊文化中為"通貨積財"的必要配置;而周魯傳統則視"晏嬰一狐裘三十年"為士大夫本色。二者差異正如【尚書·無逸】"先知稼穡艱難"與【管子·牧民】"倉廩實知禮節"的不同進路。孔子批評的深層邏輯,在於管仲未能將事功升華為"博施濟眾"的仁道,此即"器"未達"道"之謂。

三、文化比較中的現代啟示
今日重讀此章,當超越簡單的價值評判。齊文化之重商傳統,成就了"冠帶衣履天下"的經貿網絡;周魯之重禮精神,孕育了"鬱郁乎文哉"的文明氣象。二者恰如【周易】泰卦之象:天地交而萬物通,上下交而其志同。現代士君子修養,正需兼收"管仲之效"與"孔子之仁",在經世致用中不失禮義廉恥。

九州書院倡"新中式雅致生活",正當由此章悟入:於器可見道,而非以器代道;明禮以正位,而非拘禮以礙事。讀【論語】貴在得此活法,使千年對話化為當下智慧,方不負夫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之教。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