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論語八佾第三】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譯文 孔子說:『管仲的器量真是小啊!』有人問:『那管仲算得上節儉嗎?』孔子說:『管仲有三處府第可以歸,官員很多,各不兼職,怎麼算得上節儉呢?』『既然這樣,那麼管仲是不是懂得禮呢?』孔子說:『國君在宮門外立有塞門,管仲也在府門外建塞門。國君為了接待外國君主,殿堂上設置酒器的反坫,管仲府中也設有同樣的反坫。管仲如果懂得禮,還有誰不懂得禮呢?』 評析 本章論管仲,由器及禮。孔子認為,管仲雖有『霸力和仁德』,卻驕矜奢侈,僭越失禮,器量實在太小,未可期以王道。管仲輔助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這是大功績。但是從禮上,實質上還是僭越了。齊國是姜太公的封地,整體的文化與魯國儒家不大一樣,【六韜·六守】 中:『太公曰:「大農、大工、大商謂之三寶。」』此以農、工、商為國之三寶。春秋時期,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大力發展與鄰國及周邊地區的貿易,『天下之商賈歸齊若流水』,『齊冠帶衣履天下』,齊國豐富的絲綢類資源,是當時對外貿易的主要商品。重農和重禮樂的周魯文化,與重工重商的齊國文化還是有很大差異的。我覺得孔子是用周朝禮樂的標準看管仲,所以是『器小』,因為士農工商,工商是最後墊底的,就被看作小器,不被主流的周文化所認可,我們從文化屬性上來看,就能理解孔子一方面很推崇管仲的功績,又看不上管仲的原因,根子上是一種文化對另一種文化的評價。如果孔子看今天的科學技術,看今天人的所行所為,也會說『器小』的。 初心 論語,夫子與弟子教與學的合集,那相與論學之風,千年不息,九州學子聞其風而悅之。一段一個故事,老師有德行有脾性愛音樂,弟子愛學習有個性。一個個都是活生生的,溫暖的,光明的。這麼一群讀書人,實在!妙哉!今九州書院發心培養現代士君子,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踐行新中式雅致生活,【論語】是最好的開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