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23|回覆: 2

[儒家學說] 顏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槨

[複製鏈接]
文化傳統 發表於 2018-12-28 08:3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顏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槨

顏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槨

一起學【論語】11.7先進篇——顏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槨

原文

顏淵死,顏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槨。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鯉也死,有棺而無槨。吾不徒行,以為之槨。以吾從大夫之後,不可徒行也。』

白話譯文

顏淵死了,顏路請求用孔子之車做成槨。孔子說:『才與不才,也總是說的自己的兒子。孔鯉死時,只有棺而沒用槨。我不徒步出行,來把車給他做成槨。因為我跟從大夫之後,不能徒步出行。』

注釋

顏淵死:顏淵小孔子三十歲,去世時年四十一。仁人應高壽,而顏子四十一就去世了,所以孔子謂之『不幸短命死』。

按:孔子晚年六十八歲回到魯國。哀公十三年,年七十,孔鯉(年五十)去世;哀公十四年,年七十一,春西狩獲麟,嘆到『吾道窮矣』,於是停止修【春秋】;其年,顏回(年四十一)去世,孔子曰『天喪予』;哀公十五年,年七十二,子路死於衛;哀公十六年,七十三歲,孔子去世。

顏路:即顏淵之父,名無繇,字路。孔子弟子。【孔子家語】:『孔子始教於闕里而受學焉。少孔子六歲。』

以為之槨:用車做成槨。【論語稽】:『今考【禮經】,乃知以車為殯棺之槨。』

槨:外棺。【白虎通】:『所以有棺槨何?所以掩藏形惡也。槨之為言「廓」,所以開廓闢土,無令迫棺也。』【正義】:『據【喪大記】,士有雜木棺,但顏子家貧,不能備槨,故顏路為之請。』

棺:棺材。【說文】:『棺,關也,所以掩屍。』【白虎通】:『棺之為言「完」,所以藏屍令完全也。』

才不才,亦各言其子:孔鯉雖才不及顏淵,然而論父子之親,卻都是一樣的。才,指顏回;不才,指孔鯉。朱子:『言鯉之才雖不及顏淵,然己與顏路以父視之,則皆子也。』

徒行:出行無車,則必徒步而行。

吾從大夫之後:孔子時不在位,然尚從大夫之列,與聞國政,禮不可出門步行。

先賢註疏

【論語註疏】曰:此並三章記顏回死時孔子之語也。

何休曰:禮,本為有財者制,有則送之,無則致哀而已不當求,求則皇皇傷孝子心

趙岐曰:禮,喪事不外求,不可稱貸而為悅也

【論語正義】曰:有棺無槨,亦因貧之故,所謂『有其禮,無其財,君子弗行』者也。顏路請車,禮有未合,夫子以其哀迫,不欲深責,而但婉言告之,至以鯉死為比,則亦視顏子猶子矣

張栻曰:聖人正大之情,天地之情也。『才不才亦各言其子』,謂才與不才雖異,而彼此均為其子也。鯉雖不可以並淵,然在己則子也,無槨則亦已矣。淵雖賢,而父之葬子也,亦稱家之有無而已,又何必強為之槨乎?夫子視淵固猶子也,不得舍車於鯉,則亦不得舍車於淵矣。

康有為曰:孔子之愛顏子,慟為『天喪』,其哀之殆過於顏路焉。然不為之竭力以營槨者,喪事當稱有無,愛徒不過如子

胡氏曰:或者以為『君子行禮,視吾之有無而已』,夫君子之用財,視義之可否,豈獨視有無而已哉

【四書解義】曰:此一章書見孔子之愛回以義也。蓋顏淵一生安貧樂道,死生一致,雖無槨何傷?惟孔子知之深,故不以薄葬為嫌,非吝於一車也

雲門隱者按:夫子中正而立,不以私情而害禮也。此其堅守亦即是禮也,亦是對二子之深愛也。顏路不達也。

【附錄】

【論語正義】曰:孔子初仕魯為大夫,及去位,從士禮。其後魯人以幣招孔子歸,自必復其爵,而不居位,若大夫致仕者然,故但從大夫之後。【孔子世家】所以言『魯終不能用孔子也』。【魯語】:『吳子使來好聘,發幣於大夫及仲尼。』亦以孔子時從大夫後矣。既從大夫之後,與聞國政,故畜有馬乘,不得徒行。

【西征記】曰:魯人藏夫子所乘車於廟中,是顏路所請者也。獻帝時,廟遇火燒之。

【論語註疏】曰:伯魚年五十,先孔子死。則鯉也死時,孔子蓋年七十左右,皆非在大夫位時。

周宗建曰:禮,所隆殺系名與分,回惟弗仕,故諷以從大夫後之微詞耳。知大夫不可舍車,則知士庶不可用槨矣。世儒猥襲稱家有無之說,奚惑乎桓槨晉隧之紛紛也。往見前輩一文以此意結,極是。

【本章參考書目】

【論語集解】【論語義疏】【論語註疏】【論語集注】【論語全解】【癸巳論語解】【論語集釋】【論語新解】【論語商】【論語正義】【論語注】【論語稽】【孔子家語】【白虎通】、【公羊傳】何休注、【孟子章句】【說文解字】【四書解義】【西征記】。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25-3-29 09:08 | 顯示全部樓層
【國學札記】論顏路請車為槨之禮義

【論語·先進】載顏淵歿,其父顏路請孔子之車為槨一事,實關禮制與情理之辨。考其要義,可得三端:

一、 尊卑之序不可逾
孔子以"從大夫之後"為由拒之,正合周禮"大夫不可徒行"之制(【儀禮·既夕禮】)。昔孔鯉卒時僅備內棺,未越禮制;今若為顏淵破例,則亂尊卑等差。朱子【集注】謂:"君子愛人以德",此之謂也。

二、 父子之情皆同然
"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一語,道盡人倫本真。顏路愛子、孔子惜鯉(【孔子家語·本姓解】載鯉"年五十先孔子卒"),其情一也。然禮以節情,非以絕情,夫子"天喪予"之痛(【公羊傳·哀公十四年】),恰見情禮之平衡。

三、 喪具之用有常法
鄭玄注【禮記】云:"槨周於棺,所以表里。"考古所見殷周槨制,或以木為廓,或以石為郭,未聞用車者。【論語稽】謂"以車為殯棺之槨"或屬臨時殯禮,然非常制。夫子守禮,故不曲從。

要之,此章可見聖人之"權"與"經":於情則慟哭失聲(【先進】"子哭之慟"),於禮則絲毫不苟。後儒若程頤言"顏子之喪,門人慾厚葬,子曰不可",正與此章互證。學者當於此體會禮之精義,非徒考器物之末也。

(全文計498字)
次次掛科 發表於 2025-4-12 00:4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先進篇"顏路請車為槨"章義理探微

【論語·先進篇】"顏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槨"章,記載了顏淵去世後其父顏路向孔子求車為槨之事。此事雖簡,然其中蘊含的禮制精神與人倫深意,實值得深入剖析。

一、禮制與人情的辯證
顏路之請,表面觀之似違禮制。鄭玄注【喪服】云:"喪具稱家之有無",顏氏家貧,本當量力而行。孔子以"鯉也死,有棺而無槨"為對,正體現【禮記·檀弓】"子游問喪具,夫子曰:'稱家之有亡'"的禮制原則。然細究之,顏路之請實含三重深意:其一顯父子至情,其二見門人敬師之誠,其三暗含對賢弟子特殊哀榮的期許。孔子以"才不才,亦各言其子"回應,既守禮制之本,又通人情之變,展現"發乎情,止乎禮"的中道智慧。

二、身份與責任的倫理維度
"吾從大夫之後,不可徒行"一語,歷來注家多有討論。包咸注謂:"孔子時為魯大夫,不可徒行失其威儀。"考【周禮·春官】車服之制,大夫確有"安車駟馬"之儀。孔子此時雖已致仕,然"從大夫之後"的特殊身份,使其仍需恪守"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而"必正其衣冠"的士大夫操守。這種對身份倫理的持守,與【論語·鄉黨篇】"朝服而立於阼階"的記載一脈相承,體現儒家"正名"思想在日常生活層面的貫徹。

三、喪葬觀中的義利之辨
孔子堅持"不賣車為槨",表面看似吝嗇,實則蘊含深刻的義利觀。程頤【論語解】指出:"君子愛人以德,不以姑息。"若為顏淵破禮制,反失所以愛賢之道。【禮記·檀弓下】載子路"傷貧"之嘆,孔子答以"啜菽飲水盡其歡,斯之謂孝",正可與此章互參。儒家喪葬觀強調"喪致乎哀而止"(【論語·子張】),反對"殫財厚葬"的流俗,這種理性精神在今日猶具啟示意義。

此章短短數語,折射出孔子處理情禮衝突的智慧:既以"視猶子也"的胸懷體恤顏路喪子之痛,又以"不可徒行"的持守彰顯禮制精神。這種既重人倫又不廢禮法的處世之道,正是儒家"極高明而道中庸"思想的具體體現。讀此章者,當於聖人言語之外,更觀其存心制行之妙,方得讀【論語】之真諦。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