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學【論語】11.15 先進篇 原文 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白話譯文 子貢向孔子問到:『師和商兩人誰更賢能?』孔子說:『師啊總是過度了,商呢總是不足。』子貢說:『那麼是師更勝一籌嗎?』孔子說:『過度了如同不足。』
注釋 師:顓孫師,字子張。 商:卜商,字子夏。 師也過,商也不及:過,做得過度了;不及,做得不足。唐文治:『過者,過乎中;不及者,不及乎中。』錢穆:『譬之於射,過與不及,皆未至於鵠的。子張才高意廣,所失常在於過之;子夏篤信謹守,所失常在於不及。此皆材質有偏,而學問之功有所未至。』 愈:勝。錢穆:『子貢疑過者勝於不及,故疑師應賢乎商。』 過猶不及:做得過度了與做得不足都沒有做到恰到好處,都不合於中道,所以過度了猶如不足。
先賢註疏 【石鼓論語答問】曰:學不至於變氣質,縱有學問,隨其氣質自為成就,終墮於一偏。 朱子曰:子張才高意廣,而好為苟難,故常過中;子夏篤信謹守,而規模狹隘,故常不及。 張栻曰:子張高明,故常開擴;子夏敦篤,故常收斂。開擴則未免於有過,收斂則未免於有不及,然二子之過不及甚微。特未得其中而已。 鄭汝諧曰:子夏之論交曰:『可者與之,不可者拒之。』子張曰:『於人何所不容。』子夏之失在於淺狹,子張之失在於意廣,或過或不及皆非中也。非中則其失均也。 尹氏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夫過與不及,均也。差之毫厘,繆以千里。故聖人之教,抑其過,引其不及,歸於中道而已。 【禮記·仲尼燕居】曰:子曰:『師爾過,而商也不及。』子貢越席而對曰:『敢問將何以為此中者也?』子曰:『禮乎禮。夫禮,所以制中也。』 【論語正義】曰:過與不及,皆有所失。故惟以禮制之中也。 劉宗周曰:師之過,商之不及,各囿於氣質之偏,而學問亦如之。師近狂,商近狷也。過者,務外好高,或希心神化而遺下學之功,或起見新奇而忽尋常之理是也;不及者,繩趨尺步,有歉焉不勝之意,而無弘毅之養者也。則其未至於道均矣,故曰『過猶不及』。 江熙曰:聖人動為物軌,人之勝否未易輕言。兩既俱未得中,是不明其優劣以貽於來者也。 天台陳氏曰:觀【檀弓】子夏子張除喪之事,與後篇論交事,便見二子過不及處。 唐文治曰:子張、子夏奉教於聖門,蓋已近於中道,而猶有過、不及者,蓋氣質之偏也。夫子指而示之,欲二子盡力學問,更加精進,以求所謂中也。 【附錄】 【論語學案】曰:問:『子張之過近子路,兼人否?』曰:『子路氣魄實,子張稍浮。』『然則與曾點何如?』曰:『點神清,子張稍濁。子張問仁,夫子告之曰能行五者於天下;問政,則告之以無倦與忠,尊美屏惡。皆天德王道之大者,想子張氣局固不凡,但騁其高遠之見,反能病道。至於論士見危授命執德不弘尊賢容眾處,其所見實有過人者,非復向者堂堂風味。後世朱子之學似子夏,而弘毅過之;陸子之學似子張,而直截過之。看來朱子較勝陸子。朱子學問篤實,晚年更徹的是下學上達之矩,庶幾中矣;陸子見地盡高,只無下稍,其言曰:「予於踐履未能純一。」便是虛見此其供狀也。』 錢穆曰:本章不當以【中庸】『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為釋。子張既非賢於子夏,子貢亦非視子夏為不肖,且亦不能謂賢猶不肖。【論語】【中庸】多有不當合說者,據此章可見。
【本章參考書目】 【禮記】【論語集解】【論語義疏】【論語集注】【論語學案】【論語新解】【論語正義】【論語集釋】【論語意原】【論語大義】【論語集說】【癸巳論語解】【石鼓論語答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