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119|回复: 2

[儒家学说] 颜渊死

  [复制链接]
文化传统 发表于 2019-1-14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d10da1cf5e389ef537c71e24f1e235bf.jpg
一起学《论语》11.10 先进篇: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

原文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白话译文

颜渊死了,门人想要厚葬他。孔子说:“不可以。”门人最终厚葬了他。孔子说:“回啊,看待我像父亲一样,我却不能看待他像儿子一般。这不是我的意愿啊,是你们这些弟子啊。”

注释

门人欲厚葬之:丧事应当称家之有无,按照礼,不能向外求,如若家贫,可以简约;家贫葬厚,非礼。

不可:孔子不赞成家贫厚葬。

犹父:古代师徒如父子。犹,如同。

予不得视犹子也:孔颜家俱贫,孔鲤去世,丧葬称家之有无;今颜渊去世,孔子不能阻止门人厚葬而如孔鲤之丧。所以孔子如此感叹。

先贤注疏

《论语集解》曰:礼,贫富各有宜,颜渊家贫,而门人欲厚葬之,故不听。

朱子曰:叹不得如葬鲤之得宜,以责门人也。

康有为曰:门人盖孔门之门人,记此以见门人之厚,孔子之裁其宜。

《论语正义》曰:厚葬者,谓凡葬事求丰备也。《晋语》栾共子云:“成闻之,民生于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颜子事夫子犹父,故曰:“子在,回何敢死?”则同于“父母在,不许友以死”之义也。《史记·弟子传》,夫子言“自吾得回,门人日亲”,及夫子没,门人心丧三年,若丧父而无服。则皆同颜子事夫子犹父矣。然夫子丧颜子,若丧子而无服,是亦视回犹子。惟不能止门人之厚葬,终心自歉,故深责二三子也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孔子循理责门人,正所以爱回之深也。

伊藤仁斋曰:门人徒知爱颜子,而不知所以爱颜子,惜哉!

张栻曰:葬以礼者,谓得其理也。颜子箪食瓢饮,居于陋巷,及其死,门人乃欲厚葬之,则失其理矣,夫子止之而不可得。谓回虽视予犹父,而己不得视之犹子,以有颜路故也。

《论语正义》曰:夫子之视颜子,视之犹其生也。彼门人者,以其生之所不受者而与之,是死之也。故曰“君子之爱人也以德,小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郑汝谐曰:哭之而恸,情性之正也;厚葬不可,义理之正也

黄干曰:厚葬,尊贤之情。夫子爱人以德,不使情胜义

范宁曰:厚葬非礼,故不许也。厚葬非我之教,出乎门人之意耳,此以抑门人而救世弊也。

刘宗周曰:夫子晚年不得曾子,则学亦不传于后世矣。颜子之死,惜哉!

陈祥道曰:君子之于人,不以义掩恩,不以恩掩义。以义掩恩,君子之所不忍;以恩掩义,君子之所不敢。渊死而子哭之恸者恩也;颜路请车以为椁而不与之义也

钱穆曰:观此四章,孔门师弟子对颜子之丧之情义备至,真千古如见矣

《附录》

《礼记·檀弓》曰:夫子之丧颜渊、子路,皆若丧子而无服。

《本章参考书目》

《论语集解》《论语义疏》《论语注疏》《论语集注》《论语正义》《癸巳论语解》《论语全解》《论语新解》《论语集释》《论语学案》《论语意原》《论语会笺》《论语注》《论语古义》《四书解义》。

游客  发表于 2019-1-15 08:07
颜子事夫子犹父,故曰:“子在,回何敢死?”则同于“父母在,不许友以死”之义也。

高义!
何纣町 发表于 2025-4-14 23:3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颜渊之丧与孔门礼义之辨

《论语》先进篇载颜渊之死一事,殊堪玩味。门人欲厚葬颜渊,孔子初言"不可",终不能阻,乃叹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此章虽简,却蕴含孔门礼义之精微,足为后世法。

细究孔子"不可"之由,实因"丧事称家之有无"乃周礼大义。颜渊"箪食瓢饮,居于陋巷",家贫可知。若违礼厚葬,非但无益于死者,反使其背负越礼之名。朱子谓"叹不得如葬鲤之得宜",正点明孔子欲以葬孔鲤之礼葬颜渊,保持贫富各宜之礼制平衡。康有为言"孔子之裁其宜",即指圣人处事必求合于中道。

门人厚葬之举,表面尊贤,实则违礼。伊藤仁斋斥其"徒知爱颜子,而不知所以爱颜子",可谓诛心之论。孔子晚年丧此高足,其痛可知,然仍坚持"哭之恸"属情性之正,"厚葬不可"为义理之正,恰如郑汝谐所言,体现情礼并重的儒家精神。黄干谓"夫子爱人以德,不使情胜义",正道出孔子以理性节制情感的修养工夫。

尤为深刻者,乃孔子"视予犹父"之叹。颜渊事师如父,曾言"子在,回何敢死",类于"父母在,不许友以死"之义;而孔子丧颜渊"若丧子而无服",师生之情堪比父子。《史记》载孔子殁后,门人"心丧三年,若丧父而无服",可见孔门师徒确有如父子之谊。然孔子终不能如葬孔鲤般决定颜渊丧仪,故有"不得视犹子"之憾,此中蕴含师道与父道的微妙分际。

细味末句"非我也,夫二三子也",非推诿之辞,实含两层深意:一则自责未能尽师道,如张栻所言"有颜路故也";二则如范宁所见"抑门人而救世弊",通过自责以警醒弟子。陈祥道谓"不以义掩恩,不以恩掩义",正可解释孔子既为颜渊之死恸哭,又坚持不违礼制的态度。

今观此章,可知孔子处理情感与礼法的智慧。门人厚葬虽出敬爱,却使颜渊死后蒙违礼之名;孔子坚持原则,反成真爱。刘宗周叹"颜子之死,惜哉",不仅惜其早逝,更惜门人未能领会圣人以礼制情的深意。当今社会或可从中悟得:真爱非放纵情感,而在以理性导之;尊贤不在形式奢华,而在合宜中道。此即《四书解义》所谓"循理责门人,正所以爱回之深也"的真谛。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