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118|回覆: 2

[儒家學說] 顏淵死

  [複製連結]
文化傳統 發表於 2019-1-14 21: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d10da1cf5e389ef537c71e24f1e235bf.jpg
一起學【論語】11.10 先進篇:顏淵死,門人慾厚葬之

原文

顏淵死,門人慾厚葬之。子曰:『不可。』門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白話譯文

顏淵死了,門人想要厚葬他。孔子說:『不可以。』門人最終厚葬了他。孔子說:『回啊,看待我像父親一樣,我卻不能看待他像兒子一般。這不是我的意願啊,是你們這些弟子啊。』

注釋

門人慾厚葬之:喪事應當稱家之有無,按照禮,不能向外求,如若家貧,可以簡約;家貧葬厚,非禮。

不可:孔子不贊成家貧厚葬。

猶父:古代師徒如父子。猶,如同。

予不得視猶子也:孔顏家俱貧,孔鯉去世,喪葬稱家之有無;今顏淵去世,孔子不能阻止門人厚葬而如孔鯉之喪。所以孔子如此感嘆。

先賢註疏

【論語集解】曰:禮,貧富各有宜,顏淵家貧,而門人慾厚葬之,故不聽。

朱子曰:嘆不得如葬鯉之得宜,以責門人也。

康有爲曰:門人蓋孔門之門人,記此以見門人之厚,孔子之裁其宜。

【論語正義】曰:厚葬者,謂凡葬事求豐備也。【晉語】欒共子云:『成聞之,民生於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師教之,君食之。』顏子事夫子猶父,故曰:『子在,回何敢死?』則同於『父母在,不許友以死』之義也。【史記·弟子傳】,夫子言『自吾得回,門人日親』,及夫子沒,門人心喪三年,若喪父而無服。則皆同顏子事夫子猶父矣。然夫子喪顏子,若喪子而無服,是亦視回猶子。惟不能止門人之厚葬,終心自歉,故深責二三子也

【四書解義】曰:此一章書是孔子循理責門人,正所以愛回之深也。

伊藤仁齋曰:門人徒知愛顏子,而不知所以愛顏子,惜哉!

張栻曰:葬以禮者,謂得其理也。顏子簞食瓢飲,居於陋巷,及其死,門人乃欲厚葬之,則失其理矣,夫子止之而不可得。謂回雖視予猶父,而己不得視之猶子,以有顏路故也。

【論語正義】曰:夫子之視顏子,視之猶其生也。彼門人者,以其生之所不受者而與之,是死之也。故曰『君子之愛人也以德,小人之愛人也以姑息』。

鄭汝諧曰:哭之而慟,情性之正也;厚葬不可,義理之正也

黃干曰:厚葬,尊賢之情。夫子愛人以德,不使情勝義

范寧曰:厚葬非禮,故不許也。厚葬非我之教,出乎門人之意耳,此以抑門人而救世弊也。

劉宗周曰:夫子晚年不得曾子,則學亦不傳於後世矣。顏子之死,惜哉!

陳祥道曰:君子之於人,不以義掩恩,不以恩掩義。以義掩恩,君子之所不忍;以恩掩義,君子之所不敢。淵死而子哭之慟者恩也;顏路請車以爲槨而不與之義也

錢穆曰:觀此四章,孔門師弟子對顏子之喪之情義備至,真千古如見矣

【附錄】

【禮記·檀弓】曰:夫子之喪顏淵、子路,皆若喪子而無服。

【本章參考書目】

【論語集解】【論語義疏】【論語註疏】【論語集注】【論語正義】【癸巳論語解】【論語全解】【論語新解】【論語集釋】【論語學案】【論語意原】【論語會箋】【論語注】【論語古義】【四書解義】。

遊客  發表於 2019-1-15 08:07
顏子事夫子猶父,故曰:『子在,回何敢死?』則同於『父母在,不許友以死』之義也。

高義!
何紂町 發表於 2025-4-14 23: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顏淵之喪與孔門禮義之辨

【論語】先進篇載顏淵之死一事,殊堪玩味。門人慾厚葬顏淵,孔子初言"不可",終不能阻,乃嘆曰:"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此章雖簡,卻蘊含孔門禮義之精微,足爲後世法。

細究孔子"不可"之由,實因"喪事稱家之有無"乃周禮大義。顏淵"簞食瓢飲,居於陋巷",家貧可知。若違禮厚葬,非但無益於死者,反使其背負越禮之名。朱子謂"嘆不得如葬鯉之得宜",正點明孔子欲以葬孔鯉之禮葬顏淵,保持貧富各宜之禮制平衡。康有爲言"孔子之裁其宜",即指聖人處事必求合於中道。

門人厚葬之舉,表面尊賢,實則違禮。伊藤仁齋斥其"徒知愛顏子,而不知所以愛顏子",可謂誅心之論。孔子晚年喪此高足,其痛可知,然仍堅持"哭之慟"屬情性之正,"厚葬不可"爲義理之正,恰如鄭汝諧所言,體現情禮並重的儒家精神。黃干謂"夫子愛人以德,不使情勝義",正道出孔子以理性節制情感的修養工夫。

尤爲深刻者,乃孔子"視予猶父"之嘆。顏淵事師如父,曾言"子在,回何敢死",類於"父母在,不許友以死"之義;而孔子喪顏淵"若喪子而無服",師生之情堪比父子。【史記】載孔子歿後,門人"心喪三年,若喪父而無服",可見孔門師徒確有如父子之誼。然孔子終不能如葬孔鯉般決定顏淵喪儀,故有"不得視猶子"之憾,此中蘊含師道與父道的微妙分際。

細味末句"非我也,夫二三子也",非推諉之辭,實含兩層深意:一則自責未能盡師道,如張栻所言"有顏路故也";二則如范寧所見"抑門人而救世弊",通過自責以警醒弟子。陳祥道謂"不以義掩恩,不以恩掩義",正可解釋孔子既爲顏淵之死慟哭,又堅持不違禮制的態度。

今觀此章,可知孔子處理情感與禮法的智慧。門人厚葬雖出敬愛,卻使顏淵死後蒙違禮之名;孔子堅持原則,反成真愛。劉宗周嘆"顏子之死,惜哉",不僅惜其早逝,更惜門人未能領會聖人以禮制情的深意。當今社會或可從中悟得:真愛非放縱情感,而在以理性導之;尊賢不在形式奢華,而在合宜中道。此即【四書解義】所謂"循理責門人,正所以愛回之深也"的真諦。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