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佾】第一章: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现代汉语 本章用现代汉语怎么理解呢? 孔子评价季氏,『他已经触犯礼法这条底线,僭越自己的位分,在自家庙庭上用八佾级别的舞乐,这样的叛逆行为都可以容忍,什么行为是不可以容忍的呢?』 【论语新解·为政篇】季孙氏在他家庙的庭中使用了周天子八八六十四人的舞蹈行列,孔子说:『这等事,他都忍心做,什么事他不忍心做呀!』 【论语译注·为政篇】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庭院中奏乐舞蹈,这都可以狠心做出来,甚么事不可以狠心做出来呢?』 理解思路 本章的理解要点有哪些? 一、【八佾】篇的主旨,是批判『不臣』的行为,第一章批的即是鲁国卿大夫季氏,他通过在乐制上的僭越,展示了他的『不臣』和野心。 二、当时的礼乐制度是,天子用八佾舞(八行八列),公侯用六佾(六行八列),卿大夫用四佾(四行八列),士大夫用二佾(二行八列),不能僭越。 三、夏商周三代是封建礼法制度,以天子德行最重,所以享用礼法的最高级制,自公侯以下,即逐级递减。 这个制度是如何维持的呢?就是靠德行。所谓德行,就是民望、民心所向,当时的军事力量、社会生产都是靠人民,人民越多,力量越大,收入越高。 正常情况下,天子的收入和军力比公侯大,公侯比卿大夫大,卿大夫比士大夫大。一旦天子失德,失去人民(如直辖的人民、部分公侯)的支持,公侯的德望高于天子,这个制度就会乱,同理,公侯失德,卿大夫失德,都会出现上无德以下制下的情况,这是其中一种情况; 另外,如果天子提拔无德的人做公侯,或公侯提拔无德的人做卿大夫,卿大夫提拔无德的人做士大夫,就会出现以下犯上的动乱,这是其中第二种情况; 还有,下面的人逐渐失德了,上面的不及时制约,或者下面的人德望越来越高,而上面的人不及时提拔,都会出现德与位不相配的动乱。 鲁侯不察,不知季氏失德,以致不能将季氏扼杀在未壮之时,这首先是鲁侯失德,然后是季氏无德,才导致的礼乐崩坏;卿大夫乱了礼法,必须由公侯讨伐,公侯无力可请助于天子。但当时的情况应该是天子已经失德,无力督促鲁侯讨伐,鲁侯也没了能力讨伐。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情况下,季氏下面的士大夫是不能讨伐季氏这个卿大夫的,但可以规谏,以敦促他改正,也可以用脚投票,另投别的卿大夫或公侯,以免出现以下犯上的错误。但是,在当时天子都已经失德的情况下,以下犯上已经成为必然,这时,已经物极必返,需要另立天子了。 四、礼法是封建制度里的根本秩序,根本秩序崩坏了,那么天下就会混乱无序,走向动乱,如果天下大乱、生民涂炭都能容忍,不在乎,那就真的是没有什么好在乎的了。所以孔子说,『是可忍,孰不可忍』,礼法是为政以德的根本底线,不容触犯。 中心思想 本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礼法是德政的底线,不可以越逾。 思维启发 那么,本章能给我们什么启发呢? 一、处事一定要有原则,守底线,否则会产生一些我们无法预知,无法恢复的混乱;而且这种原则和底线一定要符合仁义礼智信这五常。 二、容忍必须有限度,对于底线、原则的越逾就不能容忍。 词语注释 ⑴季氏,根据【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的记载和【汉书·刘向传】,这季氏可能是指季平子,卽季孙意如,据【韩诗·外传】,似以为季康子,马融注则以为季桓子,恐皆不足信。 ⑵八佾,佾音逸yì,古代舞蹈奏乐。八个人为一列,这一列叫一佾,八佾是八列,八八六十四人。只有天子才能用,诸侯用六佾,卽六列,四十八人,大夫用四佾,三十二人,四佾才是季氏所应该用的。 ⑶忍,一般人把它解为『容忍』,『忍耐』,不好。因为孔子当时并没有讨伐季氏的条件和意志,而且季平子削弱鲁公室,鲁昭公不能忍,出走到齐,又到晋,终于死在晋国之乾侯,这可能就是孔子所『孰不可忍』的事,【贾子·道术】篇:『恻隐怜人谓之慈,反慈为忍。』这『忍』字正是此意。 延章按:忍字在这里应当注解为『容忍』,本章是孔子与弟子私下讲学的话,并非公示天下,将要讨伐季氏的宣言。又从本篇的主旨出发,是要批判为人臣子的人,不义无德不守分位的行为。本章是举季氏这个案例来阐明,对于这样的叛逆行为,不能容忍,一旦容忍,就礼崩乐坏,国破家亡,天下混乱,鲁侯就是容忍了季氏的叛逆行为,最终导致被驱逐,流离于各国,最终不得其死。所以,本章的要旨是明鉴後人,要及时阻止这种叛逆行为,掐灭在萌芽状态,而不是号召鲁侯讨伐季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