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張問善人之道。子曰:『不踐跡,亦不入於室。』
白話譯文 子張請問善人的行為。孔子說:『善人能不踩着前賢往聖的腳印走,但也難以進入到聖賢室內。』
注釋 善人:樂於做善事之人,有善行,有善心。朱子:『質美而未學者也。』 不踐跡:善人行善不待學而能,所以不用踩着前人之路就能行善。踐,循也,今日可看做『踩、踏』。跡,前賢往聖的足跡,義為聖賢經典、禮樂教化。錢穆:『善人質美,行事一本天性,故能不踐跡,猶謂不照前人腳印走路,即不依成法。』 亦不入於室:善人雖然有美善之質,如果不依聖賢的教誨來學習踐行,也難以成為聖賢。室,指內室,義為聖賢之道的奧妙。
先賢註疏 【四書解義】曰:此一章書是孔子論生質之美,而進之以學也。 程子曰:踐跡,如言循途守轍。善人雖不必踐舊跡而自不為惡,然亦不能入聖人之室也。 張子曰:善人,欲仁而未志於學者也。欲仁,故雖不踐成法,亦不蹈於惡,有諸己也;由不學,故無自而入聖人之室也。 錢穆曰:此言其未經學問,雖亦能善,而不到深奧處。見美質有限,必學問始無窮。 孔廣森曰:孔子告以善人所行之道,當效前言往行,以成其德。譬諸入室,必踐陳除堂戶之跡,而後循循然至也。 【論語正義】曰:踐跡者,謂學禮樂之事也。善人質美未學,我必進於禮樂,乃可入室。 孫奇逢曰:凡【詩】【書】所載皆跡也,而精意即在其中,故必藉其途乃可以入室。善人不學,雖有所長,即以成其短。 【東塾讀書記】曰:陳厚甫先生云:此言善人之道,當踐跡,乃能入聖人之室;如不踐跡,亦不能入室:言質美未可恃也。 徐英曰:踐跡,然後能入室,猶學而後可以致廣大而盡精微。 劉宗周曰:道之在人,始於為善人,終於為聖人。善人之道,亦僅能決得善惡之大關,而於至善之道,概乎未之有聞也。善之至,便是盡性至命,達於聖人,乃為究竟地。無他,亦學焉而已。 【論語】曰: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忠信、善、質美,還有待於學也。) 雲門隱者按:忠厚自可傳家遠,詩書方能繼世長。亦是如此。忠厚,質之美;然有賴學聖賢之道方可傳世久遠。人如此,家庭如此,國家民族亦如此。 【附錄】 【論語正義】曰:據志(【漢書·刑法志】)此言,以善人指諸侯言,上篇言聖人善人吾不得而見之,彼言善人,義亦同也。王者以德教化民,制禮作樂,功致太平,若善人為邦百年,仍不能興禮樂之事,故僅可『勝殘去殺』,若仁道猶未能成,所謂不入於室也。 鄭汝諧曰:子張好為苟難,而失之過,故以踐跡告之。跡者,循是以進也。禮儀三百,威儀三千,待其人然後行。若曰三百三千皆跡也,欲舍是而徑造其奧,皆狂者之所為也。
【本章參考書目】 【論語集解】【論語義疏】【論語註疏】【論語集注】【論語學案】【論語集說】【論語集釋】【論語正義】【論語新解】【論語意原】【論語會箋】【四書解義】【東塾讀書記】【經學卮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