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2【★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马棚失火烧掉了。孔子退朝回来,说:“伤人了吗?”不问马的情况怎么样。 10.13【☆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伺食于君,君祭,先饭。】国君赐给熟食,孔子一定摆正座席先尝一尝。国君赐给生肉,一定煮熟了,先给祖宗上供。国君赐给活物,一定要饲养起来。同国君一道吃饭,在国君举行饭前祭礼的时候,一定要先吃饭后吃菜。 10.14【★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君命召,不俟驾行矣。】孔子病了,国君来探视,他便头朝东躺着,身上盖上朝服,拖着大带子。国君召见(孔子),他不等车马驾好,就先步行走去了。 10.15【★入太庙,每事问。】见《论语.八佾》 10.16【★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孔子的)朋友死了,没有亲属负责殓埋,孔子说:“丧事由我来办。”朋友的馈赠,即使是车马,如果不是祭肉,孔子也不行拜礼。在古人眼里祭肉是神圣之物,也是精神载体,既是代表子孙后人的虔诚之心,也是代表上天先人的赐褔,所以孔子当然要拜之。 10.17【☆寝不尸,居不容。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睡觉不像死尸一样挺着,平日家居也不像做客或接待客人时那样庄重严肃。看见穿丧服的人,即使是关系很亲密的,也一定要把态度变得严肃起来。看见当官的和盲人,即使是常在一起的,也一定要有礼貌。在乘车时遇见穿丧服的人,便俯伏在车前横木上(以示同情)。遇见背负国家图籍的人,也这样做(以示敬意)。(做客时,)如果有丰盛的筵席,就神色一变,并站起来致谢。遇见迅雷大风,一定要改变神色(以示对上天的敬畏)。 10.18【☆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上车时,一定先直立站好,然后拉着扶手带上车。在车上,不回头,不高声说话,不用自己的手指指点点。大意是不要东张西望,不要高谈阔论,不要指指点点的吧。 10.19【★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可能孔子和弟子在路上遇到被一群野鸡。有的弟子对野鸡“大声以色”的驱赶,但是野鸡飞上天空之后,过了一会儿仍然聚集到大家的周围。于是,孔子说:“这些山梁上的母野鸡,得其时呀!得其时呀!”子路向他们拱拱手,野鸡便振一振翅膀,象是回礼一般,然后最终飞走了。 “嗅”按照一些解释,疑作“狊(jù)”,指“张两翅之貌” 末章是《论语》中的千古悬疑,往往是各执一词,众说纷纭。所谓“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其实可能示意弟子由它去吧,不必哄赶了,古人对万物生灵都有惜生的思想,在植物的生长季节和动物繁殖季节往往对它们是十分爱惜,唯恐伤之。这样的事情见于史是相当多的。比方说,孔子的弟子宓子贱在单父当政三年,孔子派巫马施前往观察政绩,巫马施来单父碰到一个打鱼者,见他打到鱼,又放走一些,巫马施问他缘故,打鱼者回答:“大夫(指宓子贱)很爱它们,大夫想叫小鱼长大,所以打到这种鱼我们就放掉。”巫马施回去告诉孔子说:“宓子贱的德行真是达到极处了,使得人们暗里做事,好像有严厉的刑罚在身旁似的,他是用什么方法达到的呢?”孔子说:“这一方面用了力,那一方面就能表现出来”。 所以孔子说“时哉!时哉!”这正是野鸡的繁殖季节,就不要使它们惊恐吧。子路这个时候出来,对着野鸡拱了拱手,也许是表示歉意吧。不料,这些野鸡居然像也懂得礼数一样,振动翅膀以示还礼,并飞走了。其实这一段话,多有附会之嫌,不过是《论语》编者想从“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出发,渲染孔子“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的思想,强调以礼相待,禽兽都能明礼,何况是人呢? 通观全篇,也是如此,如何断章,如何编排,也是各有各的见解。在阅读《论语》时,建议有勇气对《论语》的编排进行调整。特别是对于这样的篇章通过适当的断章和组合,把孔门礼仪的教材和习礼的规定归为一类。把对孔子本人行礼的描绘归为一类。 正所谓“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应该说,这是《论语》重点反映孔子及弟子习礼、行礼规矩和情况的内容。《乡党》的本来主旨是想体现孔子及弟子在鲁国国内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各种礼仪文化。但是难免在文字上显得呆涩、教条。让人费解的是篇中“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一句,貌似与全篇主旨无关。然而这恰恰是全篇的神来之笔、点睛之笔。礼以人为本,人以仁为本,是孔子的一贯思想。如果我们在崇礼、学礼、行礼之时,舍本逐末,买椟还珠,徒具形式,附庸风雅,忘记了夫子“人而不仁,如礼何”的警醒之句,那么这样的礼仪搞得再铺天盖地、繁文缛节,也没有任何意义。只不过是名礼实利,铺张浪费,极尽奢靡,甚至会无端生事、无事生非、殃及百姓,祸害苍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