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60|回復: 0

诗的教育:从李白的绝句说起(图)

[複製鏈接]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10-3-16 10: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W020100316372745753626.jpg
4 _/ K! c- E+ m- {8 I2 N9 g
6 ?* V+ l1 j" M2 L
) b- {, w# `4 `1 s9 u  N) P1 X) H
    对于孩子的启蒙,如今有人鼓吹《百家姓》、《弟子规》,甚至孔子的《论语》。似乎只有在那里才可以找到民族文化的源头,和孩子今天成长的需要对接。其实,那里不少对于今天的孩子并不那么适合,人们总希望走回头路,用一些陈腐的东西,教孩子面对今天的道德与处世。 / C! F3 J, I% X" z- [
7 C" w. o+ |- P
    在我看来,对于孩子的启蒙,我们过于偏重道德与处世。处世,是实用主义的;道德,又是儒家旧式的。我们常常忽略的,是对于孩子精神与心灵方面的滋养。因此,我们现在的孩子,过于实际、实用、实惠。
4 t5 q' ]6 p( w% W# B, Y0 D
* U2 r5 B9 A5 v  S5 A& V' v    其实,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诗的国度,而对于孩子精神与心灵的启蒙,最好的路径莫过于诗的教化,不仅形象生动,易学好懂,而且,潜移默化之中,在审美滋润之中,影响人的一生。过去的《千家诗》、《唐诗三百首》的版本,才会广为流传。如今,我们却舍弃诗的教化传统,拾起《弟子规》等老一套去腐蚀孩子,实在是沉渣泛起。 : z8 `# B( @- a) |! x
* X' W) e3 {% r6 j  E# W% w0 ^, a
    诗的教育,最好莫过于唐诗,唐诗里,最好莫过于绝句。以李白的绝句为例,浅显流畅,充满想象,最适合孩子读。古人曾经有这样高度的评价:“太白绝句,每篇只与人别,如《寄王昌龄》、《送孟浩然》等作,体格无一分形似。奇节风格,万世一人。”
! F6 b5 k8 U2 y' C) {% g$ p" s6 [0 g3 t4 p3 V0 Z4 ^0 _# X
    这里说的《寄王昌龄》、《送孟浩然》两首绝句,都是李白写的送别诗。送别的对象不同,情景不同,背景不同,心情不同,当然,诗便不尽相同。看看李白如何写送别诗的,又是怎样做到“体格无一分形似”的,会让我们的孩子感受到情感的细致与别致,从小懂得体味并珍惜情感,不只是被物化而日渐萎缩精神与心灵,如干瘪的话梅核。 8 b8 N2 M1 D# I1 L! }5 R8 f# I* R
! v# P4 P- `- h% s6 T
    先看《寄王昌龄》:
- Z( T1 K5 p0 E, q  ?9 V* u) y( h0 `, N4 @  i$ n
    杨花落尽子归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4 {/ M0 J+ M7 e

) b9 f5 X0 N$ P. q+ y/ n) x/ c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 f4 U& ~+ j8 M+ n4 Z' v  l$ r9 y4 W/ q: C0 [4 R% M( n
    头一句写时间,是春末时分;第二句写地点,虽“杨花落尽子归啼”,以景带情,又道出送别的时间,可谓一石三鸟,写出几分离愁别绪的哀婉惆怅,但最好的还是最后两句,将李白送别的感情发挥得淋漓尽致。 : M% K6 h% `: C, a
( r# Z: `# ~8 C- v2 L
    试想,如果将这两句改成:我寄愁心去,直到夜郎西。还会有这样的效果吗?肯定不会了。少了“月”和“风”这两样景物的衬托,感情便显得单薄,无以尽情地抒发。在这里,“月”和“风”便显得如此举足轻重起来。“愁心”借“明月”遣怀,和“明月”融为一体,“愁心”,即所谓我们常说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心情,便有了依附,如明月一般,看得见,摸得着了。这样的心情,再随风一起飘逸,和被送的王昌龄一起,不远千里一直到了贵州,这样的心情该是多么的形象动人和感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