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976|回復: 0

[儒家学说]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赏析

[複製鏈接]
文化传统 發表於 2019-5-9 19: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原文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赏析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赏析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白话译文

孔子说:『熟读〖诗经〗三百篇,把政事授予他,不能做好;派他出使四方,不能自主应对。虽然学的很多,又能用来做什么呢?』

注释

诵诗三百:诗,指〖诗经〗。唐文治:『〖诗〗有诵、歌、弦之分。诵〖诗〗,谓口读而以声节之。三百,谓终业。』

〖义疏〗:『〖诗〗有六义,国风、二雅并是为政之法。』〖注疏〗:『〖诗〗有〖国风〗〖雅〗〖颂〗,凡三百五篇,皆言天子诸侯之政也。古者使适四方,有会同之事,皆赋〖诗〗以见意。』

授:授予,给。

政:政事。

达:通达、通晓。

使:出使。

专对:使臣奉君命出使他国,在应对上要能独当一面灵活应变,才会不辱使命。专,独。〖正义〗:『专对,谓应对无方,能专其事。疏云:「谓受君命聘于邻国,不受宾主对答之辞。必不受辞者,以其口及则言辞无定准,故不受之也。」此即「专对」之义。』饶鲁:『使,有正有介,正使不能答,则介助之。如正使自能致辞,是谓专对。』

先贤注疏

子曰:不学〖诗〗,无以言。

朱子曰:〖诗〗本人情,该物理,可以验风俗之盛衰,见政治之得失。其言温厚和平,长于风谕。故诵之者,必达于政而能言也

〖论语正义〗曰:〖毛诗序〗云:『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是〖诗〗之理,可通政事,故宜达也。使于四方能专对者,谓得诗温柔敦厚之教,则能应对宾客也

郑康成曰:诵习此道,不能为用,虽多亦奚以为也

〖论语注疏〗曰:此章言人之才学贵于适用。若多学而不能用,则如不学也。今有人能讽诵〖诗〗文三百篇之多,若授之以政,使居位治民,而不能通达;使于四方,不能独对,讽诵虽多,亦何以为。言无所益也

张栻曰:人情事理,皆具于三百篇之中,故诵之而可以达政。三百篇皆易其心而后语,得其所以言者也,故诵之而可以专对。若诵〖诗〗矣,而于此一者无得焉,则是诵言而忘味者也。

〖公羊传〗曰:聘礼,大夫受命不受辞,出竟(境),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者,则专之可也

钱穆曰:孔门设教,主博学于文,然学贵能用。学于诗,便须得诗之用,此即『约之以礼』也。若学之不能用,仅求多学,虽多亦仍无用,决非孔门教人博学之意。学者于此不可不辨

程子曰:穷经将以致用也。世之诵诗者,果能从政而专对乎?然则其所学者,章句之末耳,此学者之大患也

陈祥道曰:〖诗〗之为书,其事则王道之迹,其词则法度之言,诵之将以其事施之政,其词施之使而已。若夫不明其事,而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则与不学诗同,故曰『虽多亦奚以为』。

刘宗周曰:穷经将以致用也。非其用之谓也,明体而已矣。无得于身心性命之间,而欲措之天下国家,无由矣。诵诗三百而不达于政,不娴于应对,则亦章句之学而已,虽多亦奚当于用哉。甚矣,章句之学非学也。夫六经皆经济之道也,而诗三百篇是昭代精神,命脉所寄于当世之用尤切焉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言穷经贵有实用也。大凡〖诗〗〖书〗所载,皆经世之大典也。修身之实学,不徒托之空言,原欲见之行事。不明其理,口耳之习也;不达诸用,章句之功也。

附录

钱穆曰:〖诗〗实西周一代之历史。其言治闺门之道者在二〖南〗,言农事富民之道在〖豳风〗。平天下,接诸侯,待群臣之道在大小〖雅〗。〖颂〗乃政成治定后始作。而得失治乱之情,则变风变雅悉之。故求通上下之情,制礼作乐以治国而安民者,其大纲要旨备于诗。诵此三百首,便当达于为政。

〖论语学案〗曰:是故本之二〖南〗以求其端,参之列〖国〗以尽其变,而民情土俗之变徵矣。正之以〖雅〗,以大其规,而纲纪治乱、汗隆之运著矣。和之以〖颂〗,以要其正,而先王出身加民之道彰矣。此所谓达于政也。诗言志,歌永言,故曰:『不学诗,无以言。』此所以优于专对也。(按:读〖诗〗者,所宜详味也。)

【相关材料】

齐景公使人于楚,楚王与之上九重之台,顾使者曰:『齐有台若此乎?』使者曰:『吾君有治位之坐,土阶三等,茅茨不翦,朴椽不斫者,犹以谓为之者劳,居之者泰,吾君恶有台若此者?』楚王盖悒如也。使者可谓不辱君命,其能专对矣。(选自〖韩诗外传〗)

【本章参考书目】

〖论语集解〗〖论语义疏〗〖论语注疏〗〖论语集注〗〖论语全解〗〖论语学案〗〖论语正义〗〖论语新解〗〖论语意原〗〖论语大义〗〖癸巳论语解〗〖公羊传〗〖论语会笺〗〖韩诗外传〗〖四书解义〗。

姚待 發表於 2025-4-3 10:12 | 顯示全部樓層
《诵诗三百章句义理发微》

孔子此章实为"学以致用"之精义,非徒讽诵之戒也。朱子谓"《诗》本人情,该物理",然则诵《诗》者当以身心体认,非徒口耳记诵而已。郑康成注"不能为用,虽多亦奚以为",正道破章句之学与体用之学分野。今就经义析为三端:

一、《诗》教与政事相通之理
《毛诗序》言"经夫妇,成孝敬"者,乃《诗》之体用本相。唐文治谓"《诗》有诵、歌、弦之分",而孔子特举"诵《诗》"者,正见口诵心惟之要。《正义》引"《国风》《雅》《颂》皆言天子诸侯之政",可知《关雎》之窈窕即风化之本,《鹿鸣》之燕飨乃朝政之端。张栻云"人情事理具于三百篇",故"七月流火"可推民事,"雨我公田"足见税制,此所谓"达政"之实。

二、专对之才与温柔敦厚之教
《注疏》言"赋《诗》见意"者,春秋行人辞命之要术也。饶鲁分正使、介使之别,而"专对"尤在随机立应。《左传》载叔向赋《载驰》而解郑围,子展歌《缁衣》以固晋盟,皆"不受辞"而能"安社稷"之验。程子谓"章句之末"之戒,正针砭学《诗》者但记"巧笑倩兮"之文,不解"岂弟君子"之旨。

三、孔门博约之辨
钱穆"学贵能用"之说,深得夫子本怀。《义疏》云"《诗》有六义,为政之法",然非沉潜反复,则"六义"终为故纸。陈祥道言"王道之迹""法度之言",必如子产"诵《诗》百篇而能断大事",方见"约礼"之功。今人诵《诗》万遍,不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之训,岂非程子所叹"学者大患"?

要之,此章当与"兴观群怨"章互参。夫子非轻诵《诗》之功,特诫"诵言忘味"之弊。观《论语》载伯鱼过庭之训,子夏"礼后"之悟,皆见《诗》教之活法。后之学者,当思子贡"告诸往而知来者"之明,庶几不负圣人垂训之深意。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