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簽 查字

             

第十一讲 平天下之絜矩之道

大学赏析作者:贾陆英发布:贾陆英

2020-11-16 01:33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老老:尊敬老人。前一个“老”字作动词,意为把老人当作老人看待而民兴孝;上长长长长:尊重长辈。前一个“长”字作动词,意为把长辈当作长辈看待而民兴弟弟:通“悌”;上恤孤恤孤:体恤孤儿。恤,体恤。周济。孤,孤儿而民不倍倍:通“背”,背弃。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絜矩之道:“絜矩”象征道德规范,指一言一行要有示范作用。絜,音xié,量度。矩,画直角或方形用的尺子,引申为法度,规则也。
所恶于上如果厌恶上司对你的某种行为。恶,厌恶,毋以使下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下属;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之所以说平定天下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是因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会孝顺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长辈,老百姓就会尊重自己的兄长;在上位的人体恤救济孤儿,老百姓也会同样跟着去做。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总是实行以身作则,推已及人的“絜矩之道”。
如果厌恶上司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下属;如果厌恶下属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上司;如果厌恶在你前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后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后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前面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右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左边的人;如果厌恶在你左边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右边的人。这就叫做“絜矩之道”。
本章是《大学》的最后一章,对“八条目”中的“治国”进行释义,具有总结全篇的性质。围绕“平天下在治其国”这一主题,讲了五个重点:一是絜矩之道;二是民心为重;三是德本财未;四是用人之道:五是生财之道。由于篇幅较大,内容较多,分为五小节叙述。今天讲第一节,絜矩之道。
絜矩之道是儒家的重要伦理思想。絜,是量度,尺度。矩,是画直角或方形用的尺子,引申为法度,规则。把“絜”与“矩”合在一起,“絜矩”这个新的概念中就天然地包含了尺度与法度的内涵。《大学》使用这一概念,重在强调为政者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就是说,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会孝顺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长辈,老百姓就会尊重自己的兄长;在上位的人体恤救济孤儿,老百姓也会同样跟着去做。作者据此得出结论: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就是因为“君子有絜矩之道”。这里的“君子”,主要指国君。“絜矩”象征道德规范,指国君的一言一行都要有示范作用。
絜矩之道虽然是《大学》提出的,它的思想却源远流长,孔子对此就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在《论语·子路》中,孔子强调为政者以身作则的重要性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论语·颜渊》中,季康子问孔子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意思是说,政事的“政”字,和端正的“正”字是一个意思。你带头端正自己,品德高尚,公平正直,带领大家走正道,谁敢不走正道呢?《论语·颜渊》还记载了孔子的另一句话:“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他把为政者的德行比喻为风,把老百姓的德行比喻为草,只要风吹在草上,草就必然随风倒伏。从而形象而生动的地说明了为政者带头树正气,对于营造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性。
怎样实行絜矩之道呢?《大学》提出了以推己度人为标尺的人际关系处理法则,这就是:“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意思是说,如果厌恶上司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下属;如果厌恶下属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上司,……。以此类推,处理前、后、左、右的人际关系,也都要以推己度人为标尺,秉持内心公平中正,做事中庸合德的精神去对待。
絜矩之道与儒家提倡的“恕道”是一脉相承的。如果说,“恕道”所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重点强调的是将心比心的换位思考,那么,“絜矩之道”重点强调的则是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二者都体现了儒家推己及人的思想,都是儒家关于人际行为的重要规范。世道人心,上行下效,这是古今贯通的规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领袖的力量更是不可估量的。无论在古代还是当代,要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为政者就必须奉行“絜矩之道”。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