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60|回復: 1

[新儒学] [论语心得] 1.1 为人处事的根本思维有哪些?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22-11-2 13:0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论语·学而篇】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阅读电子书

现代汉语
这一章用现代汉语来讲的话,意思就是
孔子说,学习的知识能够随时随地的实践它这里与第六章的『行有馀力则以学文』遥呼相应,都是阐明如何『知行合一』的,不是一个很喜悦的事情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不是很令人快乐的事情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他,这不就是一个君子应有的态度吗?
论语译注·学而篇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论语新解·学而篇先生说:『学能时时反复习之,我心不很觉欣畅吗?有许多朋友从远而来,我心不更感快乐吗?别人不知道我,我心不存些微怫郁不欢之意,不真是一位修养有成德的君子吗?』

理解思路
不管是学与习,还是朋友相处,还是对自身认知,都必须立足于根本的思维:实事求是、实践辨证、学与习结合、行与文结合,并且以『行』『习』为重,『文』『学』为轻。
人在汲取书本知识的过程中,会在脑海中形成一个『认知』的世界即意识形态,这种『认知』和现实是有差距的,因为总有一些因素,会导致人的认知与事实有所偏差,所以我们要更加重视实践,在恰当的时候将『认知』放到现实世界里去实践、辨证,把存在误差的认知遗弃,这样,我们才能保证自己对现实世界的认知能保持最低限度的偏差,也只有这样才不会在处事过程中误导自己。
因为人性有差异,我们平时遇到的人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比如有的人全身都是消极的负能量,如果和这样的人交朋友,我们就无法从他的身上获得进步的动力,甚至只会得到负面的消极影响。

思维启发
那么,这一章给我们的启发是什么呢?
第一点,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给我们的启发就是,我们以后多点将课本里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保障自己不会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迷失自己,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
第二点,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给我们的启发就是,以后我们要多多交志同道合的、有正能量的、积极向上的、有远大理想的朋友,这样我们就能展开知识讨论,相互激励,提高我们自己。
第三点,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给我们的启发就是,别人不知道我,是因为我自己的德望不够,那么,我就要努力学习,做好我自己,提升我自己的德望,这样才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我。

词语注释
子,论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时,『时』字在周秦时候若作副词用.等于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的『以时』.『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的意思.王肃的论语注正是这样解释的.朱熹的论语集注把它解为『时常』.是用后代的词义解释古书.
习,一般人把习解为『温习』.但在古书中.它还有『实习』.『演习』的意义.如礼记射义的『习礼乐』.『习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这一『习』字.更是演习的意思.孔子所讲的功课.一般都和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密切结合.像礼包括各种仪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这些.尤其非演习.实习不可.所以这『习』字以讲为实习为好.
说,音读和意义跟『悦』字相同.高兴.愉快的意思.
有朋,古本有作『友朋』的.旧注说:『同门曰朋.』宋翔凤朴学斋札记说.这里的『朋』字卽指『弟子』.就是史记孔子世家的『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译文用『志同道合之人』卽本此义.
人不知,这一句.『知』下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有说话的实际环境.不需要说出便可以了解.所以未给说出.这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这种说法我嫌牵强.所以仍照一般的解释.这一句和宪问篇的『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的精神相同.
愠,yùn.怨恨.
君子,论语的『君子』.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这里是指『有德者』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西米露 發表於 2025-4-6 10:0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学而》首章三昧发微
(甲)知行本体论
《学而》开篇三句,实为儒家工夫论之总纲。"学而时习"非谓简单温习,乃"格物致知"与"诚意正心"之统一。朱子《集注》解"习"为"鸟数飞",正喻实践之反复体证。阳明先生云"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恰与此章"学""习"相贯。所谓"悦",非感官之乐,乃"理义之悦我心"(孟子语)的德性愉悦,是主体与天道契合时的精神体验。

(乙)友道之显微
"有朋自远方来"之乐,当与《易·兑卦》"朋友讲习"互参。郑玄注"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揭示儒家交友之要义在道义相砥。程明道谓"天地之间只有一个感与应而已",远方来朋正是"同声相应"的宇宙生命共鸣。此乐非世俗欢宴,实为"德不孤,必有邻"(《里仁》)的形上慰藉。

(丙)君子之气象
"人不知而不愠"乃成德之验。《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与此同揆。钱穆先生《论语新解》点出此境需"内心修养"。不愠非强忍,实为"反身而诚"(《孟子》)后的超越心态。张载《正蒙》言"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君子正是破除"小我"执念,方能在"不知"中保持澄明。

(丁)三句一贯说
此章三句暗藏"成己-成物-成圣"次第:首句修己工夫,次句推己及人,末句天人贯通。王船山《读四书大全说》谓"学"字贯穿始终,实指"下学上达"的完整路径。现代诠释尤当注意:
1. "习"含批判性实践维度,非机械重复
2. "朋"具精神共同体意涵,非功利交往
3. "不愠"体现主体性挺立,非消极隐忍

(戊)现代启示录
①知识经济时代尤需警惕"知而不行"的异化,当以"习"疗治知识焦虑
②虚拟社交泛滥之际,"远方来朋"提醒真实精神交往的可贵
③信息爆炸环境中,"不愠"恰是保持认知定力的心法

按:此章实为儒家"内圣外王"之缩影,三句如鼎足而立,共撑起"为己之学"的宏大架构。学者若能于"悦""乐""不愠"处体认心性本源,则半部《论语》可治天下之说,思过半矣。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