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35|回復: 3

[儒家学说] [论语心得] 1.2 德高望重的人是如何为人、处事的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22-11-2 16:5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论语·学而篇】第二章: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阅读电子书

现代汉语
那么,这一章用现代汉语怎么说呢?
有子说,一个人孝顺父母,敬悌兄弟,却喜好犯上,这种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犯上,却喜好作乱,这种人呢,是从未有过的。德高望重的人,都务求事物的根本,一旦根本确立了,事物的道义规律就呈现出来了。孝顺和敬悌这样的态度,是培养一个人的贤仁禀性的根本吧。
论语新解·学而篇】有子说:『若其人是一个孝弟之人,而会存心喜好犯上的,那必很少了。若其人不喜好犯上,而好作乱的,那更不会有了。君子专力在事情的根本处,根本建立起,道就由此而生了。孝弟该是仁道的根本吧?』
论语译注·学而篇】有子说:『他的为人,孝顺爹娘,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树立了,「道」就会产生。孝顺爹娘,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

中心思想
那么,这一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第一,我们处理事物,要务求事物的根本,考察清楚它的起因和立足所在,确立了事物的根本,我们才能更好的认识事物的规律、义理、道义。
第二,孝悌是一个人修成仁义禀性的根本。

思维启发
那么,这一章给我们的启发是什么呢?
第一点,【易经】说:天行健,君子以厚德载物。而德望首先源于仁义的禀性,所以我们要修立厚德的话,必须先培养仁义的禀性。而仁义的根本又在于孝悌,所以我们要养成从小孝顺父母,敬悌兄弟的心性、态度。
第二点,我们凡事都要追究清楚事物的根本,只有了解了事物的根本,我们才能看到事物的道义、义理、规律,也才能由此根据事物的规律,去处理好这些事物。

词语注释
有子孔子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十三岁.一说小三十三岁.以小三十三岁之说较可信.论语记载孔子的学生一般称字.独曾参和有若称『子』另外.冉有和闵子骞偶一称子.又当别论.因此很多人疑心论语就是由他们两人的学生所纂述的.但是有若称子.可能是由于他在孔子死后曾一度为孔门弟子所尊重的缘故这一史实可参阅礼记檀弓上.孟子滕文公上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至于左传哀公八年说有若是一个『国士』.还未必是足以使他被尊称为『子』的原因.
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音读和意义跟『悌』相同.音替.tì.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封建时代也把『孝弟』作为维持它那时候的社会制度.社会秩序的一种基本道德力量.
犯抵触.违反.冒犯.
鲜音显.xiǎn.少.论语的『鲜』都是如此用法.
未之有也『未有之也』的倒装形式.古代句法有一条这样的规律:否定句.宾语若是指代词.这指代词的宾语一般放在动词前.
孝弟为仁之本『仁』是孔子的一种最高道德的名称.也有人说宋人陈善的扪虱新语开始如此说.后人赞同者很多.这『仁』字就是『人』字.古书『仁』『人』两字本有很多写混了的.这里是说『孝悌是做人的根本』.这一说虽然也讲得通.但不能和『本立而道生』一句相呼应.未必符合有子的原意.管子戒篇说.『孝弟者.仁之祖也』.也是这意.
与音读和意义跟『欤』字一样.论语的『欤』字都写作『与』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韩帅形 發表於 2025-4-4 09:2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学而》第二章义理阐微

有子此章实为儒家伦理哲学之枢要,其言虽简而义理宏深。今试从三端析之:

一、伦理秩序之建构逻辑
"孝悌-不犯上-不作乱"实为儒家社会秩序之三重保障。孝悌者,家庭伦理之基;不犯上者,政治伦理之维;不作乱者,社会秩序之固。此三者形成严密逻辑链条,正如《孝经》所言"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钱穆先生《论语新解》点明:"孝弟之人,心气和顺,自然不易有悖逆之念",此乃人性自然流露之序。

二、君子务本之哲学意蕴
"本立而道生"四字,实含儒家认识论精髓。朱子《四书章句集注》释为:"本者,根也。道者,路也。根立则路自通。"此与《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相呼应。现代诠释学视域下,此"本"既是价值本体,亦是认知起点。程树德《论语集释》引李塨言:"仁道虽大,必自孝弟始",揭示儒家道德实践之渐进性。

三、仁学体系之基础定位
孝悌为仁之本,此说关涉儒家核心命题。康有为《论语注》谓:"仁虽博爱,而施行有序,必自亲始。"此与孟子"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形成理论呼应。值得注意的是,汉儒董仲舒《春秋繁露》已指出:"仁之法在爱人,义之法在正我",而孝悌恰是爱人与正我之统一实践。

今人读此章,当有三悟:
其一,现代社会治理可鉴"由家及国"之传统智慧,家风建设实为社会稳定之基;
其二,道德修养须重本末之辨,所谓"君子务本",正是反对功利主义之浮躁;
其三,传统孝道当创造性转化,如钱穆所言"孝弟之心,推而广之,即是仁心"。

至若有子称"子"之故,清儒崔述《洙泗考信录》考辨甚详,盖战国之际儒分为八,有若之门人尊其师说而录之。此章文字虽简,然其"本立道生"之思,实为贯穿整部《论语》之核心方法论,读者当深味之。
戴坡 發表於 2025-4-8 10:1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学而》第二章义理阐微

有子此章实为儒家伦理哲学之枢要,其言虽简而义理宏深。今试从三端析之:

一、伦理秩序之根本建构
"孝悌"二字,乃周礼文明之核心。郑玄注《周礼》云:"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悌。"此为人伦之始,王化之基。观《孝经》"夫孝,德之本也"、《孟子》"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可知有子之论实承三代王道传统。所谓"犯上作乱"者,非仅指政治层面,实谓人伦失序之渐。朱子《集注》谓:"人能孝弟,则其心和顺,自然不好犯上。"此心性论之阐释,揭示道德情感乃社会秩序之内在基础。

二、君子务本之哲学意蕴
"本立而道生"五字,蕴含儒家形上智慧。程颐释为:"治身以孝弟为本,治世以教化为本。"此与《大学》"物有本末"之说相发明。考诸《荀子·大略》篇:"仁义礼善之于人也,譬之若货财粟米之于家也。"皆强调根本确立则枝叶自茂的修养逻辑。王阳明《传习录》更引申为:"在孝弟上穷理,孝弟之外无道。"可见此"本"实为道德实践之本体依据。

三、仁学体系之逻辑起点
"为仁之本"的命题,需置于孔门仁学体系中理解。钱穆先生《论语新解》指出:"孝弟是实行仁道的起点,非谓仁道尽于孝弟。"此与《论语》"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诸章互证。康有为《论语注》特别强调:"孝弟者,仁之萌芽也。"正如树木之生长必自根本,道德人格之养成亦必自孝悌始。董仲舒《春秋繁露》所谓"仁之法在爱人,义之法在正我",正可与此章相参验。

今人读此章,当知:
1. 孝悌非机械行为,实为培育仁心之实践工夫
2. 务本之道,于当今专业分工时代尤显重要
3. 道德建设须自家庭伦理始,此古今不变之理

至若"犯上作乱"之诫,在当代语境中,可理解为对基本社会规范的尊重。司马光《家范》云:"孝慈则忠",正是此章最佳注脚。学者若能于此章得个入处,则《论语》二十篇之义理可渐次通达矣。
jz214 發表於 2025-4-13 19: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学而篇》第二章义理阐微

有子此章实为儒家伦理哲学之枢要,其言虽简而义理宏深。今试从三端析之:

一、伦理秩序之建构逻辑
"孝悌-犯上-作乱"之递进关系,揭示儒家"差序格局"的社会治理智慧。孝悌者,家庭伦理之基;不犯上者,政治伦理之始。正如《孝经》所言"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此章以否定句式("鲜矣""未之有")构建起从家庭伦理到社会秩序的必然逻辑链条。钱穆先生《论语新解》谓"孝弟之人,心气和顺",正是道明了个体德性修养与社会稳定的内在关联。

二、道德本体论之彰显
"君子务本"之"本",当从本体论角度理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释为"犹根也",实指人性之本然善端。孝悌作为"为仁之本",非仅行为规范,更是孟子所谓"良知良能"之发端。王阳明《传习录》云"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孝悌恰是此理在伦常中的最初显现。故"本立道生"之"道",既含治国平天下之大道,亦指个体生命成长之正道。

三、现代性转化之可能
在当代语境下,当注意:
1. "犯上"非谓盲从,观孔子"以道事君"之说可知。孝悌培养的是责任伦理,而非权威人格。
2. 孝悌作为"仁之本",须与"泛爱众"相贯通,方免于狭隘。此即程颢"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之意。
3. "务本"思想可引申为现代管理的本质思维,与彼得·德鲁克"回归基本面"的管理哲学颇有暗合。

至若有子称"子"之故,钱穆《论语新解》考辨甚详。要之,战国儒分为八,"有氏之儒"确为大宗,《荀子·非十二子》可证。然《论语》编纂非出一时一人,称"子"或因其学说影响,未必尽关门户之见。

学者读此章,当思《大学》"物有本末"之训,既要明孝悌为立德之本,更须悟"本立道生"的哲学方法论。在价值多元的今日,这种返本开新的思维智慧,尤具现实意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