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篇】第二章: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阅读电子书 现代汉语 那么,这一章用现代汉语怎么说呢? 有子说,一个人孝顺父母,敬悌兄弟,却喜好犯上,这种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犯上,却喜好作乱,这种人呢,是从未有过的。德高望重的人,都务求事物的根本,一旦根本确立了,事物的道义规律就呈现出来了。孝顺和敬悌这样的态度,是培养一个人的贤仁禀性的根本吧。 【论语新解·学而篇】有子说:『若其人是一个孝弟之人,而会存心喜好犯上的,那必很少了。若其人不喜好犯上,而好作乱的,那更不会有了。君子专力在事情的根本处,根本建立起,道就由此而生了。孝弟该是仁道的根本吧?』 【论语译注·学而篇】有子说:『他的为人,孝顺爹娘,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树立了,「道」就会产生。孝顺爹娘,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 中心思想 那么,这一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第一,我们处理事物,要务求事物的根本,考察清楚它的起因和立足所在,确立了事物的根本,我们才能更好的认识事物的规律、义理、道义。 第二,孝悌是一个人修成仁义禀性的根本。 思维启发 那么,这一章给我们的启发是什么呢? 第一点,【易经】说:天行健,君子以厚德载物。而德望首先源于仁义的禀性,所以我们要修立厚德的话,必须先培养仁义的禀性。而仁义的根本又在于孝悌,所以我们要养成从小孝顺父母,敬悌兄弟的心性、态度。 第二点,我们凡事都要追究清楚事物的根本,只有了解了事物的根本,我们才能看到事物的道义、义理、规律,也才能由此根据事物的规律,去处理好这些事物。 词语注释 ⑴有子孔子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十三岁.一说小三十三岁.以小三十三岁之说较可信.论语记载孔子的学生一般称字.独曾参和有若称『子』另外.冉有和闵子骞偶一称子.又当别论.因此很多人疑心论语就是由他们两人的学生所纂述的.但是有若称子.可能是由于他在孔子死后曾一度为孔门弟子所尊重的缘故这一史实可参阅礼记檀弓上.孟子滕文公上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至于左传哀公八年说有若是一个『国士』.还未必是足以使他被尊称为『子』的原因. ⑵孝弟孝.奴隶社会时期所认为的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弟.音读和意义跟『悌』相同.音替.tì.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封建时代也把『孝弟』作为维持它那时候的社会制度.社会秩序的一种基本道德力量. ⑶犯抵触.违反.冒犯. ⑷鲜音显.xiǎn.少.论语的『鲜』都是如此用法. ⑸未之有也『未有之也』的倒装形式.古代句法有一条这样的规律:否定句.宾语若是指代词.这指代词的宾语一般放在动词前. ⑹孝弟为仁之本『仁』是孔子的一种最高道德的名称.也有人说宋人陈善的扪虱新语开始如此说.后人赞同者很多.这『仁』字就是『人』字.古书『仁』『人』两字本有很多写混了的.这里是说『孝悌是做人的根本』.这一说虽然也讲得通.但不能和『本立而道生』一句相呼应.未必符合有子的原意.管子戒篇说.『孝弟者.仁之祖也』.也是这意. ⑺与音读和意义跟『欤』字一样.论语的『欤』字都写作『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