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说无心生大用,大用是无心才会产生的,有心都是小用。 你写字的时候,要是你一心想着,我就是要写好,要写好,这样是写不好的。 你想那么多干嘛?你就写就是了。 你越轻松,越不在乎结果,结果反而越好。 你一紧张,他手脚就不灵光,就写不好。
曾老的这些说法,乍听上去,给人的感觉是很有启发,很准确,细思则不然。 『无心生大用』,也是有道理的。 【道德经·第四十九章】说到: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阅读电子书 这个就是大才大用。有心,就会有私欲,有私欲,人就会被掣肘,不管是思维、思想,还是方法,都会受到掣肘。 【道德经·第一章】又说: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阅读电子书 无欲,所以能不受主观意识的影响,观察得到事物的道理、规律,依据事物的规律,才能轻松地做好一件事。 所以,曾仕强的这段话,乍听上去,真是那么一回事,但仔细想想,其实并不然。 因为做事情,不用心,怎么可能做得好? 比如学习,不用心,怎么学得好?三心二意,不记忆不理解,能学好吗?又比如谈合作,你不用心,如何做到知己知彼?再比如,朋友相处,你不用心,朋友就会认为你不诚信,不真实,甚至不当他是一回事,这样,还能交出真心朋友吗? 可见,用心才是必须的。那么,【道德经】所讲的是怎么回事?难道讲错了吗? 其实,【道德经】没有讲错,只是后人的理解没有直戳本质。 本质上,不是『圣人』真的『无心』『无我』,他只是不因『我心』『自我』而蒙蔽了对百姓的认知即民生、民心、民意。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可以利他,但是利他的前提就是先利己,否则,自己拿什么来利他?不管是钱财还是自己的能力,都要先自足,才能利他。所以普通人都是利己,而圣人则是先利己,后利他,并以百姓之利为利,能为百姓谋,所以能得到百姓的拥护。 『无欲』『以观其眇』,确实。摒蔽主观意识,更有利于认识客观世界。但是,『认识客观世界』这个过程,不就是一种主观意识吗?所以,这句话仍然没有直戳本质。 那么,本质是什么? 【论语·学而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阅读电子书 很多人并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 人与世界的互动,都是靠人的『主观认知』作为桥梁的,怎么能够摒蔽掉主观认知来认识客观世界呢?你不用心,怎么能行! 既然,不能摒蔽掉,那就『实事求是』!所以孔子提的解决办法,是:用主观认知,去认识这个世界,这样还不够,还要在恰当的时候,把你主观认知的世界,拿来放到现实世界中,去实践,去辨证!!!如果认知有错,就改过来,这样,你的认知才是客观的,符合事物规律,事物义理的!也只有这样的认知,才能用来指导生活、生产! 就是这么一句话,足足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保护这个民族,不至于全民信仰宗教宗教就是主观认知迷信迷失,宗教在文化盛世一直进不了社会的菁英思想精神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