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49|回復: 1

[儒家文化] [论语心得] 1.13 义字具体涵义是什么?有子从三方面告诉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22-11-12 22:1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论语·学而篇】第十三章: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阅读电子书

现代汉语
本章用现代汉语怎么理解呢?
有子说,『言行有果,且又符合于义,那么,言辞就可以重复,既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又不至于遭到外来的反对。形貌肃敬,且又符合礼义,那么,就能远离别人的侮辱。缔约婚姻后,仍不失男女之亲,夫妻之义,也就可以为后代所宗法了。』
论语新解·学而篇】有子说:『与人约而求信,必先求近义,始可践守。向人恭敬,必先求合礼,始可远于耻辱。遇有所因依时,必先择其可亲者,亦可依若宗主了。』
论语译注·学而篇】有子说:『所守的约言符合义,说的话就能兑现。弁度容貌的庄矜合于礼,就不致遭受侮辱。依靠关系深的人,也就可靠了。』

理解思路
本章的理解要点有哪些?
一、这一章的主旨,有子是要从生活实践的角度,去论述『义』的重要性;
二、『信』与『义』是两种禀性,社会上各个角落都有『信』,但这些『信』并非一定符合『义』,比如受贿与贿赂双方的『信』,就不符合『公义』,这样的『信』,必然遭到法律的制裁,从而不可重复;
三、形貌表情,是内心的表现,如果肃敬的表情不能遵从礼义,不讲场合,就会遭到他人的羞辱;
四、一般的人,婚前婚后,关系大不一样,这是男女相亲没有传续,夫妻之义没有伸张,这种家庭,后世一般都无法形成大家族,只会一代代地破碎成一个个的小家庭,这是因为后世没有一个可以宗法的祖德。

中心思想
本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义』是非常重要的,是我们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必须遵守的原则。

思维启发
那么本章能给我们什么启发呢?
首先,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形成一个坚定的原则,特别是『义』这种非常重要的原则;
其次,讲信义的人,远比讲诚信的人更可靠;
再次,礼节可以令我们平易近人,而不受人欺侮;
最后,由男女相亲,及其衍生出来的夫妻之义,是一个家庭形成良好家风,造福子孙的前提条件。

词语注释
杨伯峻【论语译注】
复,【左传·僖公九年】荀息说:『吾与先君言矣,不可以贰,能欲复言而爱身乎。』又哀公十六年叶公说:『吾闻胜也好复言,……复言非信也。』这『复言』都是实践诺言之义,【论语】此义当同于此,朱熹集注云:『复,践言也。』但未举论证,因之后代训诂家多有疑之者,童第德先生为我举出左传为证,足补古今字书之所未及。
远,去声。音院yuàn,动词,使动用法,使之远离的意思,此处亦可以译为避免。
因,依靠,凭借。有人读为『姻』字,那『因不失其亲』便当译为『所与婚姻的人都是可亲的』,恐未必如此。
宗,主,可靠,一般解释为『尊敬』,不妥。
笔者注
复:『信而近义』的『信』就是言而行践,因此后面『复』就不可能是行践。若能通解本章主旨,就知道可『复』之言,目的是强调『义』的原则性;
因:解释为姻,更通主旨;
宗:从宀从示,意为一家所礼尊者,即祖上,又引申为『所尊从者』。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顺天道化 發表於 2025-3-27 13:5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学而》第十三章义理阐微

有子此章以"义"为枢要,分三端立论,实为儒家实践伦理之精义。首言"信近于义",揭示信诺之本质。朱子《集注》谓:"复,践言也",强调信诺必以义理为衡准。若商鞅徙木立信而不本于义,终成苛法之助,此即"言不可复"之诫。次论"恭近于礼",阐明外在仪节须以礼义为节度。《礼记》云"礼者,节文斯二者也",过恭则谄,不及则傲,惟中礼方能远辱。末言"因不失其亲",马融注"因,亲也",指人际依托当以德性亲缘为本。孔子"无友不如己者"之教,正与此句相发明。

三者皆显"义者,宜也"(《中庸》)之要旨。程颐言:"顺理而行是为义",有子将抽象义理具象为:信诺之宜、仪节之宜、择友之宜。现代诠释尤须注意:一、"复言"非简单重复,而是承诺的循环验证;二、"远耻辱"包含主体尊严与客体评价的双向维度;三、"可宗"之说,实开《孝经》"宗法"思想之先声。

要之,此章构建了"信-义"、"恭-礼"、"因-亲"三组辩证关系,将道德原则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智慧。学者当于此体会儒家"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伦理特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