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79|回復: 0

[儒家学说] [论语心得] 2.3 为什么今天那么多人才想要移民?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22-11-14 21:5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论语·为政篇】第三章: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阅读电子书

现代汉语
本章用现代汉语怎么理解呢?
孔子说,『用政策来引导人民,用刑名来整治人民,人民可以免于罪罚,但不知耻;用仁德来教导人民,用礼法来肃正人民,人民将会知耻,而且恪敬他的本分。』
论语新解·为政篇】先生说:『用政治来领导人,用刑法来整齐人,人求免于刑罚便算了,不感不服领导是可耻。若把德来领导人,把礼来整齐人,人人心中将感到违背领导是耻辱,自能正确地到达在上者所要领导他们到达的方向去。』
论语译注·为政篇】孔子说:『用政法来诱导他们,使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人民只是暂时地免于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来诱导他们,使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

理解思路
本章的理解要点有哪些?
一、道,是『導』的古字,導是『导』的正体字。用政策、刑名来对付人民,其『导』『齐』方式,自然与用仁德、礼法来对待人民时的方式是不同的,所以第一个导只能做引导解,政策引导,第二个导则是教导,用君王自己的仁德来教化百姓的意思,第一个齐做整治解,与刑罚对应,第二个做肃正解,礼法就是用于规导人民,让人民自我端正,自我肃敬,向士大夫看齐。
二、刑名之下,人民会想方设法去规避刑名,躲开政策比如逃跑,因此,不但不知耻,反而会形成奸诈狡猾的坏习性;而经过仁德教化,礼法肃正的人民,会从心性上知耻向善,因此不但安居乐业,而且正视他的本分。礼记·缁衣】:子曰『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遯心。』👈阅读电子书

中心思想
本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管理的最好方法,是用仁德来教化,用礼法来肃正。
要注意的是,礼法不是行为规范,是处事仪式,需要庄严的仪式感。如果大家不理解,可以留意抖音上一些武术礼仪,因为武术需要十分用功的锻炼,和严格的行为规范,所以传统搞武术的礼法仪式感很强。

思维启发
那么本章能给我们什么启发呢?
首先,禀性不善的人,内心没有耻辱感,我们应当积极修养自己的禀性,以就合于仁义礼智信等品德,这样才能从内心知耻,而且正视本分,掌握好自己的命运;
然后,修成仁义礼智信的禀性,提升了自己的品德,才能提高管理能力,提升命格。这道理对于一个家庭、家族,乃至国家,都是相通的。

词语注释
道,有人把它看成『道千乘之国』的『道』一样,治理的意思;也有人把它看成『导』字,引导的意思,我取后一说。
免,先秦古书,若单用一个『免』字,一般都是『免罪』、『免刑』、『免祸』的意思。
格,这个字的意义本来很多,在这里有把它解为『来』的,也有解为『至』的,还有解为『正』的,更有写作『恪』,解为『敬』的,这些不同的讲解都未必符合孔子原意。【礼记·缁衣篇】:『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遯心。👈阅读电子书这话可以看作孔子此言的最早注释,较为可信,此处『格心』和『遯心』相对成文,『遯』卽『遁』字,逃避的意思,逃避的反面应该是亲近,归服,向往,所以用『人心归服』来译它。
按:笔者认为,格字在这里与遯字未必形成对立的反义。【书·冏命】『绳愆纠谬,格其非心』👈阅读电子书,孔子所言『民有格心』,当出于此。郑玄注『格』为『本』,即『格心』为『本心』,义即民生本分之心;又『格物』取郑玄所注,即为『本物』,义即『究物之本』。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