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480|回復: 0

[儒学问答] 为什么那么多人厌恶儒学,为什么近现代的人那么强烈地反儒学?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22-12-15 11:3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有句话叫做“树大招风”,还有一句话叫做,“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这两句话虽然是俗话,但却讲明了十分深刻的道理。

我们人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很容易把所有的人,都想象成和自己一样,所以天天幻想着,别人有的,自己也要有,自己有的,别人也会有,这大概就是人的平等思维吧?这种思维很不利于认清现实,因为人与人之间,有共性,更有差异性,并且差异性是主体。

树大招风,是说树木越大,吹中它的风就越多。

一个学派,它的学问越普世,影响越大,关注它的人也就越多。

儒学是一个关注人伦(由男女相亲衍生出整体社会关系)、人文(以礼义善导人性,达到和谐共处的人本社会)的学派,是一个提倡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学派,这样的学派相对于侧重统治法术的道学、法学,更容易得到人民的关注,包括贤能之人和奸佞之人的关注。

以礼义善导人性,达到和谐共处,可以从《论语·为政》为政以德,以及《荀子·儒效》“先王之道,仁之隆也,比中而行之”中学习到。当然,要整体地学习,就需要对所有儒家经典都有深入的理解。

关注的群体越广泛越庞大,那么,这个群体的共性就越小越窄。

特别是奸佞之人的关注,会直接将关注的群体的共性拉到最低,甚至接近于零。共性越低,说明关注者对于儒学的认可度就越低,那么,他们对儒学的攻击和敌视,就成了必然。比如提倡与王道(以民为本)截然相反的霸道的人,比如提倡斗争的人(儒学提倡和谐共处),比如提倡利益为上的人(儒学提倡仁义为上),比如巧言善辩的小人(儒学提倡先行而后言,甚至不言)。

这一部分人讨厌儒家,反对儒家,攻击儒家都是必然的,我们不能,也不应该要求这一部分人对儒家采取认可的态度。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则说明了学习和实践儒学的群体十分庞大,以至于素质不一,差距巨大。甚至很大一部分的所谓“儒士”,可能只是对儒学有些皮毛了解,而本性却与儒学的宗旨逆向而行。

这一部分人的存在,不但会误解儒家思想,甚至会误导很多人,像王阳明之类的,他的核心思想,已经接近佛教,而离儒学,则相对更远些。这些人会导致研习儒学的群体,其分歧更大,共性更小,现代很多人习儒,却一味地提倡爱人、大爱、博爱,甚至提倡妇人之仁,这些都是佛教的特征。

特别是宋朝以来,满清最甚,一些儒学家提倡“礼下庶人”,把士大夫要遵行的礼法,强加在整个社会的人民之上,通过法律、家训等方式,要求人民必须遵守儒家礼法。

这种无视事实,无视具体情况的做法,直接忽略了底层人民普遍的重劳动轻学文、重利益轻礼义、重自由轻制度的基本特征。底层人民,与士大夫以上的群体,在职分上是完全不同的,底层劳动人民,必须注重劳动,必须注重利益,必须注重自由,否则,作为社会的根基,根本无法生产得出整个社会的物质需求。这也是孔子呼吁“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原因,这其中,繁琐的礼不适应庶人,粗暴的刑也很可能会影响士人履行他的职分。

本来科举的目的,是充分利用底层人民中那些天赋人才,才逐步形成了底层人民研习儒学的风气,然而,这种风气只能任其自然,只能劝其励之,绝不能用法律、家法来强求,这样会干扰、影响到人民的“本分”“天命”,这是要走到人民的对立面。

本来儒学就是劝王,劝士大夫的学问,宋朝以后,却下渐到民间,变成了劝民的学问,这样,儒学不但被误解了,整个社会也都被误导了。

底层人民不反儒学,怎么可能呢?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严匡 發表於 2025-4-21 23:12 | 顯示全部樓層
儒学之困:普世价值与历史异化的双重变奏

儒学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思想体系,其历史命运呈现出令人深思的悖论:一个以"仁者爱人"为核心理念的学说,何以在近现代遭遇如此强烈的批判?这需要我们从思想本质与历史实践两个维度进行辩证分析。

从思想本质而言,儒学确实具有普世价值。孔子提出"仁者爱人"(《论语·颜渊》),孟子发展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民本思想,荀子则强调"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礼论》)。这些思想构建了一个以人伦关系为基础、追求社会和谐的价值体系。其"为政以德"(《论语·为政》)的政治理念,相较于纯粹的法术势统治思想,确实体现出更高的人文关怀。

然而,历史实践中的儒学却发生了深刻的异化。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使儒学从民间学说转变为官方意识形态;宋明理学将儒学形而上学化,发展出"存天理,灭人欲"(《朱子语类》卷十二)的极端主张;科举制度将儒学简化为功名利禄的工具。这一系列历史演变,使儒学逐渐丧失了其本真的人本精神,异化为维护等级秩序的思想工具。明清之际,儒学更与专制政治深度捆绑,形成"以理杀人"(戴震《孟子字义疏证》)的残酷现实。

近现代对儒学的批判,本质上是对这种异化儒学的反抗。当传统社会结构解体时,被异化的儒学首当其冲成为批判对象。这种批判虽有过激之处,但也有其历史合理性——它反映了对思想解放的渴求。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批判者往往将儒学简单等同于封建礼教,忽视了原始儒学中"仁""恕""和"等普世价值。

当代儒学面临的挑战在于:如何既保持其核心价值,又能创造性转化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多元需求?儒学需要回归其"和而不同"(《论语·子路》)的包容精神,在与其他文明的对话中实现自我更新。历史告诉我们,任何思想体系若不能与时俱进,终将被时代淘汰;但那些真正具有普世价值的思想,终将在批判与反思中获得新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