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35|回覆: 0

[儒家文化] 為什麼越來越強調學習【論語】?

[複製鏈接]
劉余莉 發表於 2023-6-1 14:1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為什麼要學習【論語】?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從哪裡來?如果對自己最基本的經典都不了解,甚至還有很多錯誤的批判,那麼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就無從談起。

【論語】主要講的是孔子的思想,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倫理和教育的理念。孔子出生於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去世。幾千年前的人所講的東西,對於今天社會有什麼幫助呢?

【論語】所講的是『道』。『道』是恆常不變的規律。儒家常用『天道』來體現這種恆常不變的、本來如此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規律。用西方人的話來說,『道』就是客觀性和必然性的宇宙秩序,『道』就像太陽從東方升起,西方落下,在古代是如此,在今天也是如此,自古至今都適用,所以學習它仍然有幫助。

當然,也有很多人對傳統文化有錯誤的理解。例如,我在上研究生時,有一次,一位同學說要重寫一本書為孔老夫子正名。當時我還與他辯論,因為當時看了很多專家學者的文章,認為都是因為孔子才導致今天社會經濟發展落後的局面,所以我就與他辯論得面紅耳赤。1999年,我到英國攻讀博士學位,當時被問及研究什麼,我說研究孔子、老子等。沒想到我說完這句話,西方的學者都肅然起敬,表現出一種由衷的敬佩,說:『真了不起!』一開始我還覺得他們是客套,是寒暄之語。但是後來讀了西方人研究儒家文化的一些著作、文章後才發現,其實他們對傳統文化的了解甚至比中國的某些專家、學者更加深入,他們沒有一種『先入為主』的批判,對【論語】、孔子思想的理解都是從原著出發。所以讀原著就顯得特別重要。讀了【論語】之後,才發現現代社會很多人對儒家、對孔子的有些誤解很深。

有一種思想認為,儒家思想講的是愚民政策,是統治階級用來愚昧被統治階級的思想武器。實際上讀【論語】就會發現,孔子提出:『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君子』在【論語】中有兩種含義,第一種是有德行的人;第二種是有地位的人,統治者。統治者的德行像風一樣,百姓的德行像草一樣,風向哪邊吹,草就向哪邊倒。所以,首先重視的是領導者、統治者的德行。

翻開『四書』能夠更加明顯地看到這一點。在『四書』中,沒有哪一句話是要求被統治者的,而幾乎全都是要求統治者的。比如,【大學】中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從最高領導者到最底下的老百姓,都應該以修身為根本。首先是講在位者、統治者要修身,如果統治者不修身,想讓百姓修身,效果就達不到了,這才是愚民政策。

而現代一些人是這樣認為的,在實踐中也是這樣去做的。如果認為道德教育是要教育一般百姓,而領導者都不需要教育。結果就把道德教育變成說教,只是用言語教導,但是自己所作所為都和所教導的不一樣,這才使人們對道德教育生不起信心。所以,讀了【論語】原著,才發現儒家文化與其說是一種統治者愚弄被統治者的武器,不如說是一種治理方法、理論、智慧。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現在腐敗現象很嚴重,這都是和傳統文化有關,為什麼?因為中國傳統文化特別強調『官本位』。在儒家文化中,確實對於做官的人很尊敬,但是為什麼對做官的人很尊敬?

古代選拔官員首先看這個人有沒有德行,德行高的人才授予爵位;對國家有功勞,有貢獻的人才給予俸祿。所以,通過一個人的官位,所拿的俸祿,就知道他德行的高低,以及對國家貢獻的大小,這才是中國人對官員特別尊敬的原因。

到今天的社會,傳統文化已經有好幾代人沒有講。為官者不懂得用官位為百姓服務,相反還想方設法地魚肉百姓,這就會引起人們的反感。比如,【論語】中記載,魯哀公請教孔子,怎樣才能讓人民信服、心服口服?孔子回答說:『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把正直的人、有德行的人舉薦出來,放在邪曲不正的人之上,就能夠讓人民心服口服、心悅誠服地接受領導;相反,把邪曲不正的人舉薦出來,放在正直的、有德行的人之上,人民就會不服氣。現在為什麼人民對反腐敗的呼聲這麼強烈?原因是人們違背了孔子的教誨。

孔子在這方面還有很多闡述,比如,『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什麼叫做辦政治?就是要使人們正。領導者率領大家做正確、正當的事,誰還敢做不正當的事?孔子認為,如果領導者能夠使自身端正,對於辦理政治這件事又有何難處?如果領導者不能使自身端正,怎樣使別人端正?這都是告訴人們,孔子講對為官者尊重,是因為為官者都是有德行的人,否則不會給他官位。

所以,『官本位』並不是傳統文化中消極的因素,而是因為人們沒有完全學習、借鑑、吸收傳統文化,沒有做到『爵非德不授』,爵位、官位不授予無德者;『祿非功不予』,『祿』是俸祿,如果一個人對國家沒有貢獻,那就不給予俸祿。這兩種制度沒有確立,所以才導致人民的不滿。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不講創新。比如,我在1999年去英國前參加雅思考試時,外國人在面試時問:『你們最偉大的思想家是誰?』我說是孔子。外國人說:『難道你們幾千年來就出了一個孔子嗎?沒有其他偉大的思想家了嗎?』外國人的意思是說,中國人沒有創新意識。在西方社會,特別是現代以來,每過十幾年、幾十年就會有新的哲學流派取代舊的哲學流派,看起來他們的哲學理論很創新,思潮一個接一個。想一想,為什麼西方的哲學流派層出不窮,而中國幾千年來依然奉行、學習孔子的智慧?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西方的哲學、流派、思潮,每過十幾年、二十幾年就與新時代的潮流不相符合,有些東西已經過時,沒有辦法滿足新時代發展的要求。也就是說,被歷史很快證明有一些不合理之處,所以必須發明新的哲學流派來取代。

但是,中國為什麼幾千年來都要讀【論語】?因為【論語】已經經過幾千年的歷史驗證,是大浪淘沙的結果,沒有和時代不相符合的。即使有人認為【論語】中有些思想,已經和時代潮流不符合,大部分原因是什麼?因為聖人站在二十層樓,而人們站在兩層樓,人們拿着兩層樓的境界去看二十層樓的境界,不僅看不到,反而還想把聖人拽回到兩層樓說:『你所看到的,就是我看到的境界。』『聖人』是對天道有體悟的人,古人也稱為『得道』之人。既然是『得道』之人,所體會出來的道理是經得起歷史驗證的,是恆常不變的。

被譽為六經之首的【易經】,第一個含義就是『變易』,變化的意思。世間的現象變化莫測、變化無窮。所以,要懂得與時俱進。但是什麼樣的人才有資格談創新?【易經】的第二個含義是『不易』,不變的意思。只有掌握不易的、不變的規律的人,才有資格談創新。創新並不是像現在很多人,打着創新的旗幟胡作非為,做出很多違背規律的事,最後得到教訓,還給自己找藉口說:『既然要創新,就要走一些彎路,交一點學費』,這都是不負責任的做法。

人的一生也就七八十年,最多一百年。如果不負責任地學習經不起歷史考驗的理論,那就是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人哪有那麼多機會重來一次?所以,一定要學經得起歷史考驗、大浪淘沙後的精華。

【易經】的第三個含義是『簡易』。中國人講『大道至簡』,真正深刻的道理一定是以非常簡單的方式表述。為什麼?因為中國古聖先賢做學問的方法是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聖賢人的存心是為了利益每一個人。所以孔子所體會的『道』很深奧,孔子的境界可以說絲毫不在老子之下。老子對『道』有一個描述,『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上等人聽到道立刻就能理解、接受,馬上在生活中力行、實踐。『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中等人聽到道,會發現道其實離生活也不近,雖然在日常生活之中,但是一般人都沒有體會到。聖人把道揭示出來後,中等人會半信半疑,有些相信又猶豫不決,即『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下等人聽到道,覺得道太深奧,離現實太遠,就哈哈大笑。『不笑,不足以為道』,如果所說的東西大家都能夠接受、認可、稱嘆,沒有人笑話,這就不足以稱為道。

從老子的這段話中可以看到,聖賢人所體會的『道』是非常深奧的,並不是一般人所能夠理解和認可的。所以,孔子採取一種平易的方式,把深奧的道理變成簡單的話來教導弟子。孔子給人們講道,聽不懂,就講德;講德,還聽不懂,就講仁;講仁,還不知道,就講孝、悌、忠、恕。總之,是要利益來提問的弟子。孔子的存心不是談玄說妙,為了炫耀自己的學問。這也是中國人和西方人做學問的一個最大的不同。西方人恰恰相反,是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本來問題很簡單,但是越說越複雜,最後讓人聽不懂,以此來炫耀自己學識很豐厚。這對聽眾就沒有益處了。

所以,中國人做學問都是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比如,中國傳統道德觀、價值觀講『五常』——『仁、義、禮、智、信』,概括得很簡單,每一個價值觀只有一個字,易記、易懂,也很容易在社會上推行,所以千百年成為人們共同遵守的價值觀。

從【易經】這『一名三義』來看,中國人並不是不講創新,而是告訴人們,時代的現象是變化的,要懂得與時俱進,但必須是掌握『不易』規律的人才可以談創新。從這種意義上說,人們就不能不學【論語】。因為如果不學【論語】,就很可能掌握不了普遍的道。人們自以為是創新,其實走了很多彎路。這是第三種對傳統文化的錯誤的印象。

第四種,認為傳統文化淨搞形式主義,講繁文縟節。現在很多人對傳統文化的批評,都是看到社會現實的一些不良現象,就認為是傳統文化所導致的。其實恰恰相反,這都是沒有真正深入傳統文化所導致的。比如,在各種賽事的開幕式上,中國人準備得很豪華、奢侈、浪費,很多國人看到之後表示不滿,說:『這都是傳統文化導致的,就講這些繁文縟節、講排場。』

讀【論語】就知道中國人對禮確實很尊重,但是禮『與其奢也,寧儉』,禮與其搞得很奢華、排場,寧願節儉,只要表達出對客人的敬意就可以。『喪,與其易也,寧戚』,喪禮也要抓住根本,喪禮中與其表現得和易,不如從內心表現出對死者的哀傷。這都是讓人處處回到根本,而不是搞形式主義。

【弟子規】中講『揖深圓,拜恭敬』,很多人看到之後就不理解,說:『還要九十度鞠躬禮,這不是搞形式主義嗎?』其實他不知道『禮』是通過這種形式來培養一個人的道德情感、道德品質和仁愛之心。當能夠把自己最尊貴的頭低下去時,是從內心真正地折服了一個人的傲慢之心;而且兩個人之間如果有矛盾、不滿,通過一見面、一鞠躬,矛盾也就化解了。什麼人最難鞠躬?有錢的人、有權的人、有『學問』的人。當然,『學問』要帶引號,因為那不是真正的學問。這裡指有知識的人,即『知識分子』。為什麼這些人鞠躬最難?因為這些人最容易有傲慢之心,所以看到鞠躬禮會很難接受。

即使是乞丐都有一種傲慢之心,傲慢之心可以說是與生俱來。一個人已經身無分文、淪落到乞丐,坐在街上看着過往的車子,還說:『哼,有什麼了不起,不就是有幾個臭錢嘛!』連乞丐還有傲慢之心,更何況一般人。所以,躬鞠讓人們從內心表達出對對方的恭敬,折服自己的傲慢之心,這對人性情的培養、人格的培養非常有幫助。所以,形式很必要。當然,國人更加重視本質,即禮所包含的對人的尊敬、仁愛、同情之心。

【論語】中說:『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樂雲樂雲,鐘鼓云乎哉?』禮,難道就是呈現『玉帛』這種形式嗎?音樂難道就是敲鐘打鼓嗎?孔子提醒人們不要只在形式上做文章,而是更加重視禮樂的實質。這句話對於今天進行文化建設也特別有幫助。自從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要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之後,一些廣播、電視就把地方歌舞、戲劇、音樂搬上銀幕,以為敲鑼打鼓、唱歌、跳舞就是進行文化建設。

文化的本質是『以文化人』,『文』是文章、文字、禮樂、曲調等,通過這些方式起到變化人的氣質的作用。所以古人創作音樂、教導人禮儀,都是要培養一個人平和的性情,恭敬之心、仁愛之心等,這才起到變化氣質的作用。如果把搖滾音樂,或其他非常浮躁的音樂、歌舞統統搬上銀幕,確實也起到變化氣質的作用,但是會讓人變得更加心浮氣躁,更加沉溺欲望而不能自拔。所以,如果男孩喜歡看奧特曼,就會有多動症。現在的遊戲都是打打殺殺,暴力色情的內容比較多,如果孩子經常喜歡打遊戲,他的行為也會表現出暴力的傾向,即使是女孩也會出現這種傾向。這就是告訴人們,文化的本質是『以文化人』,不能僅僅重視形式,更要重視本質,所以孔子恰恰是反對形式主義。

當然,現代人對儒家文化、孔子的誤解還有很多,這裡舉了四種最常見的誤解,在之後的學習過程中還會講到更多。講這些的目的是告訴大家,不要因為有一些先入為主的錯誤觀念,就對【論語】、孔子、儒家文化喪失信心。所以,在當今社會,要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必須回到經典之中,只有回到經典之中才能得到聖人原汁原味的思想。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