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近于智
【『好学近于智,力行近于仁,知耻近于勇。』】 出自〖群书治要〗卷十〖孔子家语〗。 好学近于智慧,力行近于仁爱,知耻近于勇敢。好学近于智,突出了好学的重要性。【礼记•学记】中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孔子也曾感慨地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孔子说,他自己曾经一整天没有吃饭,一晚上没有睡觉,在冥思苦想,但是也没有利益,没有想出个所以然,不如学也。学的内容主要是古圣先贤之道,要倡导读圣贤书,向圣人学习,这样可以让自己的人生少走很多弯路,避免很多错误。所以好学的内容主要指圣贤之道,而非仅仅是知识技能。因为智慧是我们本性具足的,所以好学近于智、近乎智,只是和智慧接近。通过好学把自身本有的智慧开发出来,才是实现了智、找到了智。 好学,首先要向老师学习。向老师学习,就要有尊师的态度。不尊师就没有办法体悟道,也没有办法开发自性,所以中国古人说尊师重道,尊师是因为老师所讲的是道,尊师的目的也是对道的尊重。〖大学〗中所说『明明德』,怎样开发、彰显自己本性的明德?靠『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几个字都可以。任何一个字做到极致,都可以把本性的明德开发出来,这些德也称为性德,就是通达自性的德行。而恭敬心也是我们的性德,通过恭敬老师,把自己的性德引发出来,所以尊敬老师谁受益最大?不是老师受益最大,他不会因为你的尊敬就高一点,也不会因为你的不尊敬而矮一点,对他没有丝毫的影响。但是谁受到影响?影响到我们自己不能够开发性德。 〖学记〗中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印光大师也强调:『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后边可以加『百分诚敬得百分利益,千分诚敬得千分利益,没有诚敬就全无利益。』所以,好学首在尊师,『学』在〖说文解字〗中解释:『学,觉也,效也。后觉习效先觉之所为也。』 『学』就是觉悟、效法的意思。后觉悟的人效法先觉悟的人的行仪,效法他的心行。老师是先觉悟的人,弟子是后觉悟的人,弟子拜师的目的是求觉悟。而觉悟、智慧是本性本具的,就是『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向老师学习找回本性的方法,觉悟必须从真诚恭敬心中才能够求得。 为了保证尊师重道,古人也设计一些礼节。弟子到私塾求见老师,他的父亲带着孩子、带着一些礼物,礼物不是为了谄媚巴结,而是表示对老师起码的恭敬。到老师那里,先向孔子像或至圣先师的牌位、神位,行最重礼,也就是三跪九叩首的礼。父亲带着孩子一起行最重礼,拜完之后,请老师上座,老师坐定后,父亲带着孩子对老师行最重礼。孩子心目中最尊敬的就是他的父亲,他看到自己的父亲对老师行最重礼,他对老师的教诲怎么敢不听从?老师教他孝敬父母。所以老师和家长一配合,孩子很容易受教了。 但是现在很多家长不懂得这一点,不知道教育。孩子在学校被老师说得稍微重了一点,结果回来就告父母,父母就去找校长,校长再去找老师。最后的结果,就是孩子犯了错误,老师不敢再给他纠正。古人教育懂得亲属之间要配合,亲戚和老师之间配合。比如孩子在家里犯了错误,父母要教训他,结果爷爷奶奶就过来护驾:『哎呀,没有多大的事,小事一桩,算了吧。』这个孩子下次犯错,就知道去爷爷奶奶那里求救,所以他犯了错,可以不负责任。所以,亲人之间教育儿女,理念要一致、口径要一致,相互配合。而现在,家长和老师之间也要懂得配合,做家长的必须尊敬老师。像古代的孩子在学校里被老师说了,回家告诉家长,家长会再说他一顿、再打他一顿。所以他下一次就知道,自己做错事要自己承担责任。 再看『冠礼』。古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也就是成人礼。〖礼记〗记载:『男子二十,冠而字。』男子二十岁行成人礼,他的平辈朋友送给他一个『字』,表示对他的尊重。从此以后他的朋友、亲戚,如叔叔伯伯等,都要称他的字,表示对他的尊重。他到皇帝那里去做官,皇帝要称他的字,表示对他的尊重。但是只有他的父母和老师一生称他的名。这说明老师的恩德和父母的恩德是相等的,甚至有的时候老师的恩德超过父母,因为父母给我们生命,老师给我们的是慧命,皇帝也要率先垂范,尊师重道。 皇帝一般接见群臣的时候,都是面南背北,以主宾之礼来接见。但是在接见老师的时候,就不能够以君臣之礼来接见,必须降阶,而且是以主宾之礼来接见,一个站在东面、一个站在西面。这就是提醒皇帝,虽然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但是老师永远是你的老师,不是你的臣子。大家看到皇帝都如此尊师重道,上行而下效,全国也就兴起尊师重道的风气。 在历史上,凡是开明的皇帝都能够率先垂范尊师重道的传统。比如汉明帝,他还是太子的时候,曾向桓荣学习〖尚书〗,直到他做皇帝之后,仍然以学生身份自居,并且以师生之礼与桓荣相见。他还为桓荣设置几杖,召集百官及桓荣的其他弟子一起向桓荣施弟子礼,而且汉明帝还亲自带头向老师请教,听受老师讲学。 每当老师身体不适的时候,汉明帝不仅派使者去慰问,那些专门负责皇帝膳食和医疗的官员,也都络绎不绝地去服侍桓荣,明帝自己也经常到老师家询问病情,而且一进入老师所居住的巷子就下车步行,手捧着经书走到老师的床前,轻抚老师,垂泪哭泣。他还送给老师一些床具、衣服等,为的是让老师更加舒适地休养。他每次去见老师,都是久久不忍离去。在他的带领之下,文武百官再来探病,都不敢在门口才下车,都是到桓荣床前下拜。桓荣去世之后,汉明帝亲自改换丧服送葬,把老师安葬在尊贵的位置。所以,古代的皇帝、开明的帝王都发挥了榜样的作用,带动整个社会兴起尊师重道的风气。 在清朝入主中原之后,虽然是满族,但是之所以能够把国家治理得如此好,并且创下康乾盛世,就是因为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代皇帝对儒释道的经典都非常尊重,而且还特别聘请儒释道的大德、老师到宫廷讲经,经筵制度一直延续。到了清朝末期,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因为她自己的所作所为和经典都违背,每一句听讲都觉得在讲自己。后来,她一生气就把经筵讲习的制度废弃了,经典没有人讲,人们不是按照天道的规律行事,自私自利的心都生起来了,没有了忠君爱民的思想,最后清朝才没落。清朝的没落并不是因为传统文化的原因,而是因为废弃了传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