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22|回復: 1

[儒家文化] 修道在哪里修?

[複製鏈接]
刘余莉 發表於 2023-7-3 15:5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修道在哪里修?不是到深山老林里与世隔绝,而是自己在工作的点点滴滴、一举一动都合乎礼,这就是道。 ... ...

修道在哪里修?不是到深山老林里与世隔绝,而是自己在工作的点点滴滴、一举一动都合乎礼,这就是道。 ... ...

【帝曰:『吁!臣哉邻哉!邻哉臣哉!』禹曰:『俞!』邻,近也。言君臣道近,相须而成也。】

出自〖群书治要〗卷二〖尚书〗。

须,依靠。舜帝说:『啊!臣哉近哉,大臣应当亲近君王!近哉臣哉,君王应当亲近大臣!』禹说:『是啊!』邻,近的意思。说的是为君和为臣的道相近,相互依靠而成。君臣是一体的关系,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互相扶持、互相感恩、荣辱与共、团结一致,共同治理天下,使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达到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效果。

君臣应该如何亲近?〖论语〗记载,鲁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孔子对以君礼臣忠。这里的君臣是相互对待而成就的,君主让臣子办事,首先要以礼对待他,国君在上,应该以礼使臣,凡事应该按照国家所规定的规矩办,不能乱指挥。君主对于朝廷的臣子,〖中庸〗讲『敬大臣』,对大臣要尊敬。因为朝廷里的大小官员都是替国家、国君办事,所以要尊敬他。『君使臣以礼更重要的是听从大臣的建议和意见。

臣事君以忠』,『忠』,古人解释为『尽己之谓忠』,臣子竭尽全力地把领导者交给自己的事情办好,这就是尽忠心。既然在朝廷替国家办事,规定办什么事,就要把事情办得彻底,这就叫忠。以忠对待君主,并不仅仅指君这一个人,他只是一个国家的首脑、代表,为君主办事也是为百姓办事,替君主尽忠也是替百姓尽忠,如果公务人员迟到、早退,喝茶水、看报纸、开着电灯领工资,就不是尽忠了。

君使臣,臣事君』,这是讲两个方面。对君而言,对待臣子要使之以礼,如果君使臣不以礼,臣就不会真心办事。对于臣子而言,必须对君主尽忠,如果臣不能尽忠,又如何对得起自己的国君?所以,君臣相遇是缘分,要懂得惜缘。怎么惜缘呢?应该各尽其道。

皇侃的〖论语注疏〗中说:『言臣之从君,如草之从风。』皇侃认为孔子讲这句话的意思是,臣顺从君主就如草顺从风一样,风从哪边吹,草就向哪边倒,这就叫风行草偃。他说:『故君能使臣得礼,则臣事君必忠也』,所以君主能完全以礼来对待臣子,那么臣子也必然尽忠。换句话说,君若无礼,如果君对臣子失了礼敬,『则臣亦必不忠也』。皇侃认为孔子这句话讲的是这个意思。

但是有人认为,『故君能使臣得礼,则臣事君必忠也』,这里加了『则』字,好像是有条件的。『君若无礼,则臣亦不忠也』,臣子看君主怎样对待自己,你怎样对待我,我才怎样对待你,这就叫有条件。

有人批注并不赞同这种讲法,因为孔子的话中没有加『则』字,孔子说的是『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圣人所讲的话是没有条件的,就像儿子对父亲孝,并不以父亲是否对儿子慈为前提,只是讲做儿子的应该对父母尽孝;反过来也是一样,做父母的应该慈爱教导儿女,彼此都不以对方是否尽责任为前提。

同样,作为臣子应该尽到忠,没有条件说,君主必须对我礼敬,我才对你忠;你对我不够礼敬,我就对你不忠。做君主的对待属下、臣子,必定是使之以礼,无论他是否尽忠职守,都要使之以礼,所以这也是不偏袒任何一方,既不偏重君主,也不偏重臣子。君主既然用臣子,就要以礼相待;臣子既然是臣子,侍奉君主就要尽到忠。所以,假使国君没有礼待我,我就不尽忠,这不是孔子的本意。

那么当君主不能使臣以礼时,臣子应该怎么做?真正的臣子看到君主失礼时,就要劝谏,劝谏三次君主还不听,他就不干了。不管君主把待遇提得多高,有怎样的优厚,只要不拿他当大臣对待,他就离君主而去。

什么是不当大臣来对待?自古以来做大臣的,不是做太监的,太监负责伺候君主,君主让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但是大臣并非如此,大臣的着眼点是办政治,他是为天下百姓着想,为天下百姓的利益着想。如果国君背离这个宗旨,自己就要赶快离开,这是臣子应尽的本分,也就是君失礼则辞。如果担任职务,拿国家的俸禄,但是不尽忠职守,得过且过,罪过非常重。为什么?大臣的俸禄都是老百姓所纳的税,如果拿了老百姓纳税的钱自己享受,但是不替老百姓着想,那就是『在其位不谋其政』,罪过非常严重。

这是讲君臣相处之道,虽然是孔子针对鲁定公所讲,但在现代社会依然适用。一个单位、一个企业、一个学校,仍然有君臣关系、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员工对老板尽忠,老板对员工要以礼相待,起到君亲师的责任。什么是尽忠?就是把自己负责的工作尽心尽力做好,这就是尽忠。我们不管在哪里工作,如果按照孔子教导的去做,就会做得很平稳,后面也不会有很多麻烦,这就是修道。

所以,修道在哪里修?不是到深山老林里与世隔绝,而是自己在工作的点点滴滴、一举一动都合乎礼,这就是道。不这么做而是随顺世间人,争名夺利,结果确实得了一时的名利,但是本分没有尽到,不仅没有尽到,还得罪很多人,甚至还做了很多恶事,到寿终的时候,财富、名利全带不走,为此还遗臭万年,甚至后代子孙也跟着蒙羞,这就是迷惑颠倒。

为什么圣人教导人们要按照五伦八德去做,按照五伦八德去做就叫『顺天者昌』。不仅在有生之年会平安无事,而且『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也能庇荫子孙。所以,修道就是在日常生活、工作、待人处事中去修。如果待人处事不能够尽忠职守,不能尽到自己的本分,这个道就没办法修了。做人都没做好,怎么可能成圣成贤?

鬼牛土狍 發表於 2025-4-16 23: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君臣相须之道》
(依《群书治要》《论语》经义阐微)

《尚书》载舜禹君臣相呼"邻哉臣哉",此"邻"字最堪玩味。郑康成注"相须而成"四字,实道破千古治道枢机。君臣非主仆隶属,乃阴阳互根之体。《易》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君为乾元御天,臣作坤舆载物,此即《孝经》"天子有争臣七人"之深意。

鲁定公问礼孔子,夫子以"君礼臣忠"对,此非权变之术,实乃天道人伦之常。考《周礼·春官》大宗伯职掌九仪,"以宾礼亲邦国"者,正谓人主当以宾师之礼待三公。汉文帝御辇迎贾生,唐太宗辍朝哭魏徵,皆得"敬大臣"之要。然今之论者多执"则"字作条件解,此未明圣贤立言之本。

皇侃"草随风偃"之喻,当参《孟子·离娄》"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互证。朱子《集注》特申"尽己之谓忠",犹镜之照物,不因形貌美恶而异其明。故伊尹五就桀而不改其志,比干剖心而愈显其诚,此方是真忠。若以交易之心事君,犹货殖者论价,岂圣门忠恕之道?

今观《群书治要》引《说苑》载晏婴事:齐景公夜饮,移樽就晏子宅,晏子戎服迎曰:"安有国君见臣不豫而可成礼乎?"公返易服复往,乃成宾主之欢。此足证"君使臣以礼"非虚文——礼者,天理之节文,非止揖让周旋。故《中庸》言"敬大臣则不眩",盖以礼相待,则谄谀之风自息。

至若"臣事君以忠",当如《大戴礼》言"夙夜匪懈以事一人",非阿谀顺旨之谓。昔汲黯面折武帝"内多欲而外施仁义",范仲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皆忠之至也。今人误以"忠"为无条件服从,岂知《荀子·臣道》明言"从道不从君"?此中分际,正在能否以道义相砥砺。

君臣相遇,诚如野云先生所言"如草从风",然风有正邪,草有劲荏。明君如春风化雨,则劲草凌霄;昏主似朔风摧木,然松柏犹存其贞。故真正的"相须而成",必以道义为根基。司马光《资治通鉴》开篇即言"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此礼即天地人伦之序,非徒形式耳。

今之修道者,当于君臣相得处见性天:在上者修"惠迪吉"之德,在下者养"直方大"之操。程子谓"君臣以义合",此义即《易经》"利物足以和义"之义。一部《论语》二十篇,始于"学而时习"之悦,终于"知命知礼"之教,中间"为政"诸章,无非示人:修道岂在远哉?正在日用伦常间耳。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庚辰月癸亥日|黃帝4722年三月廿七日寅時| 2025/4/24/週四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