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绑定手机
|
论语☆学而第一
《学而》是《论语》的开篇之作,在阅读本篇之前,不得不先提到中国思想史的另一部经典《道德经》。无论是哪个版本的《道德经》他们共同的特征之一,就是一字不言易,一字不言卦。如果根据一般的常识理解,视《周易》是周朝的国书一点也不为过,但老子的《道德经》却是只字不提。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去深思。这是道德经的最根本特征之一。其次任何版本的《道德经》中均没有任何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老子据说是周朝的史官,为何用这样最纯粹、最抽象的方式来进行《道德经》的创作,这是道德经的最根本特征之二。
《道德经》最核心的范畴是“道”、其次是“德”。1993年出土的郭店简本《道德经》出现了“仁义”、“孝慈”等文字。“大道废,安有仁义?六亲不和,安有孝慈?邦家昏乱,安有正臣?”的文字,说明仁、义、孝、慈的道德意识在当时已经很成熟。只不过当时社会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老子不得不去思考,在“仁、义、孝、慈”这些基本的道德意识沦丧的背后,更深层的原因是什么。于是老子从仁义孝慈出发,向上追溯,着重于道与德,试图从当时的社会思想的最顶层入手来为当时的社会问题寻找药方。而不是向下去形成严谨的道德思想体系。所以如“忠”、“信”、“礼”、“勇”这样的有特定内涵的衍生道德观念,在简本的《道德经》从目前的证据而言,的确没出现过。这是简本的《道德经》自身不同于其它版本的特征。同样的特征还有如:“圣人”“王”“臣”“百姓”“民”这类说法也出现在简本中,但是简本没有提到“贤”。所以“不尚贤,使民不争”之类的内容也自然不见于其中。
比对简本和帛本《道德经》让人不得不说,老子的思想到春秋时期,经过流变,《道德经》的修编者对当时社会问题开出了一些药方,就是我们熟知的《道德经》中的如下内容:
当然在两个版本中相同的文字也比较多.诸如:“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但是通过深入的比较两个版本的原文,我们会发现,在许多地方,帛本与简本有很大有区别,有一些观点更加极端,有一些观点甚至完全对立,有一些观点根本不是老子本人的观点。总之帛本和简本《道德经》的主旨有很大的不同。
如“不尚贤”、“民之难治,以其智多”、“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这类绝对、极端、甚至于与老子背道而驰的观点从何而来?不得不说,均是《道德经》的修编者在帛本《老子》中注入的自身观点。他们注入自身观点方式主要是通过增删、演绎、引申、甚至篡改。这说明当时的社会上有人持有这种“反智”和“愚民”的观点。同时也说明老子的思想在当时的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正是这种影响力的存在,《道德经》的修编者在基于自身理解的“无为”观点出发,试图通过修改《道德经》来利用老子思想在社会上原有基础,来张扬自身的观点。现将其中的一些异同罗列如下,大家可以自行了解。
★帛本: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简本: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教不教,复众之所过。 是故圣人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
★帛本: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与?虚而不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简本:至虚,恒业。守中,笃也。万物方作,居以须复也。
★帛本: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简本:大道废,安有仁义?六亲不和,安有孝慈?邦家昏乱,安有正臣?
★帛本: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简本: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为弃虑,民复季子。三言以为使不足,或命之或呼属。视素保朴,少私寡欲。
★帛本: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简本:无此句
★帛本: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简本: 无
★帛本: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简本: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叛,民多利器,而邦滋昏。 人多智,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盗贼多有。
当然很难确定,孔子是否读过或者读过哪一版本的《道德经》。从“绝学无忧”“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而言,不论老子的本意如何,但是老子的思想在字面上反智的,反学的。老子这些话在当时应该还是有一些影响的。这种影响之一,自然也会通过帛本《道德经》就能体现出来。
在对于“仁”“义”“礼”态度上,孔子与帛本的观点,特别是在对社会现象的认识上并无实质上的不同,只不过表达的方式不一样,开出的药方不一样。在《论语.八俏》等篇章,将为大家一一进行剖析。在对于“圣贤”、“为学”、“化民”、“教之”、“富民”的态度上则持有完全相反的立场。
应该说,孔子不管是否看过帛本《道德经》,对于类似于其书中所表达的思想,孔子是有所吸收,也有所摒弃。《论语》继承了老子思想中关于“道”和“德”的两个基本范畴,与老子不同的是,《论语》本身很少去继续阐发“道”和“德”。所以,老子基本上只谈“仁、义、孝、慈”之上的“道”、“德”,而孔子则以“仁、义、孝、慈”为入手点,深入发掘其内涵,并对其衍生出各种道德观念,如“忠”“ 信”“勇”“直”“刚”“毅”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总结。他在主张“志于道,据于德”,强调“依于仁,游于艺”。他进而主张“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应该说:“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是孔子认为人能弘道,天下归仁的现实途径。
讲到这里,我们就能明白《论语》为什么用《学而》作为第一篇。下面我们就正式开始探讨《学而》的具体篇章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