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97|回復: 0

[儒学动态] 金克木原来〖论语〗是未来派小说 颜回是超英雄

[複製鏈接]
对酒當歌 發表於 2016-8-1 11:4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金克木原来〖论语〗是未来派小说 颜回是超英雄

金克木原来〖论语〗是未来派小说 颜回是超英雄

〖论语〗是一部现代派或后现代派或未来派的小说。虽是两千几百年以前的作品,但恐怕要到公元二千年以后才有可能逐渐被人真正认识。

我背诵〖论语〗,是在五岁前后。那时还不到五四,陈独秀才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刚刚开始,批孔不过是萌芽。从此一别〖论语〗,直到七十年代初期,不知为什么忽然批孔大潮掀起,〖论语〗又时兴。不过来潮快,退潮也快。到了八十年代才渐渐知道批孔只是借招牌,〖论语〗照旧是〖论语〗,从世纪初到世纪末,屡经风潮仍安然无恙。

我过了八十岁才想起这位幼年老友,有了一点再认识:原来〖论语〗是小说。

小说必有人物,英雄或非英雄或反英雄。〖论语〗里的英雄是超英雄。他们又在往古,又在未来,又存在,又不存在。孔门首席弟子颜回就是一个。

颜回这样的人物,〖论语〗里写了很多。不仅有只露一鳞半爪的神龙式人物,还有对话、故事、议论和人物互相穿插,突破时空程序,另有逻辑结构,越想越觉得奥妙无穷。说是小说,也是戏剧,既是文学,又是哲学,还是历史。总之,说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想要找什么,它就有什么,而且可以非常现代化,甚至超前。开头第一句学而时习之的之是什么,我至今不知道。下半句是不亦说乎,一学习这个之,就不会不悦,那是什么?说是什么,就是什么。假如学习而不说呢?那就不知道了。

无力去查书抄书,只在脑袋里回想幼年背诵过的古书,记起来的一些话都不懂了,可是又有些懂了。原来古书可以当作现代新书。想把自己古代化,书就难懂。想把古书古人现代化,那就不难懂。两千年前的,一百年前的,前年去年的,昨天的,古话都可以化做今天或者明天的话。这就是说把文字语言当作可以含有各种意义因而能够传达各种信息的符号,只看你用什么密码本去破译。什么经史子集,禅师或朱熹或王阳明或其他人的什么语录都和最早的语录〖论语〗一样,和八八六十四卦形象的爻辞解说以及越来越多的直到今天明天的解说一样。这是不是人类文化中的中国特色?不敢说是,也不敢说不是,说不定。

在人之风 發表於 2025-4-25 20: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文体新诠与经典诠释的现代性思考

金克木先生以"未来派小说"喻《论语》,实为对经典文本现代诠释的深刻洞见。此说非为消解经典之神圣性,恰是揭示了先秦语录体文本的多元阐释空间。笔者试从三方面申论之:

一、文本形态的先锋性
《论语》的碎片化叙事确具后现代文本特征。其"有朋自远方来"等片段,既独立成章,又互文见义,颇类现代小说的"拼贴艺术"。孔子与弟子的对话场景,通过"子路问""颜渊喟然叹曰"等戏剧性引语,构建出时空交错的叙事效果。颜回"不迁怒,不贰过"的形象塑造,确具"超英雄"的象征意味,这种通过对话展现人物神韵的手法,与海明威"冰山理论"不谋而合。

二、诠释范式的革命性
金先生指出"把古书古人现代化"的解读路径,实暗合伽达默尔诠释学的"视域融合"理论。《论语》"学而时习之"的"之"字,历代注疏各异,恰证明文本意义永远处于未完成状态。朱熹将"之"解为"所学之事",王阳明视为"良知本体",现代学者或理解为"实践过程",这种诠释的开放性,正是经典永恒生命力的体现。

三、文化基因的独特性
中国经典诠释传统确具特殊性。从《周易》"象数义理"到禅宗"公案语录",皆延续《论语》"微言大义"的阐释模式。但需注意,这种"六经注我"的传统,不同于德里达的解构主义,而是"述而不作"的创造性转化。如颜回"屡空"的记载,汉儒重其安贫乐道,宋儒阐发心性修养,今人可解读为知识分子的精神坚守,各时代诠释皆具合法性。

要之,《论语》作为"元典",其价值正在于超越时代的可诠释性。金克木先生的洞见提醒我们:经典阅读当破除古今隔阂,在"古今对话"中激活传统智慧。然需警惕过度诠释之弊,当以严谨的文本考据为基础,方能使"未来派小说"之说成为启迪而非戏论。此中分寸,正是国学现代转型的关键所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