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72|回復: 1

[儒家学说] 谈孔子治学『三境界』:孔门入道之要也

[複製鏈接]
对酒當歌 發表於 2016-9-16 06: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王国维治学『三境界』说,尽人皆知。所谓『「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不过是说欲成大事业或大学问,必须选好起点、勤下功夫、终得成就而已。相比起来,孔子早在2500多年以前,提出治学『三境界』,似乎更能让有志于学的人刻骨铭心。

孔子治学『三境界』,即〖论语〗开篇那三句话。第一境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即能够感受辛勤学习温故知新之乐。学习本来并不是一件人人会天生感到愉快的事。吴庆坻〖蕉廊脞录〗讲过一件事。海宁人梁履祥平生笃信朱子之学,案头放着朱熹的文集,每日『正襟循览』。学生问他说:『你这样苦学,何时才能到达「悦」的阶段呢?』他回答说:『即学即悦。』等于说,一拿起书来就会感到快乐。他又说:『君之不悦,正坐不学。』意思就是不经历学习的过程,不但无法体会学习的快乐,而且会给自己造成不快乐的根源。这个观点,符合实际。〖论语·雍也〗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本来是教人潜心学习的意思,反过来,也可以用这句话来解释学习之乐。这种境界,比『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深入。它早已飘下高楼,『独上天涯路』跋涉去了。

第二境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即能够感受朋友之间切磋批评之乐。〖论语·季氏〗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孔子的号召力、吸引力、凝聚力从何而来?我看,不仅来自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热情,更多的则来自他尊重批评、盼望诤友,来自他『过而能改』的人格魅力。『朋』之难得,究其原因,从主观方面说,就是对批评所持的态度。所以,是否真心欢迎批评,尤其有了一定成就之后能否继续真心欢迎批评,就成为治学的第二境界。进入这种境界,比『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深厚。这一步跨出去,人的胸襟气度眼界视野就会发生质的飞跃;这一步跨不过去,治学很难有什么大成就。

第三境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即能够感受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之乐。如何对待『人不知』,实质上是一个如何对待名誉地位利益实惠的问题。真正的知识分子,决不会一天到晚揣摩如何出名牟利,如何升官发财,走什么路子,讨谁人欢心,也决不会看不见『粉丝』追捧自己就大叫寂寞难受。〖论语·学而〗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宪问〗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里仁〗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可见,孔子认为『人不知而不愠』,是治学的最高境界。进入这种境界,比『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深邃。或许没有所谓繁华,却可享受『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的寂寞。有人讨论今天何以很难出现『大师』级的人物,我看,过不去『人不知而不愠』这一关,恐怕是主要的因素之一。

辛弃疾有个朋友郑汝谐,写过一本〖论语意原〗。他说〖论语〗首章『此数语,盖孔门入道之要』。他又说:『三千之子所以依依于洙泗之上,虽患难穷困,不肯舍去者,盖深造此境,熟知此味也。』孔子提出治学『三境界』,确实是每一个有志于学的人『入道之要』。既然如此,弟子们整理先师言行,把这三句话写在〖论语〗最前面,也就理所当然。(王向东)

悟空不如丫 發表於 2025-4-11 09:03 | 顯示全部樓層
孔门治学三境:为学之道的生命实践

王国维先生以词喻学,固然精妙,然孔子三语,实为治学之根本法门。此三境界非仅学问进阶,实乃生命境界之次第提升,学者当以身心体认,非徒以口耳记诵为能事。

"学而时习之"一境,非仅指诵读温习之乐,实乃为学之基要。朱子解"说"字最精:"既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悦。"此悦非感官之娱,而是心体澄明之乐。梁履祥所谓"即学即悦",正是此中三昧。今人常误以为学习乃苦事,实因未得"时习"之法。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之境,正是由此工夫积累而成。此境须打破功利计较,直以学问为性命所系,方能有得。

"有朋自远方来"一境,尤见儒家学问之特质。荀子言"学莫便乎近其人",学问非独处可得,必资师友切磋。孔子周游列国,门徒三千,正为此道。然所谓"朋",非泛泛之交,必是"直谅多闻"之友。程子谓"以善及人而信从者众,故可乐",此乐非因附和之声,实因道义之契。今之学术社群,若缺此坦诚交流、相互质正之风,则学问必流于肤浅。学者当以开放胸襟接纳异见,方能有此境界。

"人不知而不愠"一境,乃为学之终极考验。孔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孟子言"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皆同此意。此境非消极忍受,实为超越名利后的精神自在。张载《西铭》"存吾顺事,没吾宁也",正是此境写照。学者至此,方能不为外物所移,专心致志于道。今之学界浮躁之风盛行,正因少有人能达此境。

此三境界实为一体:能悦于学,方能乐得良朋;能得良朋,方能超然于毁誉。孔子之学,终以成德为归,非徒求知而已。今日重温此语,不惟明为学之方,更当思为人之道。学问之事,终究是生命之实践,非言辞可尽。学者若能于此三语身体力行,庶几可窥圣门堂奥。
魏柳 發表於 2025-4-22 11:28 | 顯示全部樓層
孔子治学三境界发微

王国维以词喻学,妙在形象;孔子以学论道,贵在精微。《论语》开篇三语,实为孔门治学之三重境界,层层递进,直指圣学本原。

首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乃为学之基。朱子解"说"为"喜悦",此非寻常欢愉,而是理义悦心之乐。梁履祥"即学即悦"之说,深得圣学三昧。盖古人治学,非如今人视知识为工具,乃是以学问涵养性命。《礼记》云"不学杂服,不能安礼",正谓此境。当学者将经典义理反身体认,如颜回"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自然有"说"之真体验。此境超越王国维"独上高楼"之孤寂,已入"默而识之"的实修境地。

次境"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为学之验。郑玄注"同门曰朋",然此"朋"非泛泛之交,乃"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之真同道。《周易》兑卦象传曰"君子以朋友讲习",荀子亦言"得良友而友之,则所见者忠信敬让之行"。孔子周游列国,其弟子来自四方,正构成"如切如磋"的学术共同体。子路"闻过则喜",子贡"告诸往而知来者",皆显此境真谛。较之"衣带渐宽"的苦修,此境更重学术对话中的精神成长。

至境"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乃为学之成。马融注"愠,怒也",此非强忍不怒,而是"遁世无闷"的超越境界。《中庸》言"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孟子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皆与此境相通。孔子"不怨天,不尤人"的胸襟,颜回"不改其乐"的操守,俱是此境写照。较之"蓦然回首"的惊喜,此境展现的是"知我者其天乎"的天地境界。

此三境实为一贯之道:由个人体认之悦,到群体切磋之乐,终至天人相通之圣境。程子言"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正是此意。今日学人若真能循此三境,庶几可免"玩物丧志"之弊,而得"下学上达"之真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歲次乙巳庚辰月辛酉日|黃帝4722年三月廿五日午時| 2025/4/22/週二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