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你如何为人为官为师?
孔子何以能让弟子们与他始终相随,这个问题很值得研究探讨。
是孔子从来就喜欢当好好先生,只会给他的弟子戴高帽、说好话以至于『倒拍马』,哄着他们高兴吗?不是的,他无需在学生之中结人缘拉选票。
读〖论语〗可知,孔子多有表扬而几乎没有什么批评的学生,只有颜回一个。是孔子有权有势,可以让弟子们依傍于他升官发财,飞黄腾达吗?当老师的『一人得道』,当学生的纷纷得到提携,老师也借此扩张自己的势力,这样的『恩师』,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少见。然而,孔子并没有让他的弟子们升官发财的『权力资源』。他老人家的官运并不亨通,他的弟子跟着他四处碰壁厄运连连,哪里还能指望升官发财?
孔子有思想,有识见,有真才实学,这是他的弟子能与他始终相随的重要原因,因为跟着他,能够学有所得。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孔子的人格魅力。
与人为善这个词汇,人们一般理解为对人没有恶意,为人心地善良。按照这个约定俗成的解释,孔子是『与人为善』的。
他对他的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即使是严厉批评的,例如对子路,对冉求,对宰予,可能批评与事实有出入,并不一定正确,反映出他的观念有偏差,认识有局限,有一点却是肯定的,他既没有恶意,也不会把人看死,让你一辈子抬不起头来。宰予白天睡觉,孔子怒不可遏,说了一句很煞风景的话,叫做『朽木不可雕也』,这或许是有点把人看死了,但在〖论语〗中,人们还是可以看到孔子与宰予之间的不少问答,可见孔子那句话,也只是出于一时的意气,他并没有真的把宰予当做『朽木』。
孔子曾将他的那些比较出色的学生分成四类,德行出色的一类,政事出色的一类,言辞出色的一类,文学出色的一类,宰予与子贡就同属言辞出色的一类。他点名说的这四类弟子,包括颜回、子路、子贡、冉求等,总共也不过十余人。
孔子有『师道尊严』,却并非『师道森严』,对待他的弟子,基本做到了他自己说的三条,即温和而又严厉,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又安详(『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他既不高高在上,使他的弟子难以接触;也不一脸肃穆,使他的弟子望而生畏,倒是常在弟子之中,有问有答,谈笑风生。
即使批评,也是双向的,既有他批评他的弟子的,也有他的弟子批评他的,最典型的就是子路,一会儿说他太迂,一会儿又对『子见南子』表示『不悦』,逼着他像小孩一样起誓。
在这种气氛中,弟子们就很容易无拘无束地提出各种问题向他请教,与他探讨,有疑问有困惑甚至有不同看法也都当场提出,可谓『教学相长』。
孔子一世之为人,大致是以『中庸』为准则来要求自己的。他的为人处世尽管也有欠缺,但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先身体力行,为人师表,所以经得起评说。他有不少为人处世的格言,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等等,也像他的『中庸』一样,都是他虽然尚未达到却也想尽力去达到的境界。(姚媛媛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