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61|回復: 0

[儒家学说] 【第306期】〖论语·宪问篇第1章〗知耻,对人的道德养成有...

[複製鏈接]
贾陆英书屋 發表於 2018-2-28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音频学〖论语·宪问篇第1章〗知耻,对人的道德养成有何意义?

14·1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宪,是孔子的学生,姓原,名宪,字子思。这是以名相称。在〖雍也篇〗第4章中,称原思,是以字相称。『谷』字的本意是谷物,这里引申为俸禄。

这段话的意思是,原宪问什么是耻辱。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做官拿俸禄是理所当然;国家政治黑暗,仍旧做官拿俸禄,就是耻辱。』

原宪问耻,是孔门之教强调人要知耻的重要记载。知耻,也就是知道羞愧和耻辱。孔子说:有道德的人应该『行己有耻』(〖论语·子路〗),又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卫灵公〗)。他把言行不一、表里不一、国家政治昏暗时同流合污照样拿俸禄、出使他国不能完成使命等行为,看做是耻辱;而把有仁德、行义事看做是无尚的光荣。

知耻,对人的道德养成有何意义呢?孟子说:『耻之于人大矣!』(〖孟子·尽心上〗)知耻对于人来说太重要了。知耻,是一个人自尊心的重要体现,是人所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这种道德感体现着人性的尊严,是社会正义的心理基础,孟子把它视为人与禽兽相区别的标志之一。康有为也说过:『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康有为:〖孟子微〗卷六)这也就是说,凡为善之心,皆起自人的正确的荣辱观念;凡为恶之念,皆起自人羞耻感的丧失。知耻对于人的道德养成来说极其重要,一个『无耻之徒』,是什么伤天害理的缺德事都干得出来的。

明礼知耻,已成为当今时代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讲文明,懂礼貌,重礼仪,知廉耻,是公民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

附:

【原文】

14·1宪①问耻。子曰:『邦有道,谷②;邦无道,谷,耻也。』

【注释】

①宪:姓原,名宪,字子思,孔子的学生。即〖雍也篇〗第4章中的原思,〖雍也篇〗第4章是以字称,本章以名称。②:指俸禄。

【译文】

原宪问什么是耻辱。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做官拿俸禄是理所当然;国家政治黑暗,仍旧做官拿俸禄,就是耻辱。』

莫火坐 發表於 2025-4-6 14:1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耻德:从原宪问耻看儒家道德实践的内在机制》

原宪问耻一章,实为孔门道德哲学之枢要。夫子"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之训,非仅论仕隐之道,实乃揭示道德主体性建立之根本。朱子《集注》谓"邦无道而食其禄,则与恶人同",此解深得圣人之旨——耻感之生,正在道德主体对价值环境的自觉判断。

知耻作为道德养成的核心机制,其意义有三重维度:其一为价值判断之镜鉴。孔子言"行己有耻",孟子申"羞恶之心",皆指主体通过耻感建立价值坐标系。王阳明《传习录》所谓"知善知恶是良知",正以此道德自觉为前提。当原宪问耻时,其问题本质实为追问道德判断的终极标准。

其二为行为调节之中枢。康南海言"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道出耻感的抑制功能。观《礼记·曲礼》"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正是耻感外化为行为规范的体现。在邦无道仍食禄的情境中,耻感即成为阻止士人同流合污的心理防线。

其三为人格塑造之砥石。顾炎武《日知录》论"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将个体耻感上升至群体道德高度。原宪终身蓬户褐衣(见《庄子·让王》),恰是实践夫子之教的典范。这种"知耻近乎勇"的品格,构成儒家理想人格的基石。

当代道德建设中,耻感教育尤具现实意义。当物质主义消解价值标准时,重提"明礼知耻",非为复古,实乃重建道德判断力的必由之路。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调荣辱观,正是对儒家耻德论的现代转化。然须注意,现代耻感教育当避免流于外在规训,而应重在培养如原宪般的道德自觉。

要之,原宪之问与孔子之答,揭示了儒家伦理的内在逻辑:道德非外在规范,而是通过耻感机制内化的生命实践。这种以道德自觉为内核的修养工夫,对于化解现代性带来的价值虚无,仍具重要启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