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71|回復: 1

[儒家学说] 【第315期】〖论语·宪问篇第10章〗孔子评价当政者的着眼...

[複製鏈接]
贾陆英书屋 發表於 2018-3-23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音频学〖论语·宪问篇第10章〗孔子评价当政者的着眼点是什么?

14·10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惠人』,指爱民惠民的当政者。子西:是郑国子产的同宗兄弟,也曾在郑国执政。『人也』,也就是仁人也。伯氏:是齐国大夫。骈邑:地名,伯氏的采邑。『没齿』的『齿』字,指年龄,没齿,就是一辈子、终身,这里指至死、到死。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有人问子产是个什么样的人。孔子说:『他是对民众有恩惠的人。』问子西是个什么样的人。孔子说:『他呀!他呀!』(表示无足称道)问管仲是个什么样的人。孔子说:『他是个仁人。因伯氏有罪,管仲削夺了伯氏在骈地的食邑三百户,致使伯氏只能吃粗粮,但他到死没有怨言。』

本章记载了孔子对春秋时期三位当政者的评价。对子产的评价,承接上章,着重肯定了他爱民惠民的执政理念。对子西,由于他政绩平平,加之与子产相比较,孔子认为无足称道。对管仲,〖论语〗记载中孔子对他的评价有褒有贬,本章则肯定管仲是仁人,并举出他『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的事例,称赞管仲铁腕执政,虽猛虽严而不失其仁的执政风格。

从孔子对上述三位当政者的评价来看,他认为为官者的价值,就体现在是否对民众有爱心,是否给民众带来了实际利益,是否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和有序运转。这正是孔子评价当政者的着眼点,这样的历史眼光,是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的。

附:

【原文】

14·10或问子产。子曰:『惠人①也。』问子西②。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③。夺伯氏④骈邑⑤三百,饭疏食,没齿⑥无怨言。』

【注释】

①惠人:爱民惠民的当政者。②子西:郑国子产的同宗兄弟,也曾在郑国执政。③人也:即仁人也。④伯氏:齐国大夫。⑤骈邑:地名,伯氏的采邑。⑥没齿:齿,指年龄。没齿是至死的意思。

【译文】

有人问子产是个什么样的人。孔子说:『他是对民众有恩惠的人。』问子西是个什么样的人。孔子说:『他呀!他呀!』(无足称道之意)问管仲是个什么样的人。孔子说:『他是个仁人。削夺了伯氏在骈地的食邑三百户(伯氏有罪),致使伯氏只能吃粗粮,但他到死没有怨言。』

感到四四 發表於 2025-4-7 12:4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孔子品鉴执政者的三重维度】

《宪问篇》此章以精简笔法呈现孔子对三位执政者的评价,恰似一幅春秋政治人物的品鉴图卷。子产之"惠"、子西之"默"、管仲之"仁",实为夫子政治伦理观的三种投射,其评价标准可析为以下三重维度:

一、惠民利民之实效
"惠人也"之评,直指子产"养民以惠"的执政核心。《左传》载其"不毁乡校",铸刑书以明法度,皆体现"惠而不费"(《尧曰》)的施政智慧。孔子曾赞"古之遗爱"(《左传·昭公二十年》),与此处评价形成互文。此维度强调政策须具现实福祉,非徒托空言。

二、公正执法之威信
管仲事例尤具深意。"夺邑无怨"非谓强权压制,实乃《尚书》"刑期于无刑"的体现。伯氏甘服疏食,正因管仲"明察秋毫"(《管子·明法解》),使罚当其罪。孔子虽批评管仲"器小""僭礼"(《八佾》),然此章特彰其"法行所当行"的执政魄力,与"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子路》)形成理论呼应。

三、道德感化之境界
子西"彼哉"之叹,恰成反衬。《论语》中凡用叠词如"某哉某哉"者,多为婉贬(如《宪问》"臧武仲之知"章)。郑玄注此谓"无善可称",朱熹释为"不足道"。相较子产之惠、管仲之能,子西政绩泯然,正见孔子对执政者需具道德感召力的期待。此与"为政以德,譬如北辰"(《为政》)一脉相承。

三者评价差异,实为孔子"仁政"思想的多棱折射:子产惠民近于"仁者安仁",管仲执法合乎"克己复礼",子西之失则在德能两亏。钱穆《论语新解》点明:"圣人论人,重实不重名",此章正是以事功验德行的典范。

今人读此,当悟孔子品鉴人物之要义:非以私德苛求,而以民生为尺;不执一端之见,务观综合成效。此中深意,于当代政治伦理建设犹具镜鉴价值。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