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32|回復: 0

[儒家学说] 〖论语·宪问篇第29章〗孔子因何称仁、智、勇...

[複製鏈接]
贾陆英书屋 發表於 2018-5-11 10:4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音频学〖论语·宪问篇第29章〗孔子因何称仁、智、勇三者为『君子之道』?

14·29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所谓『君子道者三』,就是说君子之道主要有三条。

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君子之道主要有三条,我还没能做到啊!有仁德的人不忧虑,有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这是老师自己说自己呀!』

孔子为什么把仁、智、勇三者称为『君子之道』呢?在〖子罕篇〗第28章中,孔子说过『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本章中,孔子又称此三者为『君子之道』。这是因为,〖论语〗中论及君子的品行,包括仁、孝、悌、忠、恕、礼、义、廉、耻、敬、让、公、诚、智、勇、恭、宽、信、敏、惠等,由于个体不同的秉赋和性格特征,这些德行体现在每个人身上都有所不同。但是,唯有智、仁、勇三者,是君子所由成德的三个必备条件(〖中庸〗称为『三达德』),也是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品德。而『不忧』、『不惑』、『不惧』,则是每个人修养此三种品德的必由之路、追求的目标和所要达到的境界。说『我无能焉』,意在强调其践行之不易。

孔子从君子个人所展现的若干道德范畴中,突出了『智、仁、勇』三种品德,作为君子之道,进而又把『仁』提升为统领各种道德规范的总道德,形成了儒学的伦理道德体系。

附:

【原文】

14·29子曰:『君子道者三①,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注释】

君子道者三:君子之道主要有三条。

【译文】

孔子说:『君子之道主要有三条,我还没能做到啊!有仁德的人不忧虑,有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这是老师自己说自己呀!』

yulinfeng 發表於 2025-4-17 13:2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三达德"的修持次第与圣贤气象——释"君子道者三"章精义》

《论语·宪问》此章虽简,实蕴儒家成德之要。夫子拈出"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三语,非仅列品德条目,实揭示君子人格的完整建构逻辑。子贡"夫子自道"之叹,尤见圣贤气象之浑全。

一、三德的内在机理
仁者不忧,乃道德本体之澄明。朱子释"仁者浑然与物同体",故能超越利害得失之计较。如颜回"不改其乐",正在其心与天理流行,何忧之有?智者不惑,属认知维度之通达。程颐谓"格物致知"功夫纯熟,自能"烛理明而私欲净"。勇者不惧,显实践层面之刚毅。王阳明言"在事上磨炼",正需勇德以克除私意。三德实对应"本体-认知-实践"的立体修养架构。

二、修持的次第关系
《中庸》以"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明修德路径。必先以智德明辨是非,继以仁德存养本心,终以勇德克己践行。夫子言"我无能焉",非谦辞也,乃示"止于至善"之无限性。如《易传》云"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圣人之境正在三德圆融而无滞碍。

三、与诸德目之统摄
细究《论语》德目体系:孝悌为仁之本,忠恕乃仁之方,礼义系仁之文,廉耻属勇之端。三达德实为总纲,余者皆为支脉。董仲舒《春秋繁露》谓"仁智勇三者,所以成德也",正是此意。尤当注意,"不忧""不惑""不惧"皆从否定句式立论,暗合道家"为道日损"之旨,可见儒门工夫论之精微。

四、现代启示意义
今人解此章,当超越道德教条之表象。三达德实为应对现代性困境之良方:智德破信息迷雾,仁德解意义危机,勇德克实践惰性。如马一浮先生所言:"三德即是一心之妙用",其终极指向仍是《大学》"明德"之自觉。

夫子此语,看似平易,实则将形上之道(仁)、认知之维(智)、实践之勇(勇)统摄于日用常行之中。后世周敦颐"圣希天,贤希圣"之说,程颢"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之论,皆可溯源于此。读《论语》者,当于此章见圣学血脉之贯通。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