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53|回復: 1

儒学的核心精神:修身为本 [转]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10-3-19 00: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10-03-17钱逊精品网

  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钱逊教授认为,儒学的精华在于做人之道。向来关注年轻人道德修养的钱逊教授,推荐《论语》为国学入门的经典。这是因为,儒学是中华文化的主干,而儒学的基本精神涵盖在《论语》之中。通过学习国学,去领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精神生命是大于物质生命、个人与群体价值统一”的思想,得到民族精神的洗礼,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尤为重要。

  对一个普通人来说,读《论语》的目的是学做人;是要将学到的东西用到自己的修养上去。

  读《论语》,学做人

  近年来,社会上对国学兴趣很高。那么,学国学应该从哪里入手?我觉得就是从读《论语》开始。为什么读《论语》?因为中华文化的主干是儒学,而儒学的基本精神就涵盖在《论语》之中。当然,不是说学国学只需要学儒学,但是现在人们太想什么都要,没有重点。我认为最重要的,尤其是对普通的年轻人来说,就是选择《论语》来入门。因此,近几年来我在各地讲座,常常是以“读《论语》,学做人”作主题。

  讲“读《论语》,学做人”,有两层意思。一、《论语》思想的核心是讲做人的道理。过去人们一提到《论语》就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其实《论语》的最核心、最精华之处不是“治国平天下”,无论从其内容,还是从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来看,主要都是讲做人之道。二、从现在一般人学国学的目的来看,我们不是要学治国平天下的本事。对一个普通人来说,读《论语》的目的是学做人;是要将学到的东西用到自己的修养上去。大家很熟悉《大学》中的“三纲领、八条目”,特别要注意的是后面还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句话有两层含义:其一是要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的根本是在修身;其二,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所有人都要以修身为本。这是儒学的根本精神。也就是说,要解决社会问题,要齐家治国平天下,最根本的途径是每一个人的提高。用现代的话来说,社会的进步或者健全稳定发展,根本在于人的提高。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人才是根本中的根本。儒学把希望寄予人的提升,而且人的提升要靠自己的修养,不是用一套制度来束缚。

  孔子看来,要做一个君子,首先就要不断地修养自己。但儒学并不是不顾国家,只顾自己修身。修养自己是为了安人、安百姓。

  儒学的核心精神:修身为本

  从儒学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来看,儒学的精华也是在做人这方面。现在经常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中国人爱国主义的基础,集中体现在一句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儒学所提倡的最根本的人生价值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苟为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历代仁人志士的名言无不体现了这种人生价值观。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包含了两个深层的意义。其一,中国人并不是只顾个人,个人与群体(就现代而言是民族、国家)是联系在一起的。中国人有一种自我担当的意识,“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是中国人爱国主义最重要的基础。现在的年轻人多追求个人的发展,在这方面就比较薄弱了。其二,中国人的传统是把精神生命、精神追求放在个体的物质生命之上,而不把物质生命放在第一位。人要有点精神,而不是只追求物质;只要吃好、玩好,这是不可取的。从中国传统来讲,这样就是“近于禽兽”。真正做一个人,就是要有一定的精神品质,要把精神生命的追求放在第一位。这些精神、思想的源头都在《论语》。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什么是“任重而道远”,就是“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所谓仁以为己任,一个人到世界上有自己的责任,而且责任很重。《论语?宪问》中有孔子关于君子的一段话:“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在孔子看来,要做一个君子,首先就要不断地修养自己。但儒学并不是不顾国家,只顾自己修身。修养自己是为了安人、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实际上就是平天下的意思,按现在的语言来说就是建设一个理想社会,理想社会就是大家都过得好。后来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理想的追求都说明仁的内涵不只是个人修养,还包含有社会理想。有“天下为公”的理念,并为此努力,确实是任重而道远,这也成为后来的志士仁人的最高追求。这些历代的诗词语言代表了民族精神,其基础就是《论语》提出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儒学最核心的内容,也是做人之道。

  儒学注重人的提高,以所有人的修身为本,与我们一般所说的“以人为本”并不相同。常说的“以人为本”更多的是一种管理思想,讲究决策的时候考虑人的利益、要求;“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则是指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指出一切问题的解决在于人的提高,这是基础的基础,一般所说的以人为本则没有涉及人本身的提高;“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强调包括天子之内的一切人都要以修身为本,以人为本则只是说的领导人或管理者如何对待百姓、民众或被管理者,没有包括对领导人、管理者自身修养方面的要求。

  当然,依靠每个人的自觉来解决问题,实现社会的健全稳定的发展,这是理想化的。现实中,真正自觉的人是少数。在多数人还不能自觉做到“有耻且格”的情况下,就要依靠法制,依法治国还是根本的治国方略;一定的强制、刑罚都是不可少的。应该说,修身为本是一种根本理念,它并不排除法制等必要的元素;而从学国学的方面讲,就要强调首先最重要的是学做人,启发人们修身的自觉性。要把两个方面结合起来,不应对立起来。

  提高中国人的精神,需要做的有很多,但毫无疑问的是,离不开国学,离不开中华文化。

  国学热有实在的社会根基

  《论语》中提出的中国传统的人生价值观,一点是“义以为上”,认为道德、精神生命高于物质生命;一点是“群己统一”,把个人看作群体的一分子,在群体的发展中求个人的发展。这在近现代,乃至当代仍然得到了传承。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直到汶川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其共同的核心是以天下为己任,是与传统精神一脉相承的,同时又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所以不要把革命精神与传统精神割裂开来,革命精神和古代传统精神是民族精神发展的不同阶段,是传统价值观在不同阶段的体现。

  “国学热”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也不只是因为经济发展了,人们有文化的需求;它是社会的需要,有着很深刻的社会基础。当然在发展中不排除具体表现上有些“虚”的现象,有一些商业炒作,但我们要考虑的是其背后深刻的根本原因。例如于丹的书能卖出几百万册,其中或许有炒作的成分,但值得我们研究的关键是为什么在这个时候电视台会推出这样的节目,为什么讲了以后立刻如此轰动?这是有其根源的。从大的背景来说,现在这样的局面绝非偶然。我们曾经有过对传统文化100多年的批判,也曾经过10年“文革”对传统的彻底否定,近30年来,我们感觉中国人缺乏一个精神,存在“信仰危机”。诸如“穷的只剩下钱”“跟着感觉走”等等就是其反映。30年来,人们反思、总结、摸索、探索,所有人都在思考中国人信仰问题,或者说中国人的精神家园问题,结果都把答案找到了传统上。同时,“亚洲四小龙”的发展,日本的发展都让我们渐渐认识到,传统不一定是不能促进经济发展的。

  简单地从一个家庭的诉求来说,年轻的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的成长,孩子成长中有两个重要的问题,一个是进学校,一个是在这个社会别走上歪道。这个问题只能从国学中去解决。弘扬中华文化才是建设我们精神家园的基础,这是社会的需要,不走这条路是不行的。而只要有这一条在,社会对国学的兴趣肯定会长久发展下去。不必担心像一阵风过去,国学就不再“热”了,更不必害怕会不会复古。我们需要的是引导现在的热情,使之得到更持久、健全的发展。应该用积极的态度去引导,使之走得更健康,而不是因噎废食,放弃发展。

  现在人们常说构建“软实力”。在我看来,软实力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提高中国人的素质。把中华文化的优势真正落实到社会上,这才是软实力的最根本。而不只是在于把经典翻译介绍给外国、让电影走向世界来扩大影响。根本的是自己做好,使社会风貌得到改观。我们自己搞好了,才能去影响世界。我注意到,现在一些年轻人就想着做“世界公民”,认为现在做中国人还是做哪国人并不重要,现在是做“世界公民”的时代了。如果年轻人连中国人都不想当了,又何谈什么软实力。文化建设最根本的目的是提高人的素质,要提高中国人自己的精神,而不是开发文化遗址旅游等停留在形式上的东西。提高中国人的精神,需要做的有很多,但毫无疑问的是,离不开国学,离不开中华文化。

  现在很多企业界精英对学习国学也有相当高的热情,这是好现象。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企业要追求利润最大化,这与传统的价值观存在冲突。那么,企业家怎么学国学,怎么学传统呢?传统的价值观能不能和如何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让学国学、学做人的活动更深入、更广泛

  现在,人们越来越重视道德教育。关于孝道、诚信的教育被广泛宣传,许多地方在少年儿童中推广普及《弟子规》等,这些都是好事。这是涉及落实到行为上的各种道德要求,是入门的第一步,非常重要,也容易接受,容易见效果。这是古代讲究的“德”。古时道、德有区分,道是指做人的基本原则,人生理想追求、价值观等这些内容;德是指已经认识到的,道在行为上的落实。从学习修养的步骤来说,总是从德入手,但不能只满足于具体的“德”;特别对于从事国学普及和道德教育的人来说,更要有清醒的认识,要研究、探索如何引导受教育者从具体的德的践行上升到对道的追求。

  年轻人学国学有很多方法。现在在儿童中,很多地方推广学习《弟子规》,这是比较成功,也是比较合适的。对于有点文化、有阅读能力的人,我还是要提倡读一两本经典,哪怕是只读一本《论语》。关于经典有很多解读,但这些解读是否符合传统经典的原意却很难说,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去读原文。当然,这实现起来有一些困难,例如繁体字、文言文的障碍等,尤其是文言文,能完全读懂的人并不多。但我还是希望能有越来越多人开始读经典,不需要太多量,从《论语》开始。经过对传统文化100多年的批判,很多人对我们自己的文化都不太了解,现在需要补课,提倡读一点经典。

  读经典是一个基础,但并不是唯一的方式。第二个方式是从现实中学习。在古代,儒学的这种思想精神是影响所有人,指导生活实际的,已经成为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汶川地震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感人事迹,每年评选的道德模范身上都能体现很多的传统精神和美德。这是活生生的、现实的传统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体现,是学习传统、理解国学的最好教材。

  还有传统的文学艺术作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名句都不是来自经典,而是来自文学著作、历史著作,这些著作中都渗透了传统文化精神。重要的是阅读时要有一个目标,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而阅读,增加知识固然重要,但增加知识的目的是学到做人的道理。有了这个目标,就可以有不同的途径,根据喜好从文学作品、历史作品或经典入手。

  当然,其中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需要一批老师来指导,现在的老师也都很年轻,没有普及传统文化教育。现在要将国学普及持久地做下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教育部门也好,民间学术文化团体也好,要注意教师的培训。只有教师培训好了,才能教育更多的人,向更多的人传播和弘扬国学。

  现在很多企业界精英对学习国学也有相当高的热情,这是好现象。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企业要追求利润最大化,这与传统的价值观存在冲突。那么,企业家怎么学国学,怎么学传统呢?传统的价值观能不能和如何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想,企业家经营企业,一定要遵守市场经济规律,以赢利为目标,这是肯定的。然而,就企业家个人的人生追求来说,他不应该局限于市场经济的狭隘眼光,把个人物质利益的追求当做唯一的目标。这样做也是可能的。中国古代的儒商就讲究社会责任,修桥补路,回报社会,不完全以个人利益为最高追求。这个问题需要企业界的朋友们共同来思考、解决。

  钱逊教授推荐书籍

在《国史大纲》卷首,作者提出“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尤必附有一种对其本国以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在《中国文化史导论》1987年修订版序言中提及“本书乃专就通史中有关文化史一端作导论。故此书当与《国史大纲》合读,庶易获得著者写作之大意所在。”

■《国史大纲》 钱穆 著

  这是一部中国通史,第一版于1940年6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中国文化史导论》 钱穆 著

  这是国学大师钱穆继其《国史大纲》后,第一部系统阐述他对中国文化看法的著作,也是他一生中重要的学术代表作。第一版于1948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作者认为,历史即文化。“历史乃其外表,文化则是其内容。”“研究历史,所最应注意者,乃为此历史背后所蕴藏而完成之文化。”
南丘 發表於 2010-4-15 12:16 | 顯示全部樓層
现在的人喜欢本末颠倒,修身还做不到,就要治国了,结果是,越治越乱,汗哪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