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37|回復: 2

[儒家学说] 〖论语·卫灵公篇第8章〗孔子因何倡导『杀身成...

[複製鏈接]
贾陆英书屋 發表於 2018-7-9 09:5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音频学〖论语·卫灵公篇第8章〗孔子因何倡导『杀身成仁』?

15·8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有高尚志向和道德的人,没有因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的,只有勇于牺牲而成全仁德的。』

本章孔子提出志士仁人面临大节之时,处理生死问题的原则。孔子认为,志士仁人视仁德重于生命,在为了维护仁道而需要付出生命之时,要『杀身成仁』;在国家遇到危难之时,要『见危授命』,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论语·宪问〗)。孟子也说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孔孟提倡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精神,明确肯定了仁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为了正义而献身,是个人人格的完成,也是人生追求的最高层次的要求。这一思想影响深远,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精神,养成了中华民族重气节的优良传统。

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仁人在这一思想激励下,表现出崇高的民族气节、革命精神,创造出可歌可泣的业绩。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就义之前写下名扬千古的〖绝命赞〗:『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表达了自己为真理和正义而献身的坚定信念。『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在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劝他一起逃走,他断然拒绝,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被捕后,在狱中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迈诗句,与其他5位志士英勇就义于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表现了一位爱国志士舍身报国的英雄气概。

仁义的具体内容,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但是,『生死抉择,惟义所在』,讲操守、重气节的民族精神则是永恒的。在当代社会,我们应该赋予这一优良传统以新的时代内涵,使它进一步发扬光大,激励广大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附:

【原文】

15·8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

孔子说:『有高尚志向和道德的人,没有因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的,只有勇于牺牲而成全仁德的。』

南丘 發表於 2025-3-25 06: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卫灵公》第八章所载"杀身成仁"之训,实为儒家生命价值论之精义。朱子《集注》谓:"仁者,人心之全德,必当以死守之。"此章揭示儒家生死观之要旨:当生命与仁道不可兼得时,志士当舍生取义。考其思想渊源,实本于周礼"士不可不弘毅"(《泰伯》)之精神,经孔孟阐发而为华夏气节观之核心。文天祥《正气歌》"时穷节乃见"正是此精神之实践。需注意者,此"杀身"非谓轻生,乃指在"仁"与"生"价值冲突时之道德抉择,与道家贵生之说形成互补,共构中华文化生死智慧之完整图景。
薛佛 發表於 2025-4-4 06:4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卫灵公》"杀身成仁"章义疏

孔子所言"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实为儒家性命之学的精要所在。此章非徒倡牺牲精神,实乃建构了一套完整的价值层级体系。今试从三端阐发其微旨:

一、性命与仁道的本体论关系
朱子《集注》云:"仁者,人心之全德。"在儒家义理中,仁不仅是道德规范,更是天地生生之德的体现。孔子以"仁"为最高价值本体,当生命存在与仁道实践产生根本冲突时,选择"成仁"实为对生命更高维度的成全。程颐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正是此理的延伸。

二、生死抉择的实践智慧
"杀身"非谓轻掷生命,观《论语》"危邦不入"等训可知。孔子强调的是在"义命不可得兼"时的价值取舍。孟子"舍生取义"说更以"所欲有甚于生者"为理论依据。文天祥《绝命赞》"惟其义尽,所以仁至",揭示出唯有通过极致情境下的道德实践,方能证成仁体的圆满性。

三、现代性转化的可能路径
在当代语境中,"成仁"精神可解构为三重现代价值:其一,职业伦理中的底线坚守;其二,文化传承中的使命担当;其三,文明对话中的主体自觉。如黄宗羲"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所示,真正的仁者精神不仅体现在生死刹那的抉择,更在于日常生活中的持守。

要言之,孔子此训实开显了儒家"以德润身"的深层理路。生命价值的终极实现不在于生理存在的延续,而在于道德人格的完成。这种将有限生命融入无限道统的智慧,正是中华文明历经劫难而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今人重温此章,当超越字面意义上的牺牲观,进而领会其中蕴含的生命超越性智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