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全文翻译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自【论语·学而第一】第二章『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的两种断句
对于『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的断句,笔者见过两种,一种是主流的断句: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另一种是: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在遇到另一种非主流的断句方法之前,笔者对于本句的断句方法,一直认同主流的方法。但另一种的断句方法,相对而言,却确实是最合理的,问题是,如此断句之後,章句本身要表达的意思,却似乎不太符合孔夫子的本意。 提出这另一种断句方法的作者是如此解释该断句方法下的章句的: 『巧言令色鲜矣,仁』——『鲜』就是『少』,就是『不要』的意思。就是『鲜为人知、屡见不鲜』等等当中的那个『鲜』的意思。 如此一来,则又不离孔夫子原意太远:少些巧言令色,就仁了。当然,差距是有的,毕竟提出这个断句方法的作者并未能真正理解『仁』内涵。 仁的根本是什么
且不论『鲜』字原义,也先抛开『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看看论语中其他两个章句: 本章句,就是论述,同时也印证了孔夫子关于『言』与『君子代表仁』的关系。从上文提到的【论语·学而第一】第二章来看,孝悌是仁之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所以行孝悌,是君子『仁』之由生『孝悌』这个『本』『敏於行』,即确立了,因此『仁』这个『道』就生了。 【论语·阳货第十七】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本章句十分重要,很多人看不懂儒家的仁究竟是什么内涵,其实就在本章句里。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向整个社会都『敏於』这五个『行』,那么,就可以说是仁了。哪五个『行』呢?恭宽信敏惠。 所以,孔夫子实际上是反对『巧』言『令』色的,只有『敏於行』孝悌孝悌者仁之本,木之萌,先发其根本,然后枝叶可长,仁才能生发。当然,仁做的好不好,与根本无关,上文所言的『行五者』才是仁做的好的直接原因,关键要点根本只是树木生发之前提,却非树木茂盛的原因。 重读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的另一种断句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鲜,乏也少也。正确理解应该是:孔夫子说,巧言令色,少了(潜台词是要多些『敏於行』),就可以仁了。
反对巧言令色却赞同察言观色
孔夫子虽然反对巧言令色,却是赞同察言观色的:
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