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子入太庙每事问的态度看学问之道 原文 论语·八佾第三: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译文 孔子曾入鲁太庙,每件事都要向人请教。有人说:『谁说鄹邑大夫的儿子懂得礼呢?他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向别人请教。』夫子听到后,说:『我这么做,正是符合礼的啊!』 评析 每事问,恰恰是孔子的恭敬和虔诚。入太庙,这是孔子当在鲁为仕,入太庙助祭,每一个细节都确定核实,不出一点错漏,好像自己什么都不知道一样。这恰恰是孔子的『敬慎之心』以及谦虚之心。并且孔子对自己所知之礼,也会根据实际践行的情况,做相互的引证。这是孔子秉持一生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乐学精神。人人都有这样的一个学习、践行、做学问的态度,还怕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初心 论语,夫子与弟子教与学的合集,那相与论学之风,千年不息,九州学子闻其风而悦之。一段一个故事,老师有德行有脾性爱音乐,弟子爱学习有个性。一个个都是活生生的,温暖的,光明的。这么一群读书人,实在!妙哉!今九州书院发心培养现代士君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践行新中式雅致生活,〖论语〗是最好的开端。 先贤注疏
【论语注疏】曰:此章言夫子慎礼也。
包咸曰:太庙,周公庙。孔子仕鲁,鲁祭周公而助祭也。
【论语正义】曰:鲁,侯国,不得别立明堂。其一切非常典礼,皆于大庙行之。言『孔子仕鲁』者,明孔子得入大庙也。【杂记】云:大夫冕而祭于公,士弁而祭于公。是大夫皆助君祭也。
朱子曰:此盖孔子始仕之时,入而助祭也。孔子自少以知礼闻,故或人因此而讥之。孔子言是礼者,敬谨之至,乃所以为礼也。(或曰孔子早年始仕,在群有司之列,祭祀以供职。)
【论语义疏】曰:所以云『是礼』者,宗庙事重,不可轻脱,愈知愈问,是敬慎之礼也。
尹氏曰:礼者,敬而已矣。虽知亦问,谨之至也,其为敬莫大于此。谓之不知礼者,岂足以知孔子哉?
张栻曰:礼以敬为主。宗庙之事严矣,其大体,圣人固无不知也;至于有司之事,则容亦有所不知者焉。知与不知,皆从而问,敬其事也。或以为不知礼,圣人告之以『是礼也』,所以明礼意之所在也。
康有为曰:虽知亦问,非徒为谨,礼实宜然。记此,见孔子有若无,实若虚,不以学问自矜,而行礼至谨,可为后法也。
徐英曰:或人所谓知礼,是指礼之器物形式言。孔子所谓礼,是礼之教义,形而上之道也。且孔子曰『吾少也贱』,虽博学多闻,心知其事,而未必识其物,故问以审之,且容有变异处,慎之至也,故曰『是礼也』。
【春秋繁露】曰:孔子入太庙,每事问,慎之至也。
钱穆论语新解 此章给我的启示是孔子明知故问,每事问:祭事中礼乐仪式,乃及礼器所陈,孔子每事必问,若皆不知。
孔子不是不知到鲁太庙摆放的种种礼器与仪文,多属僭礼,不当陈设于太庙里。
又不能明说(训斥),所以明知故问。
孔子入太庙而每事问,事正类此。此乃一种极委婉而又极深刻之讽刺与抗议。浅人不识,疑孔子不知礼,孔子亦不明辨,只反问此礼邪?孔子非不知此种种礼,特谓此种种礼不当在鲁之太庙中。每事问,冀人有所省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