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19|回復: 1

[儒家学说] [论语心得] 1.8 处在高位的人,应当如何自重、治学、交友,以树立威信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22-11-3 17: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论语·学而篇】第八章: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阅读电子书

现代汉语
本章用现代汉语怎么说呢?
孔子说,德高望重的人即处在高位的人在言辞、行为、脸色等表现上不能自重的话,他不会有威信。学习经典知识的话,他不会固执于先入为主的观点。他力主忠信,因此交的朋友也都是忠信之人,不会有『朋友比不上自己』的想法,更不会炫耀朋友不如自己的地方,也不会拿朋友不如自己的地方来对朋友说教。他如果有错了,不会忌惮于改过。
论语新解·学而篇】先生说:『一个君子,不厚重,便不威严。能向学,可不固陋。行事当以忠信为主。莫和不如己的人交友。有了过失,不要怕改。』
论语译注·学而篇】孔子说:『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卽使读书,所学的也不会巩固。要以忠和信两种道德为主。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中心思想
这一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孔子认为,君子都是先做好自己的本分,修养好自己的禀性,所以他能自重,能忠信,能积极改过。

实事求是
这一章在现实生活中有没体现呢?
有的,我们时常能遇到这种情况:一些人,传闻中给人的印象,是德高望重的,但是,一旦与之见面接触,却往往会出现这三种令人大跌眼镜的情况:
第一、这个人不靠谱,言行轻浮,脸色夸张,没有威信,这就是不自重的表现;
第二、身边的人时常不可靠,互相攻诘,这就是做事不主忠信的表现;
第三、认知上,往往喜欢争辩,力图说服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这就是学习知识容易固执的表现。
这些情况都是这一章在现实生活中的体。

思维启发
那么这一章能给我们什么启发呢?
首先,为人处事一定要自重,言辞上绝不多说一句无用甚至有害的话;行为上绝不做出无关的动作;情绪上避免被自己的喜怒哀乐主导,感到开心时就告诉自己这很平常,感到愤怒时就告诉自己,不能被这件事激发生气,气多了会伤身,这样,自己的脸色就能在有需要的时候,才表现出来。
其次,交友是互相勉励、互相借鉴,而不是相互指教。交友时如果拿自己擅长的东西来指教朋友,时间长了就会导致友人之间的情谊遭到损害;其实我们擅长的地方,友人肯定会自主学习借鉴的,就像我们交友目的之一就是学习友人的长处一样。
再次,忠信是交友的标准,交友前一定要观察对方的言行是否坚持忠信;
最后,学习一定要明白,很多道理,都是符合天理的,但是,当环境不同,应用的对象不同,就未必适用了,这时,错误的认知只会害了自己,所以,观点并不重要,应用起来对自己是否有利才重要

词语注释
君子,这一词一直贯串到末尾.因此译文将这两字作一停顿.
主忠信,【颜渊篇】第十章也说.『主忠信.徙义.崇德也』.可见『忠信』是道德.
无友不如己者,古今人对这一句发生不少怀疑.因而有一些不同的解释.译文只就字面译出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22-11-3 17:54 | 顯示全部樓層
德高望重的人,或者处于高位的人,只能讲他的德望所在的话语,只能讲他的职责所在的话语,一旦讲的话超出这个范围,就会在他所影响的人群里,产生分裂。

因为不同的人群,大多数观念都不同,但是,他们仍然有共同点,这些共同点,就是团结他们的人,其德望所在,职责所在,超出这个共同点,不管什么话语,都不会在所有的人群里取得共识,只会产生分裂意识。
是飞 發表於 2025-3-26 09: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学而篇》第八章所言"君子不重则不威"实为立身治世之要义。今试析其三重境界:

一、自重者威仪自生
"重"非仅形貌庄重,实为内在德性之沉淀。君子当如鼎彝,质厚而声宏。昔周公"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其威仪正源于此等自重。今人位居高位者,若徒饰威仪而内无实德,终如沙上立塔,其倾必速。

二、治学当破执守真
"学则不固"乃辩证治学之道。王阳明格竹七日而病,终悟"心外无理",正是突破旧学之固。今之学者当以忠信为基,如朱熹所言"虚心涵泳",既尊师承又不囿成见,方得学问真谛。

三、交友贵在相济
"无友不如己"非势利之选,实为德业相砺之义。管鲍之交、嵇吕之契,皆显此道。程颐谓"朋友之道,责善辅仁",交友当如切如磋,过失相规而不惮改,方成君子之交。

今观世态,常见位高者轻浮自炫,为学者固守门户,交友则利尽交疏。反观华为任正非以"惶者生存"自警,钱穆终身"温情与敬意"治学,皆得此章真义。故知圣人之言,实为穿越时空的处世明镜。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