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學而篇】第十章: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歟?抑與之歟?』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歟。』👈閱讀電子書 現代漢語 本章用現代漢語怎麼理解呢? 子禽問子貢說,夫子到了這個諸侯國,就一定要聽聞該國的政事。這是求來的呢?還是國君主動聘問夫子的呢? 子貢說,夫子有『溫和、良善、肅敬、節儉、謙讓』五德,並凡事以五德為先,因此得到諸侯國君的聘問。夫子的這種請求方式,和普通人的求取是有差異的吧。 【論語新解·學而篇】子禽問子貢道:『我們夫子每到一國,必預聞其國之政事,這是有心求到的呢?還是人家自願給他的呢?』子貢說:『我們夫子是把溫和、良善、恭莊、節制、謙讓五者之心得來的。我們夫子之求,總該是異乎別人家的求法吧!』 【論語譯註·學而篇】子禽向子貢問道:『他老人家一到哪個國家,必然聽得到那個國家的政事,求來的呢?還是別人自動告訴他的呢?』子貢道:『他老人家是靠溫和、善良、嚴肅、節儉、謙遜來取得的。他老人家獲得的方法,和別人獲得的方法,不相同吧?』 理解思路 五德具體涵義: 溫和:溫,即溫暖、溫情;和,即和諧,做事表情溫暖,有節制,喜怒哀樂不會過度發泄。 良善:良、善,都是表示事、物中的優良者,延申為人中優良者,指待人處事為人着想,積極地做到最好; 肅敬:恭,即嚴肅,表情莊嚴;敬,就是警、慎,『恆自肅警』,引申出虔誠用心,以達到肅警的狀態,指用心盡禮; 節儉:節,即有節度,節制,凡事像竹節一樣有一定的度量;儉,即約,節制有度,夠用即可,不奢不慳; 謙讓:謙,即不自滿,屈己下物,自我虛卑,雖然自己有高度,有實力,但仍然自我虛化,比如學習知識越多,就把胸懷擴展越大,讓知識永遠裝不滿;讓,即先人後己,讓畀他人,古人認為欲取先舍,後其身則其身才能先於人,並非只為人不為己。 一、孔子周遊列國,都是收到邀請才前往的。孔子所學,是周朝所遺傳的王道,因此,每到一個諸侯國,都希望諸侯國能採納自己的施政理念,推行王道遺憾的是,東周以王道敗落,秦國以霸道雄起,霸道深入人心。子禽不是孔子的學生,所以對孔子的言行,止於傳聞,並不通曉其本質。 二、子禽認為,孔子每到一個國家,都要聽聞該國的政事,這是要自薦求祿。可見子禽是一個小人,小人喻於利,凡事都立足自身的認知,從利的角度去分析第一章學而時習之,我們已經分析過,人對事物認知的方法,應當立足事實👈點擊前往閱讀,因此子禽才會對孔子周遊列國有這樣的疑問。 三、在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都大力招賢納士,士人一般都是通過自薦,或賄賂他人求得推薦的方式,獲得國君關注的機會。而孔子是當時傳承周朝王道禮法最完備最著名的學者,所以為各國諸侯所耳熟能詳。可見,孔子求得諸侯國君的聘問,是通過自身品德修養,和學術實踐的方式獲取的,雖然也類似於自『求』,但相對普通士人的『求』,不如說孔子是被諸侯國君主動聘請的,而這也是歷史事實。 中心思想 這一章的中心思想是什麼呢 君子務本,凡為人謀事,都以『德』為先,以德為先,就能做到忠義,有了忠義,就能得到別人的信賴,這些都是別人主動尋求我們幫助的前提。 思維啟發 那麼這一章能給我們什麼啟發呢? 首先,即使是聖賢,在小人看來,也是懷着私心做事的,這叫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所以,我們做人做事,不要顧及太多,特別是小人的看法; 其次,以德為先,就有了忠義和信賴,然後會獲得他人的鼎力相助,這樣萬事開頭也就不會太難; 再次,小人凡事以自己的利益為先,以自己的認知為依據,因此常常忽視事實,誤解他人。他們的這種做事方式,會導致事情的進展挫折多多,事倍功半,我們應該謹慎和小人合作。 詞語註解 ⑴子禽,陳亢kàng字子禽.從子張篇所載的事看來.恐怕不是孔子的學生.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也不載此人.但鄭玄注論語和檀弓都說他是孔子學生.不曉得有什麼根據.臧庸的【拜經日記】說子禽就是仲尼弟子列傳的原亢禽.簡朝亮的【論語集注補疏】曾加以辯駁. ⑵子貢,孔子學生.姓端木.名賜.字子貢.衛人.比孔子小三十一歲.耶元前520~. ⑶夫子,這是古代的一種敬稱.凡是做過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這一敬稱.孔子曾為魯國的司寇.所以他的學生稱他為夫子.後來因此沿襲以稱呼老師.在一定的場合下.也用以特指孔子. ⑷其諸,洪頤煊讀書叢錄云:『公羊桓六年傳.「其諸以病桓與.」閔元年傳.「其諸吾仲孫與.」僖二十四年傳.「其諸此之謂與.」宣五年傳.「其諸為其雙雙而俱至者與.」十五年傳.「其諸則宜於此焉變矣.」「其諸」是齊魯間語.』案.總上諸例.皆用來表示不肯定的語氣.黃家岱嬹藝軒雜着說『其諸』意為『或者』.大致得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