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而信』,『謹』,行為要嚴;信,言語要誠信。這一個『謹』,中國古人也是要求得很嚴格,告訴我們從早晨起床、盥洗、穿衣、吃飯包括飲酒乃至行、立、坐、臥都要有嚴謹的態度。 比如【弟子規】上開篇就說,『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這種嚴謹的態度,就是讓我們從晚睡早起做起。當然這個『夜眠遲』相對於現在人來說要做正確的理解。古代的人沒有現代的這些科技,也沒有電等等,所以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說的這個遲,相對於我們現在很喜歡夜生活的人來說,那其實是很早的了,所以生活起居要按照道來安排。 很多人說我們為什麼要學習【弟子規】呢?為什麼要按照這些要求來規定自己的行為呢,我們活得不是挺好的嗎?因為我們按照道來生活,自然而然表現出來就是這樣的。 你按照道去做的話你才會身體健康、家庭幸福、社會和諧、國家安定。如果你不按照道去做,你身體就會出問題,然後每天煩惱重重、壓力不斷,還會得憂鬱症、焦慮症。所以古人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孟子說:『人生有三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我們在【論語】上也看到孔老夫的弟子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君子坦蕩蕩』等。我們看到這些描述的時候就知道,其實按照道來生活,內心是一種很喜悅的狀態。 現在的人之所以壓力重重,煩惱不斷,根本的原因就是背離了道,也沒有學做君子,學做聖賢,還是按照自己的私心來行事,所以身體出了問題,心靈也出了問題。 很多人說中國人不講心理健康,不如西方的心理學發達,你看人家有心理醫生。實際上我們說這句話的時候,是不知道中國人有更加高明的方法,讓人根本就沒有心理問題。為什麼呢?你看我們打開『四書』、『五經』,哪一本書不是在告訴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呢?那麼修身從哪裏修起呢?要從『格物』修起,格物就是『格除物慾』,讓你在財色名利的面前,都如如不動,做到『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這樣的人不為外物所系縛,他的心靈達到了一種超脫,精神獲得了一種自由,他還需要心理醫生給他來看病嗎? 所以我們按照道生活就要『謹』。 古人告訴我們行住坐臥都不能夠不謹慎,穿衣吃飯要有要求,行住坐臥也有要求。【五種遺規】中有一部叫【養正遺規】,【養正遺規】就教導人應該怎麼樣穿衣吃飯、行住坐臥。它有個注本叫【養正遺規譯註】,我們看【譯註】的前言,這些做譯註的人說了一句話,讓我們這些做學問的人也很感動,他說:『此書註譯者放棄版權,願見者、聞者廣為流布』,中國學聖賢教誨之人,心胸很寬廣,不是像西方人,西方人講求『版權所有,翻印必究』,版權是自私自利的產物,作者有知識產權就有專利,可以拿版稅,這是從利益出發,所以才有版權。我們打開中國古代的善書,後邊都寫着一句話,『歡迎流通,功德無量』,這就顯示了中國古人的心胸是不一樣的。 我們學習聖賢教誨,也應該有這樣一種心胸。反觀現在的很多知識分子,著書立說,不是為了去讓好的學說有利於社會和諧、家庭幸福,而想着自己去拿版稅。這個存心,就讓我們的目光很短淺,福分也就很有限了。古人說『量大福大』,一個人的福分有多大,就看他的心量有多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