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80|回復: 0

[儒家文化] 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

[複製鏈接]
刘余莉 發表於 2023-7-25 11:4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勿与我道不同之人为友

勿与我道不同之人为友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这一章有两种讲法,第一种断句是这样的,『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这是一层含义。下一层含义是『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君子不重则不威』,『重』是庄重,『威』是威仪。意思是说君子不庄重则没有威仪。『学则不固』,孔安国注:『固,蔽也。』就是蒙蔽的蔽。焦循〖论语补疏〗引〖曲礼〗郑康成注:『固,谓不达于理也。』焦循认为『不达于理,是为蔽塞不通。』蔽塞,不达于理,所以不庄重。求学则不蔽塞,故云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这一段是讲怎么学。郑康成注解说『主,亲也』,『主忠信』就是亲近忠信之人,以忠信之人为师。学必须有老师,还需要有同参道友。『无友不如己者』,『如』在古代有不同的理解,我们取的理解是作『似』字解,像的意思。『不如己』就是在道德修养方面不似我。比如说我讲求孝悌忠信,他不讲求孝悌忠信,和我就志不同、道不合,这样就不能结交为友。『无友』这个『无』,古代的文章文献中写作『勿』。

无友不如己者』,就是勿与我道不同之人为友。一般人有了过失自己不知道,必须要亲师择友,亲近老师,选择朋友,他们能够给自己指正过失,知道自己的过失之后改正过失。『勿惮改』,这个『惮』就是『难』的意思。是说有了过失不要难于改正,这是第一种讲法。

第二种讲法,断句是『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意思是说君子不庄重则无威仪,学则不坚固,这个『固』就不是解释为『蔽』了,而是解释为『坚固』,那么怎么样使这个学坚固呢?必须以忠信为主,这个『主』也不解释为『亲』了,解释为『以……为主』。皇侃〖论语义疏〗释为:『忠信为心,百行之主也。』所以学以忠信为主,才能够坚固。学得坚固才能够庄重而有威仪,那么下一句话就是『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这个讲法和前面的讲法是一样的。

先看第一种讲法,我们一句一句解释一下。『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汉代扬雄〖法言·修身〗提出做人应该取四重,『重言、重行、重貌、重好。言重则有法,行重则有德,貌重则有威,好重则有观』,言语庄重就可以为人所效法。

〖弟子规〗中告诉我们言语很重要,『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也就是说我们言语中那些黄色的笑话,还有欺骗人的话,不诚信的话,都是要避免的。我们看到现在有些领导干部在吃饭的时候,交谈的时候都以讲黄色段子为荣、取乐,让人感受到这个领导就不受人尊重了,所以做人,言语特别重要。

古人还有一句话说『力贱得人敬,口贱得人憎』,一个人很愿意出卖自己的力气帮助别人,他就会受人尊敬,而一个人言语过多,说得又不是很妥当就会遭人厌恶。

在〖易经〗也说:『吉人之辞寡。』吉祥的人,言语都是很少的,因为他的心地很清静。『躁人之辞多』,心情烦躁不安的人,思虑很多的人,表现出来言语也很多。这告诉我们,在言语上要庄重,要谨慎。

武尺王 發表於 2025-4-15 22:5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君子不重则不威"章义理抉微

《论语·学而》第八章"君子不重则不威"一节,历代注疏家诠释颇丰,今就两种主要训释略作辨析。第一种解诂以孔安国、郑玄为代表,其断句为:"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为一义,"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为另一义。此解以"固"训"蔽",谓君子若不庄重则失威仪,而求学则可破除蒙蔽。焦循《论语补疏》引郑注"固谓不达于理",更申明为学之功能在于通晓义理,解蔽开塞。此解将"主忠信"之"主"训为"亲",强调亲近忠信之人为师友的重要性,与《礼记》"师严然后道尊"之说相发明。

第二种解诂以皇侃《论语义疏》为代表,断作"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此处"固"取"坚固"义,谓学问根基不牢则难以持守,故当以忠信为立学之本。此解与《中庸》"不诚无物"之理相通,强调道德实践须有坚固的内在根基。两解虽异,然皆凸显儒家"内外交修"的为学次第:外在威仪源于内在德性,而德性养成又需借由师友切磋与改过迁善之功。

扬雄《法言》所言四重(言、行、貌、好),实为本章"重"字作注脚。其中"言重则有法"尤值玩味,与《易·系辞》"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形成互证。今人言语轻佻,好为戏谑,恰与"重言"之道相悖。程子谓"敬胜百邪",言语之庄重实为持敬功夫之外显。至于"无友不如己者",非谓势利择友,乃强调道德同侪相互砥砺之义,与《荀子》"友者所以相有也"之说可相参证。

当代社会尤当深思此章微义。观今之学者,或轻浮自炫,或固守己见,皆失"重"与"固"之平衡。真儒之学,当如朱子所言"严威俨恪,非道外立一标准",惟内外兼修,方能成就"望之俨然,即之也温"的君子气象。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