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18|回覆: 0

[儒學動態] 李振宏:『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章是偽作 之二、關於『十有五而志於學』

[複製鏈接]
歷史學研究通訊 發表於 2022-12-14 14:1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二 、關於『十有五而志於學』

孔子是不是15歲才志於學,開始自己的求學之路呢?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有理由提出懷疑。【史記·孔子世家】載曰:

也就是說,孔子17歲的時候,就已經以好禮而聞名了,以至於使得三桓之一的魯國世卿孟釐子,在病危之時,想到把自己的孩子託付給他,拜師求學。如果孔子15歲才志於學,才開始自己的求學之路,兩年之後是不可能達到令孟釐子仰慕的水平的。

孔子很年輕時就以學聞名的另一例證,就是其20歲時生子,得到魯昭公的賀禮 ... ...

孔子很年輕時就以學聞名的另一例證,就是其20歲時生子,得到魯昭公的賀禮 ... ...

孔子很年輕時就以學聞名的另一例證,就是其20歲時生子,得到魯昭公的賀禮。【孔子家語·本姓解】載:

『至十九,娶於宋之亓官氏。一歲而生伯魚。魚之生也,魯昭公以鯉魚賜孔子。榮君之貺,故因以名曰鯉,而字伯魚。』

孔子是下層貴族,或者說也只是有個士的身份,能夠獲得國君的賀禮,當然是因為其學問之聞名。因為此時的孔子甚至還沒有資格參加季氏的一次宴請。

能在十七八歲就學成而聞名的人,可能是在15歲才志於學嗎?『十有五而志於學』,顯然有後人編造的痕跡,而且編造者並不聰明。15歲是個什麼年齡?是古人進學的規定性年齡,是個一般年齡。

【大戴禮記·保傅篇】:

【白虎通·辟雍篇】:

皇侃【論語義疏】曰:

朱熹【四書集注】:

當然,關於古代或曰孔子時代的成童年齡,入學年齡,也有不同說法。【論語集釋】所集『餘論』載【論語偶記】引【尚書周傳】云:

【禮記·王制】注引【尚書傳】:

『年十五始入小學,十八入大學。』

以上關於入學年齡的矛盾,只是在於15歲入小學還是入大學的問題,15歲入學是沒有問題的。也就是說,在孔子的時代,15歲是入學的一般年齡。用這個一般年齡,來套孔子是否合適呢?而事實上,孔子『十有五而志於學』,不是一般的入學的問題,而是『志於學』。何謂『志於學』?前引皇侃【論語義疏】:『志者,在心之謂也。』近人錢穆曰:『志於學:志者,心所欲往,一心常在此目標上而向之趨赴之謂。』有志於學,應該說是一種清醒的自覺的理性追求。不是一般的入學讀書的問題,而是有明確的讀書目的,為着肩負某種歷史使命而求學。用一個年齡一般,來套具有獨立人格和遠大志向的『聖人』是不合適的。所以,編造這句話的人,缺乏對孔子『聖者人格』的理性認同。

編造者可能還有另外一種考慮,即十有五而志於學是孔子認可的讀書年齡。【論語·述而】篇載,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這段話自古以來都有不同的理解,一種解釋認為『自行束脩』,是自願提着一束臘肉來求學的,孔子都不會拒絕,把『束脩』解釋為薄禮(『十脡脯』,十條干肉),即給孔子的拜師禮;一種解釋認為,束脩就是約束修飭,『自行束脩』是指能行束帶修飾之禮,表示已經是年15以上的成童。這兩種解釋古皆有之,並且後者的說法,在秦漢時期就比較流行。

程樹德【論語集釋】『別解』輯清人黃式三【論語後案】曰:

『自行束脩以上,謂年十五以上能行束帶修飾之禮。鄭君【注】如此,漢時相傳之師說也。』

後漢書】載,東漢光武六年,南陽太守杜詩上書薦伏湛曰:

【後漢書】卷六四載,延篤在給越巂太守李文德的書中說:

『吾自束脩已來,為人臣不陷於不忠,為人子不陷於不孝……』

李賢注曰:

『束脩謂束帶修飾。鄭玄注【論語】曰「謂年十五已上」也。』

按照後一種解釋,『自行束脩以上』,就是孔子認可的收徒授學年齡。『吾十有五而志於學』的編造者,是不是就是以此為據,塑造了孔子志於學的年齡呢?當然,這是我們的一種推測。無論這句話是如何編造出來的,它的可信性則都是一個問題。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