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義道德是虛偽的,狡詐的! 持這種觀點的人,還真不是少數,特別是在涉世未深的青少年群體裡,這種觀點很流行。
仁義道德是虛偽的嗎
記得上初中那會,有個同學很喜歡做一些齷齪的行為,我跟他說,你為什麼不能斯文一點呢?他的回答很經典:『這個世界上有不好色的人嗎?我只不過是隨着我的本性去做而已,我這樣做才是真實的、高尚的,你們那套叫虛偽。』他的話讓我印象十分深刻。 這種言辭,對於思辨力不足的中小學生,很有殺傷力。特別是『真實的』這三個字,對一些信仰『真相』『真實』的人,十分具有迷惑性。 問題是,什麼叫虛偽?什麼叫狡詐? 邪惡的就是真實的,仁義的就是虛偽的?這是什麼道理啊? 我們說,言行與事實、真實意圖不符,叫虛偽;言行不一,並且用巧言、謊言掩飾行為,叫狡詐。 那麼,仁義道德,符合哪一點了呢?言行與事實、真實意圖不符?仁義道德是一種行為,不是一種言論,靠嘴巴講不出來仁義道德,靠手腳實實在在做出來的,才是仁義道德。 下面我們來看看,【論語》裡是怎麼論述仁義道德這種稟性行為的: 這是孔子講的,花言巧語的人,極少會有仁義道德。 曾子講的,仁義忠信,是要天天去做的,而且要自我反省做到了沒有,做好了沒有,要形成習慣。——你管這叫虛偽? 在家要孝順,在外要敬悌。要講信用,要親近仁義,要盡心盡力去行(實踐)。讓你全力去做了,還讓你講信用(說到做到),這怎麼偽得了呢? 讓你多自重,多莊重,不要輕浮,不要狂妄,不要固執鄙陋。要忠於組織、團隊,對他人要講信義,不怕有過錯,就怕不肯改過。這樣的態度,怎麼虛偽得了呢? 又有人說了,那有沒有可能,仁義道德這種行為並不是人們的真實意圖? 要說沒可能,那是假的,人類幾十億人,總免不了許多奸詐之徒。 但我們這裡要講的是儒家的君子、儒家的仁義道德。這一部分人,他們的德行是不是故意為之,用來迷惑他人的呢? 這就要從人類為何要群居,要建立國家說起了。人類群居的目的,無非是害怕自己一個人無法獨立生存下去,一是沒有必要的生活物資,二是容易遭到野獸攻擊,而群居則可以輕鬆解決這些問題。但是,解決了舊問題,新問題又來了,人類一旦群居,就會產生利益衝突。比如一個家庭之內,夫妻之間有時會有一些家務、工作、權利上的衝突,兄弟之間會有一些錢財、家產上的衝突,這些衝突一旦嚴重化,就會導致家庭破碎,國家解體。 那麼,怎麼辦呢? 這時儒家就產生了。儒家在春秋以前,並不是一家學派,而是一種政治形式,這種政治形式的產生,目的就是為了解決群居問題:號召群體抵禦野蠻人,使群體不受外來的侵擾(華夷之辨);提倡和諧共處,群體內部避免因為利益不均,或者利益不明而產生衝突(人文王道)。 中國歷史上的夏商周三代,是儒家發展並完善的過程,到了西周,儒家的發展是最完善的。春秋時期,孔子帶領着他的弟子們,對這種政治形式做了總結和傳承,時人稱之為儒學,儒家之名即由此時行於世。 要求執政者,躬身修養德行,這樣人民才會擁護他。 要求執政者用仁德禮法,代替政令刑罰,這樣人民才會和諧共處,不會盜蒙拐騙。 倡導人民要孝悌,這樣家庭才能團結、興旺、發達。(具體義理需要閱讀多幾章【論語】才能明了,這裡篇幅有限不列舉) 君王想要成為天下的王,就必須富人民。這種善導君王的學問,如何虛偽呢?(更多的內容,可以直接通過上面的鏈接,閱讀【荀子】整本,或者至少閱讀『儒效』『王制』『富國』三篇,才能對【荀子】的『人文王道』有基本認知。) 所以,儒家的仁義道德,本身是為了解決群居所產生的問題,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利益衝突而誕生的,儒家思想的出現,保障了過去三四千年裡,華夏社會在大多數時間裡的和諧穩定,單周代就長達了七百多年。如果儒家的仁義道德、人文王道是虛偽的,那麼試問,為何夏商周三代,反而比秦漢以後的兩千年,更安定,更治平? 退一萬步說,推行德政,提倡仁義道德,可以王天下,哪一位聖王,不想實實在在、踏踏實實地修養他的仁義德行?幹嘛要虛偽呢? 另外,這世界上有『真相』嗎?有『真實』嗎?看看這幾年火爆全網的國學大師曾仕強教授是怎麼說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