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篇】第十章: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欤?抑与之欤?』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欤。』👈阅读电子书 现代汉语 本章用现代汉语怎么理解呢? 子禽问子贡说,夫子到了这个诸侯国,就一定要听闻该国的政事。这是求来的呢?还是国君主动聘问夫子的呢? 子贡说,夫子有『温和、良善、肃敬、节俭、谦让』五德,并凡事以五德为先,因此得到诸侯国君的聘问。夫子的这种请求方式,和普通人的求取是有差异的吧。 【论语新解·学而篇】子禽问子贡道:『我们夫子每到一国,必预闻其国之政事,这是有心求到的呢?还是人家自愿给他的呢?』子贡说:『我们夫子是把温和、良善、恭庄、节制、谦让五者之心得来的。我们夫子之求,总该是异乎别人家的求法吧!』 【论语译注·学而篇】子禽向子贡问道:『他老人家一到哪个国家,必然听得到那个国家的政事,求来的呢?还是别人自动告诉他的呢?』子贡道:『他老人家是靠温和、善良、严肃、节俭、谦逊来取得的。他老人家获得的方法,和别人获得的方法,不相同吧?』 理解思路 五德具体涵义: 温和:温,即温暖、温情;和,即和谐,做事表情温暖,有节制,喜怒哀乐不会过度发泄。 良善:良、善,都是表示事、物中的优良者,延申为人中优良者,指待人处事为人着想,积极地做到最好; 肃敬:恭,即严肃,表情庄严;敬,就是警、慎,『恒自肃警』,引申出虔诚用心,以达到肃警的状态,指用心尽礼; 节俭:节,即有节度,节制,凡事像竹节一样有一定的度量;俭,即约,节制有度,够用即可,不奢不悭; 谦让:谦,即不自满,屈己下物,自我虚卑,虽然自己有高度,有实力,但仍然自我虚化,比如学习知识越多,就把胸怀扩展越大,让知识永远装不满;让,即先人后己,让畀他人,古人认为欲取先舍,后其身则其身才能先于人,并非只为人不为己。 一、孔子周游列国,都是收到邀请才前往的。孔子所学,是周朝所遗传的王道,因此,每到一个诸侯国,都希望诸侯国能采纳自己的施政理念,推行王道遗憾的是,东周以王道败落,秦国以霸道雄起,霸道深入人心。子禽不是孔子的学生,所以对孔子的言行,止于传闻,并不通晓其本质。 二、子禽认为,孔子每到一个国家,都要听闻该国的政事,这是要自荐求禄。可见子禽是一个小人,小人喻于利,凡事都立足自身的认知,从利的角度去分析第一章学而时习之,我们已经分析过,人对事物认知的方法,应当立足事实👈点击前往阅读,因此子禽才会对孔子周游列国有这样的疑问。 三、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大力招贤纳士,士人一般都是通过自荐,或贿赂他人求得推荐的方式,获得国君关注的机会。而孔子是当时传承周朝王道礼法最完备最著名的学者,所以为各国诸侯所耳熟能详。可见,孔子求得诸侯国君的聘问,是通过自身品德修养,和学术实践的方式获取的,虽然也类似于自『求』,但相对普通士人的『求』,不如说孔子是被诸侯国君主动聘请的,而这也是历史事实。 中心思想 这一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君子务本,凡为人谋事,都以『德』为先,以德为先,就能做到忠义,有了忠义,就能得到别人的信赖,这些都是别人主动寻求我们帮助的前提。 思维启发 那么这一章能给我们什么启发呢? 首先,即使是圣贤,在小人看来,也是怀着私心做事的,这叫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所以,我们做人做事,不要顾及太多,特别是小人的看法; 其次,以德为先,就有了忠义和信赖,然后会获得他人的鼎力相助,这样万事开头也就不会太难; 再次,小人凡事以自己的利益为先,以自己的认知为依据,因此常常忽视事实,误解他人。他们的这种做事方式,会导致事情的进展挫折多多,事倍功半,我们应该谨慎和小人合作。 词语注解 ⑴子禽,陈亢kàng字子禽.从子张篇所载的事看来.恐怕不是孔子的学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也不载此人.但郑玄注论语和檀弓都说他是孔子学生.不晓得有什么根据.臧庸的【拜经日记】说子禽就是仲尼弟子列传的原亢禽.简朝亮的【论语集注补疏】曾加以辩驳. ⑵子贡,孔子学生.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人.比孔子小三十一岁.耶元前520~. ⑶夫子,这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敬称.孔子曾为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称他为夫子.后来因此沿袭以称呼老师.在一定的场合下.也用以特指孔子. ⑷其诸,洪颐煊读书丛録云:『公羊桓六年传.「其诸以病桓与.」闵元年传.「其诸吾仲孙与.」僖二十四年传.「其诸此之谓与.」宣五年传.「其诸为其双双而俱至者与.」十五年传.「其诸则宜于此焉变矣.」「其诸」是齐鲁间语.』案.总上诸例.皆用来表示不肯定的语气.黄家岱嬹艺轩杂着说『其诸』意为『或者』.大致得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