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33|回復: 0

[儒学动态] 李振宏:《论语》“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章是伪作 之一、关于本章题旨的不同看法

[複製鏈接]
历史学研究通讯 發表於 2022-12-14 13:4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摘要

两千多年来,《论语》“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章,被视为孔夫子真实的人生经历,或者视其为孔子勉励学子而提示的修身进学阶梯。但该章所言并非孔子之真实人生经历,甚至也并非孔子所作;该章是伪作,其题旨是为世人或后人提供理想化的修养进阶模式,为学者立范;其思想要害在于“不逾矩”。该章以孔子的面目出现,产生了极大的欺骗性。它所展示的以修养为主题的人生道路,把后世中国学子引入了空谈修身之歧途,把中国人的注意力都吸引到了道德修养方面而脱离开对社会实践和大自然的关注。这段话的真实性及其思想内涵,需要认真清理。

关键词

《论语》;孔子;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论语》“为政”篇载有孔夫子的一段名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两千多年来,这段话被理解为是孔子自述其人生经历,并作为一般的人生阶段而广为引用,甚至衍生出了“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诸多成语。但是,这段话有可能是孔夫子所言吗?它是不是后人臆想出来的理想化人生境界,而附着到孔子的身上?果若孔夫子所言,则应是在孔夫子的暮年,即70岁之后的言论;而我们的问题是,一个具有深邃洞见的思想家,一个有着深厚人文修养的忠厚长者,会狂妄到自言其达到了“不惑”而“知天命”的境界?其实,从孔夫子的思想修养来看,他既不可能说自己“知天命”,也不可能说自己成熟到了可以洞察世事而没有困惑,更不可能狂言到了耳顺之境。这段话中所言的六个人生阶段,每一个阶段都不符合孔夫子真实的人生经历。如果孔夫子真能说出这样的话来,就无异于是一个大言不惭之狂徒。哪怕是仅仅为着维护孔圣人的声誉,对这段话的真实性,也应该做一个清理或辩驳。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一、关于本章题旨的不同看法

汉代以来,诸多注家都对该章的题旨发表了看法,多数注家都认为它是孔夫子自述其人生经历,但也多认为其意并不在自述,而落脚在教人。程树德《论语集释》辑录“唐以前古注”云:

南朝梁人皇侃《论语义疏》:

现在可以看到的较早的东晋南朝人注释,李充没有回答此章是否为孔子之亲身经历的问题,却强调其主旨在于“勉夫童蒙而志乎学”,是一个“为教之例”;而稍晚的皇侃,则肯定了此章为孔子自述的真实性,所谓“年至七十”,语义是很明确的。

北宋学者邢昺的《论语疏证》中说:

这段话已经出现了问题。作者虽然肯定此章是孔子所作,即所谓“孔子辄言此者”,但却没有说孔子是在自述人生经历,而强调说其旨意在于“所以劝人也”,“欲以勉人志学,而善始令终也”。也就是说,所谓“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云云,不必看做是孔子真实的人生年谱。

从东晋人李充,到北宋的邢昺,关于本章题旨及其著作权,提出了三个层次的问题:

其一,本章为孔子所作,是其自述真实的人生经历(皇侃);

其二,本章为孔子所作,但意在勉人志学,树立“为教之例”,言外之意,所言几个人生阶段,并不一定是孔子的真实人生;

其三,本章旨在“勉夫童蒙而志乎学”,但没有回答是不是孔子所作,著作权问题悬而未决。

邢昺之后,二程对此章的著作权问题、孔子经历此几个人生阶段的真实性问题提出了不同看法,并为朱熹所承袭。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说:

程子曰:“孔子生而知之也,言亦由学而至,所以勉进后人也……”又曰:“孔子自言其进德之序如此者,圣人未必然,但为学者立法,使之盈科而后进,成章而后达耳。”

愚谓圣人生知安行,固无积累之渐,然其心未尝自谓已至此也。是其日用之间,必有独觉其进而人不及知者。故因其近似以自名,欲学者以是为则而自勉,非心实自圣而姑为是退托也。

应该说,程子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此章非孔子真实人生经历的学者,并且他明言这样的进学次序,“圣人未必然”。朱熹承袭程子的说法,坚守师说。但程朱都没有否定此章为孔子所作,没有进一步辨明此章的作者问题,或者说,他们还是认为,此章著作权应该归属于孔子。但当他们这样做的时候,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人格问题。如果孔子没有经历这样的人生阶段,却从他的口中讲出这样的话来,冒着说谎的风险来教育后人,给他人提供虚假的进学示范,这样的孔子,人们还可以相信吗?这种观点会不会有损于孔子的圣者形象呢?

程朱的说法没有得到后人的肯定。根据程树德《论语集释》所载,清人李威的《嶺云轩琐记》就直接反对程朱的说法:

《集注》程朱二说皆极可异……夫自志学以至从心所欲不逾矩,分析得明明白白,何得为之近似?且已实在承当,又何尝不自谓已至此?似此影响之谈,皆由视生知之圣不待学,而不知圣之自有其学,非犹夫人之学也。

明清以降,学者基本上都相信此章为孔子所作,并反映了孔夫子的真实人生经历。

明人顾宪成《四书讲义》:

“这章书是夫子一生年谱,亦是千古作圣妙诀。”

明末清初人李颙《四书反身录》:

“此章真夫子一生年谱也。自叙进学次第,绝口不及管阀履历事业删述,可见圣人一生所重惟在于学,所学惟在于心,他非所与焉。”近人程树德说:“此章乃夫子自述其一生学历。皇《疏》较为得之,《集注》因用其师说,所言几毫无是处。”钱穆说:“此章乃孔子自述其一生学之所至,其与年俱进之阶程有如此……此章虽孔子之自道,无语不实,其中却尽有深处玄处。”

南怀瑾的《论语别裁》也认定是孔子所自述:

“这是孔子的自我报告……孔子是七十二岁死的。他用简单几句话,报告了自己一生的经历,艰苦奋斗的精神。”

以上所列,都是注疏或研究《论语》的代表性作品。可以说,人们对“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章是孔子所作,以及反映孔子人生经历的真实性,都坚信不疑。笔者试提出疑问如下:

首先,孔圣人是后世之敬仰者给的封号,而现实中的孔子,是一凡人,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也有烦恼的人。作为一个平凡而又有思想有抱负有历史责任感的思想家,作为一个有着高超的思想智慧和理性思考的哲人,他老人家可能自言“不惑”“知天命”而表现得如此自负和狂妄吗?如果今天的现实中有人高喊自己可以“知天命”,可以“从心所欲不逾矩”,人们会不会把他看成是一个疯子?任何一个精神正常的人,都不会说出如此大言不惭的话来。如果我们相信孔子是一个真正的智者,就不能相信这种狂妄之言会出自孔夫子之口,我们不能为着歌颂孔夫子的伟大而玷污了他的人格!

其次,如果这是孔夫子真实的人生经历,它可能如此整齐划一,十年一个台阶有规律地递进吗?现实的人生经验告诉我们,无论是对人生或世事的突然明悟,还是对历史进程的顿悟或洞察,都是因缘于重大的社会变革或人生契机;只是生命历程中的重大变迁或变故,才给人以突变性的人生启迪,使人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或历史的本真。无论是普通的平凡的庶民百姓,还是有着高瞻远瞩的历史伟人,他只要是人而不是神,获得历史或人生感悟大抵如此。而这个孔夫子为什么如此诡异,竟然是有规律的十年来一次彻悟,上升一个台阶?难道个体思想的发生或演进,也是按照时间的节奏遵循一定的秩序降临的?而与他的具体人生履历毫无关联?

从正常的逻辑出发,我们既不能认可这段话是孔子所亲书,也不能认可它反映的是孔夫子真实的人生经历。本文将从孔子真实的人生经历出发,对这段话所讲述的孔子的六个人生阶段,逐一提出质疑。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