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837|回復: 0

[国学学习方法] 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为什么今天农民工即使未能安顿好父母,也要出门打工?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22-12-10 18: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有一个儒学爱好者,对一位打算出远门打工的农民工朋友说:『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你的爸爸目前残疾,妈妈也身体有病,你不在家里照顾好你的爸妈,却要出门打工,这是为什么啊!

农民工一脸不屑的说:『孔老二算个球!家里只得那么三亩地,在家务农照顾他们,吃都吃不饱,还怎么照顾!不外出打工,哪有钱给爸妈买药?哪有钱建房子取老婆?

这样的情况应该怎么看待?农民工的话对吗?

其实我们仔细想想,农民工的话就是一种劳骚埋怨。

既然不需要听取孔子的话,那么不屑,那他为何还要受缚于孔子的话?

其实听一个人讲话,我们只是听取别人的意见罢了,他们并没有对我们形成约束,如果形成了约束,那就是教条了,是宗教了,而不仅仅是意见了。

像这个问题,对这个农民工形成约束的,是这个儒粉的话,以及他父母的实际情况。当然,最后对他真正有约束力的,是他的父母的情况。既然如此,农民工完全可以依据这个情况来做决定啊,实际上他也确实是这样做的。

既然根本就对孔子的话不以为然,为何还要在意?还要去埋怨抱怨?也许这就是穷人之所以穷的原因吧!面对别人的时候,过度自信,过度自以为是,导致长期生活在自己的认知里,无法融入社会,无法通过社会实践提升自己,更无法通过前人的智慧来提高自己。

【易经】说:满招损,谦得益。一个人学会自谦,就可以避免过度自信,自以为是,并避免因此导致的自我束缚。

我们会自觉的在意别人的意见,不但因为他们的意见合理,也因为我们自己本身,会无意识的去学习别人,特别是有名望的人,我们相信自身是不足的,需要汲取外在的知识,所以孔子说,人有五德:『温良恭俭让』,让就是谦让。『温良恭俭让』对于一个人来说有多重要?

【论语·学而篇】第十章: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欤?抑与之欤?』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欤。』具备这五德,人已经成功一半了!详细的这里就不展开解说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点击链接去阅读。

所以说,这个农民工的下意识的想法,对孔夫子的话的排斥,与他自身无意识的谦让禀性是冲突的。

再回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这一章要传导的,是一个人要有孝心,而不是说,孔子拿这一句话来做成教条,规定教徒们必须怎么做,说到底,这个农民工也不是教徒呢!而且,这个游,是游玩,并不是指外出做打工生意。

一个人如果有孝心,当他要外出时,怎么会放得下挂心的父母?特别是已经患病的父母!但是,这个农民工,他看得清眼前的局面,与其在家照顾,不如外出赚钱,给父母治病!这已经是孝顺的想法了,那么,为何还要执着于『不远游』呢?何况,下半句不也说了吗?『游必有方』,这是教导一个人要外出,必须有所持恒,不止是外出,做什么事都一样,如果今天这里动动,那里劳劳,能赚到钱吗?

所以,我们学习,一定要摆正心态,一不能当教条来看,二不能自满。当教条来遵循,就会违背现实条件,必食苦果;自满,就不能认真学习别人的学问,从而产生误解,这样,学习反而对我们产生不良的后果。下面再分享一个如何端正学习态度的文章: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偷月 發表於 2025-3-29 16:53 | 顯示全部樓層
孔子所言“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乃立足于农耕文明之伦理秩序,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奉养之责。然今之农民工远徙谋生,实为时代变迁下生计所迫的无奈选择,二者不可简单对立。

一、经典本义与时代语境之辨
“父母在不远游”之训,其核心在于“游必有方”——远行须有正当理由与明确归期。孔子并非绝对禁止离乡,而是反对无目的的漂泊。农民工为赡养父母而务工,恰合“有方”之义。若强令其困守薄田,反使父母陷于贫病交加,岂非悖离孝道本旨?

二、经济结构变革下的现实困境
传统农业社会,土地为生计根本;而当代城乡二元结构中,务农收入难支医疗、住房等刚性需求。农民工之选择,实为“两害相权取其轻”的理性权衡。若苛责其“违圣训”,无异于以千年旧尺,量现代之困。

三、儒学精神的活学活用
真儒者当“与时偕行”。孟子言“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若制度未能保障“恒产”,徒执经文责难个体,恰是胶柱鼓瑟。农民工以实际行动践行“养亲之孝”,其情可悯,其志可嘉。

结语
经典的价值在于启人智慧,非为桎梏。今人读经,当究其“仁者爱人”之本心,而非拘泥字句。若孔子生于当世,或更叹“苛政猛于虎”,而非责民“不远游”。农民工之怨,非怨圣贤,实怨生计之多艰;解此困局,在制度改良,不在经典背诵。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