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讲 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
中庸赏析作者:贾陆英发布:贾陆英
2020-11-16 12:14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通“大”孝矣乎!”
“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春秋春秋:本指季节,此指祭祀祖先的时节,修其祖庙,陈其宗器宗器:宗庙祭器,设设:摆设、陈列其裳衣,荐荐:进献其时食。”
“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昭穆:宗庙中神主排列的次序,以始祖的牌位居中,左方依次是二世、四世、六世等,称为昭;右方依次是三世、五世、七世等,称为穆也。序爵爵:指官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事:指职事,所以辨贤也。旅酬旅酬:众人举杯劝酒。旅,众。酬,以酒相劝下为上,所以逮贱逮贱:祖先的恩惠下达到卑贱者也。燕毛燕毛:泛指宴饮时年长者居上位的礼节所以序齿也。”
“践践:指站在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郊社之礼郊社之礼:祭祀天地的礼仪,所以事上帝上帝:指上天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禘尝:分别指禘祭和尝祭。禘祭,依照西周礼制,是只有天子才能享有的祭祀上天和祖宗的隆重礼仪。尝祭,指秋祭,也是天子、诸侯祭祖的大典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译孔子说:“武王、周公,是真正做到大孝的人了吧!
“这样的孝者,是善于继承先人遗志,善于发展先人未竟事业的人。
“每逢春秋举行祭祀之时,修整祖庙,陈列宗庙祭器,摆设为先人准备的衣裳,供奉时令食品。
“宗庙的礼仪,是用以序列祖先的辈分顺序的;按爵位排序,是用以辨别身份贵贱的;按职事排序,是用以辨别贤与不贤的;祭礼后众人轮流举杯,晚辈向长辈敬酒,是用以显示先祖的恩惠下达到地位低贱者身上的;祭毕宴饮时,让年长者坐上位,是用以区分长幼次序的。
“站在与自己身份相应的位置上,举行先王留下的祭礼,演奏先王时代的音乐,敬重先王所尊敬的人,爱护先王所爱的子孙臣民,侍奉死者如同事奉生者一样,侍奉亡者如同事奉现存者一样,这就是孝道的极致了。
“冬至在南郊举行的祭天礼仪和夏至在北郊举行的祭地礼仪,是用来侍奉天地的。在宗庙举行的礼仪,是用来祭祀祖先的。明白了祭天祭地的礼节和四时举行禘尝等诸多祭祀的意义,那么治理国家就如同看清自己的手掌一样容易了。”析《中庸》第十九章,是接着上章来说武王、周公之孝的,指出人生最大的孝是能够继承先人遗志,把先人的事业发展下去。全文分为六段:
第一段,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这里的“达”,与大小的“大”字同义,“达孝”,就是指最大的孝。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武王、周公,是真正做到大孝的人了吧!”
第二段,指出什么才是人生最大的孝。“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意思是说:“这样的孝者,是善于继承先人遗志,善于发展先人未竟事业的人。”这一段,是本章的中心思想。以下三、四两段,是对周公所制祭祀之礼的具体记述,其中贯穿着“达孝”的意涵。
第三段,“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这里的“春秋”二字,本意指季节,此处特指祭祀祖先的时节。“宗器”,指宗庙的祭器。“设”,指摆设、陈列。“荐”,指进献。意思是说:“每逢春、秋两季举行祭祀之时,修整祖庙,陈列宗庙祭器,摆设为先人准备的衣裳,供奉时令食品。”
第四段,“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所谓“昭穆”,是指宗庙中神主排列的次序,以始祖的牌位居中,左方依次是二世、四世、六世等,称为昭;右方依次是三世、五世、七世等,称为穆。“序爵”的“爵”字,指官爵。“序事”的“事”字,指职事。“旅酬”的“旅”字,指众人。“酬”字,指以酒相劝。“旅酬”,就是众人举杯劝酒。“逮贱”的“逮”字,指到达。“逮贱”就是把祖先的恩惠下达到卑贱者中去。“燕毛”,泛指宴饮时年长者居上位的礼节。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宗庙的礼仪,是用以序列祖先的辈分顺序的;按爵位排序,是用以辨别身份贵贱的;按职事排序,是用以辨别贤与不贤的;祭礼后众人轮流举杯,晚辈向长辈敬酒,是用以显示先祖的恩惠下达到地位低贱者身上的;祭毕宴饮时,让年长者坐上位,是用以区分长幼次序的。”
第五段,小结三、四两段,纵论继志述事之意。“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这里的“践”字,指站在某个位置。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站在与自己身份相应的位置上,举行先王留下的祭礼,演奏先王时代的音乐,敬重先王所尊敬的人,爱护先王所爱的子孙臣民,侍奉死者如同事奉生者一样,侍奉亡者如同事奉现存者一样,这就是孝道的极致了。”
第六段,综合起来,说明郊社之礼和宗庙之礼对于治理国家的意义。“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这里的“郊社之礼”,分别指郊礼和社礼。郊礼,是冬至在南郊举行的祭天礼仪;社礼,是夏至在北郊举行的祭地礼仪。所谓“上帝”,是早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的名称,专指“天”或“上天”。后来,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人们把犹太教、基督教信仰的创造宇宙的神,翻译为“上帝”,这是另一个含义,不可混淆。“禘尝”,分别指禘祭和尝祭。禘祭,是只有天子才能享有的祭祀上天和祖宗的隆重礼仪。尝祭,指秋祭,也是天子、诸侯祭祖的大典。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冬至在南郊举行的祭天礼仪和夏至在北郊举行的祭地礼仪,是用来侍奉天地的。在宗庙举行的礼仪,是用来祭祀祖先的。明白了祭天祭地的礼节和四时举行禘尝等诸多祭祀的意义,那么治理国家就如同看清自己的手掌一样容易了。”
本章通过对西周初年周公所制定的祭祀礼仪的具体记述,指明“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才可以称之为“达孝”。《论语·学而》记载,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子张》记载,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这些观点与本章一样,都是讲尽孝要落实到继承先辈遗志上。可见,“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论语·学而》,以孝治天下,是孔子为政思想的重要内容。
关于“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一句,在《论语·八佾》中也有大同小异的记载: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意思是说:有人问关于禘祭的规定。孔子说:“我不知道。知道这一规定的人对于治理天下,就好像看清这里一样容易罢!”一面说着,一面指着自己的手掌。
孔子为什么以“如示诸掌乎”来比喻禘祭的意义呢?中华民族以“敬天法祖”为信仰,其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天子举行的祭天祭祖的禘礼。孔子主张礼治,自然深知禘祭对于治理天下的重要意义。当有人问到“禘之说”时,孔子先说“不知道”,是因为禘礼是只有天子才能举行的隆重大礼,周成王时,因为周公旦摄政有大功,特许他举行禘祭。后来,鲁国历代国君都沿用此一惯例,孔子认为是僭越礼制的行为,但他不便指明。紧接着用看清自己的手掌作比喻,指明了禘礼对于治理天下的重要性。
成语“了如指掌”就出典于此,形容对情况的了解就像了解自己的手掌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