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簽 查字

             

【序例】

大学证释作者:列圣齐著发布:汐木

2025-2-20 21:11

序例

【復聖顏子序例】

夫子此次證釋【大學】,其誤處自當改正然相沿已久,世人不明其故夫子慮或有疑,命於正誤處詳加述明,並將原本對列互勘,使人易明。至其章節本未分,後人雖別為各章,於聖人原旨未合但敘其次第,無庸分作幾章,使人知一貫之義。蓋道一而已,用之明德則德明用之止善則善至其詳略有差,其本末一致如必分章節,則非將略者詳之,缺者補之不可且修身以外之事,皆明德之見於事者而本於格致誠正若分言之,遂疑詳於事而略於內豈聖人之原旨乎?

故格致雖若明德之最初工夫治平雖若明德之最終工夫,而實則治平亦格致之事也。蓋格致言其學治平言其用學以致用,無初終也。故誠正修齊看是異趣而皆一道道無二致故誠正即可致修齊其必分誠正與修齊為二,則誠正何用乎?故次第言之則可若分別之則不可本無可分別而強分之,則人每忘其本,而以修齊治平為務,竟不復置意於格致誠正也豈聖人之意乎?

故讀是經當知綱領有四,其後皆就綱領推而明之當知「明明德」為用,而格致誠正修齊治平,皆明明德之事也。當知「止至善」為體,而定靜安慮得,皆止至善之境也。當知「親親、新民」為仁治之本末,而修齊治平,皆親親、新民之功也。當知「明明德」為道之用親親、新民為道之則「止至善」為道之極則。

大學之教,道也。學者,亦道也。道外無教,亦無學也。則明明德也、親親也、新民也、止至善也,皆道之所固有聖人本道而挈之,以教人耳當知四者為道之全,不可缺一。道見於人謂之性性者,生之本則行此四者,即以明道以盡性以全生也。

故動靜行止、持己對人、處家理國,皆本此道也充此性也、養此生也。不足者,自虧其道悖其性、擾其生也。故凡書中所述,無非本此旨而示其方立其教而定其則。故明此者,則知聖人之意,而知大學之為大學,儒教之為儒教雖修目並列,章節統貫,無他義也。

【宗主孚聖序例一】

此次聖壇所最應注意者,即宣聖及諸賢所示,與今本訓解不同,均須拈出,使人注意。

蓋經文已傳讀數千年,註疏亦閱時已久,人人奉為定義如不聲明,人將誤會。而宣聖之意,擬將此次訂正本單獨編印如各儒注疏不悖經旨者,亦可附錄但字體略小,使人易明。其有見他書者,或經解中者,能由人事加以蒐輯,編為群儒經解,以見各賢所見不可限於一二人如朱注之類。

蓋聖人所言,包含至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今固不能一一抹煞之也且足以覘前人讀書理解及時代學風如何。如此,聖壇雖舉其大義,然因時日過費,不及詳示,前人已詳而不謬者,仍可存之,以為發揮聖經之用如其不合者,則或刪之,或正之,以告後人。

凡治經要在通經,即處處貫通是也如斷章取義,則非也。聖人之言本於道,故於道未盡者,非經文也惟語錄中或有有為而言者,與經文為教之定義者不同故須審慎也。若據有為之言,以牽附經義,則誤矣譬如「子罕言命利仁」及「子不語怪力亂神」、「性與天道,不可得聞」諸文,而謂夫子不重神天性命,則誤矣!

蓋讀【易】、【禮】、【春秋】,則知聖人重神天性命矣!又如以「民可使由之」之語,謂夫子不重民智則誤矣!蓋讀【大學】、【禮經】諸書,則知聖人重民智矣!諸如此類,不勝枚舉。要知聖人之教,皆本於道其教義載在六經,當可憑也語錄者有為而發,或後人誤記,或誤解故不可即以明聖人之教讀者審之!


【宗主孚聖序例二】

宣聖以聖壇所諭已多,將來須由人事揀選各教教義,及救世新教教義中各章互相參證,以明教無二義而釋世人門戶之惑。如各教有信律戒修等項,即【大學】中綱領是也。各教有度人度世、自利利他等說,即【大學】明明德諸目是也。各教中以神道為重而說皈依,即【大學】主誠意而慎獨也。各教中重修持以成道,即【大學】止至善與誠正之工夫也。

推而言之,內外功行天人道德凡各教所有者,【大學】中皆俱備之不過所述繁簡詳略不同非有人從事於此以盡量發揮之,則聖教不明矣。世人或有已注意及此而苦無貫通各教之作且為前儒諸說所囿而不得明其真義故必賴本教諸人將此書重加說明,務使人人能知聖教與各教毫無異義而精粗本末毫無遺漏也。

諸子侍聖壇日久,已備聞聖人之言必知儒教與各教之真相而有以證明之,使與新教教義並傳萬古不復為俗說所誤則功德不在曾孟下也。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