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簽 查字

             

【述正心修身】

大学证释作者:列圣齐著发布:汐木

2025-2-20 21:18

述正心修身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以上述正心修身

今本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謹按:今本列傳之七章,釋正心修身。身有所忿懥,「身」字讀心,現讀如字。

【宣聖孔子講義】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以下無誤「身」字無庸改「心」。以正心在誠意後,忘誠則心不正。心主知識思想,而為一身之主。內統於性,外見於情,其所關至大。凡人之善惡,皆判於心之思。心能正,則思無邪而身正矣!故正心為修身之本。

忿懥、恐懼、好樂、憂患,七情皆生於心,而非心之正。故言身不言心,以見情與性殊。情為形所主,心為氣之帥各不同也。人若徇情而傾其心,是逐物也,是心為形役也。情欲既生於心,而身者情之所寄,故情可役身。心為性所寄,非身所可役。使必先正其心,而後情得其正情得其正,而後身得其正。心正身修之義,即此謂也。

凡人生時,性隱而情顯,心微而身著。一屬天,一屬人一屬氣,一屬形一屬道,一合於物。君子則知之順其性,遏其情全其天,遂其人致其道而明於物,充其氣而約其形。故心無偏私,神全而德成,道立而性全。皆由於誠意之功也。小人則否貴形而輕氣,逐物而悖於道徒知情欲為生,而忘其性天之本。此所以心不得其正也,由於意之不誠也。故此章言身有七情,而致心於不正心不正則身與俱傾,而生生之本失矣!

【中庸】言中和之道,即以發而中節為則。中節則心不為情所移,而能就正於性。故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位育之功皆由於誠正之道。故君子必自誠為學也。夫物與人皆同生。一全、一偏,而性情以判。得性之正者,則德育及物徇情之偏者,則物蔽其心。可不慎哉?忿懥、恐懼、好樂、憂患,皆情之偏者,而皆有生之不可免者。一不慎焉,心隨之而傾矣!心隨身傾,是身反為心之主,情反為性之帥。主奴互失,於道背甚。故徇情者必戕其身,其心先賊也。

故身安之道,先養其心,心安則身安矣!心失其宰,身為其命,小人無知,是自斃矣!故老子曰:「人之大患,在有其身。」身果為患哉!心不自主而聽於情情如水火以焚溺其身,是以為患耳。人生不能免於情,而情不能徇,欲不可縱,使受之於心,然後身安焉故心為君而形為役者,正道也。

今人忽於此,往往以情欲之故,使心不得其正,心危矣心危而身亦亡。故修身者,必自正心始。心正則身全心不得其正,則身雖生,亦無所適從。故曰:「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在」字作「存」字解即「操則存,舍則亡」之義。不在,即亡也。心亡則形失其主雖有耳目口舌,皆無所用之。

蓋人之所以靈者,以心靈耳心存於性,氣充而神全,故靈。心靈則視聽聰明,智慧異常。心亡,何靈之有?視不見聽不聞食而不知味,所必至也。且所謂「不見」者,非不見也,見非所見也「不聞」者,非不聞也,聞非所聞也「不知味」者,非不知味也,所知非味也。蓋所見非心之正,則見者邪見聞者非心之正,聞皆邪聞也知者非心之正,知皆邪僻之味也。故不得謂之見謂之聞謂之知味也。

心不得正,而五官百骸無不失其正用矣!如主亡而臣奴皆盡欲生,可得乎?夫心之正者非禮勿視非禮勿聞非禮勿食。故無悖於道,而純合於仁。仁也道也,皆心之正也。心一正則百骸五官舉隨之正矣而奚有於邪僻之見聞也哉?故修身之士必先正其心余七十從心所欲,不踰矩者,以心之無邪也無邪,則目可以視耳可以聞舌可以知味矣否則,徒逐於物,鮮有不為所蔽矣故君子必正其心。

【宗主孚聖附注】

此章聖人言之極明而正心之道皆基於誠意。蓋意一誠,則妄念盡去,物蔽不生,智慧湛然,無障於耳目。而性之充實,德之宏大,皆於此見之。在道佛所習,其旨亦同。道祖所謂「上德不德」、「大智若愚」佛祖所謂「智慧神通,發於禪定」,如【四十二章經】中之得羅漢道已,乃可信汝意即夫子之從心所欲也。

以意誠心正,毫無妄念,所意所欲,無非純乎天理,故可信從之也。若學者意未盡誠,心未盡正,妄念猶在,人欲猶存,萬不可因此一言,自信從其意欲,而致陷於地獄,不可復拔。慎之!慎之!

又曰:正心為修身最要工夫。凡人學為聖賢,必先盡力於此即親親新民,皆必先從此,始能隨事措施,無不合道。大而事天敬神,小而日用動作,外而事上使人,內而持己立身,皆以此為本。而儒教自始至終,不乎得力於格致誠正四者而四者又以「誠正」為成功之基,而括之以一「誠」字。格物為誠,致知亦為誠。正心者,誠之見乎身也。誠意者,誠之藏於中也格物者,格以達其誠致知者,致以明於誠。故一誠之功,而本末精粗備焉!用之於事而事治施之於人而人治接之於物而物得其所此由形而下言之也。以之為察則明慧致之於神則靈通反之於本則永葆其真,此由形而上言之也。故誠者,聖人之事也,而教人之所志也。誠而後心無時不存,心斯正矣心正則念無私起,意已誠矣故曰:「欲正心,先誠意。」又曰:「意誠則心正也。」

心,只是一心而一受之先天,謂之性。一則稟諸後天,謂之情。其實即為太極生兩儀也。太極即心心與情,即陰陽二氣。然性,雖亦氣也,只是先天之真蓋兩儀未生之時,【中庸】所謂「未發之謂中」是也。「中」,即所謂受天地之中,皆指先天之真,皆指性也以受之於天,故曰「天命之謂性」。

人以性而合於天,故能時存其心,養其性者,乃能與天同德也。天且同德,人物焉悖?故誠者,乃能致位育之功,明悠久之效也。皆自誠意正心立其本耳!

此後則言身修事。心既正而性不失,人乃為成人,身乃為成身。故【禮】有「誠身」之語。誠者,自成也。故身成於誠,即身修在心正之謂也。所謂修身在正其心,前已盡之矣!此後則自修身,推而齊家治國平天下,只是推此誠而已。

【亞聖孟子講述】

天下治亂,關乎教與政。教其本也,政其用也。故聖王先以教教民而民循之,不假刑而畏,不假令而從。以其範之者,在人心也。故治世先教,亂世教先亡。今國中人心無依,奸宄以逞,巧詐以爭。自以為智,而犯上者多自以為勇,而好亂者眾矣!是皆教之不存,而人心無所籓也。

戰國之時邪說橫流,僻行自興,人無是非,國無典型,岌岌之勢不可終日。要皆楊墨之徒,假聖欺世,毁教自智,以天下為壑,而人隨以陷溺。余不敏,辯而正之,使人知周孔之教、堯舜之道。雖功不見大,而教賴以立。由今言之,較彼時為尤甚。楊墨雖詭以行,而猶假聖人以為言今則非聖無法者遍天下矣!教之不作,國奚以保?民奚以生?故列聖憂之,降靈說道以啟諸子,而新教幸以立。

蓋教之傳也久矣!唐虞之世,契為司徒,官則司之。夏商及周,猶率舊章。孔子繼周公而聖,不在其位,教以師授,然猶僅及門弟子也。孔子既沒,諸弟子爭述其緒,漸推於眾,而教之規乃大具。故論儒教,必以孔子為宗也。

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二帝三王之遺,備諸一人所謂集大成者也。其述教也,首於【大學】【大學】、【中庸】固一篇而次第之,以傳者非一人,故分為二書讀者不可不貫通之也。

【大學】之書,首言為「道」即【中庸】「修道」之「道」也「修道之謂教」一語,已舉包儒教之旨。故教者教以道,而修道即以修教也。

大學之以道為教者,首曰「明明德」。道之體難見,其所見者德,即道之用也。終曰「止至善」,道之用已備,而進乎體。「止至善」即儒教獨一無二工夫,為修道之極則也。「明明德」者,以德明而自明之。其理即本道以為修,而致道於實用。其事則自格物致知,以至治國平天下,無非明德之事,而皆明德之所為也。故聖人於此言之最詳。

而「明明德」雖由本及末,由內達外,似若別然不同,其實一以貫之。人或用之於身則身修用之於家則家齊用之於國與天下則治且平不可執一而說也。故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余為之申曰:「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理一而事萬,用殊而本同君子不為器也然其能致此者何也?蓋在於明乎道而習其旨也。

所謂道旨者,則自格物至正心四者是也。由大學之道,以修其循道之教,皆莫不由此始故曰「為道之旨」,或曰「基」焉。如木之本,水之源由是而干於雲霄,放乎江海,無所慊也。故修身以外之事,極其用而正心以內之事,立其本也。格物以至正心,其次第若四,其工夫仍一,皆以為明道也。

格物之義,夫子已言之,即如後人所釋亦甚明。蓋格物致知,皆為誠意也。誠其意者,誠其身也。不先格物,則身不得而誠。【中庸】曰:「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其身矣!」格致即為明善也。何以言之?善是性所固有為情所牽,物欲所蔽,則動於惡矣!惡者,只知逐物,而不知惡之為害。蓋以物交物者,焉有不為惡者乎?以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也。

故誠者必先思,思則善生。誠意,為省察其念,即思也。思則得之得明善也,如有物焉。耳目之不得知其美好也,必由心加以思之,始知其善惡也。故思以明善惡,明以去欲,去以誠意,誠以正心,心正則知性矣性存則明道矣故曰:「其心者,知其性矣!」又曰:「養心莫善於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皆謂誠正之道在格物以致其知而修道之要在存心以養其性。

【禮】曰:「仁人不過乎物,孝子不過乎物。皆所以誠身也。」不過者,即格之功也。格而後明物之性,察善惡之辨,以成人之性,而推及成物之性是即「不過」之謂也。不過乎物,而後物得其情物得其情,而人致其誠。此仁人孝子,由格物以誠身之道也。故格物者,使人明乎物以去其欲,盡其性以順其生。此仁人孝子所以合乎道,順乎天也。

誠身而後能致其誠,上合於天神,下及於人物,無不得其所也。故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位育者,即盡誠以致之也。中和者,即明道以順之也。格而後知,中而後和。故「和」者,即「不過」之謂也。中和,盡道之體用不過,見道之本末。皆由格致以致之也。

誠意之與正心,一關省察,一關存養只是為明性耳!明性即以明道明道即以明天。天人之契,只在一誠而誠能契天者,以其能明性道也。故曰:「知其性則知天也。」又曰:「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天且不遠,而況人乎?而況物乎?

故誠正之道,即存養之事存養之道,即事天之事事天之道,即誠物之事。天人之相得,而道之用無量矣!此義與【中庸】至誠如神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即一理也。故聖人教人,必以格致誠正為其本人之修道,亦必以格致誠正為其基也。此章與道釋各教無異,而新教尤極明言之學者不可不知!

【宗主孚聖疏述】

聖人立言,含有二義一為內,則誠正之事也一為外,則仁民愛物之事也。而二者一以貫之,故言簡。如佛道之教,亦含顯密二義。顯者,可徵諸事物密者,深會於精神。故讀聖人經,須逐語仔細深思之明辨之,而後篤行之。如是,可無背乎聖人之旨矣!若徒知其粗而遺其精,察其外而忘其內,是一知半解不足以知聖人,即不足以見道也。

蓋聖人之言法乎道道有體用有動靜有本末精粗,如太極含二氣也。太極者,不可偏於陰陽道者,不可失其體用。故言一事一物必合上下內外而察之。知上則下亦明知內則外亦明。故宜舉形上之道形下之器,以並辨之也。後人往往不明此旨言上則遺下,言外則失內,不得貫通之故道終不明。道佛則分別言之,故易知耳!世人疑儒教不講修持、不求證道,但言人事、言治平實不知誠意正心之真義也!誠正之事皆修持功夫,皆事天神、明因果、成真證道工夫。茍不徒以文字習之,而按所教以求意之誠、心之正,無時不如是,無事不如是,則成真證道之期不遠矣!茍欲以教救世,必先明道,習於修持,以為成真證果地步則誠正工夫,可不實踐之乎?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