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簽 查字

             

【全書大旨講述:宗聖曾子講述二】

大学证释作者:列圣齐著发布:汐木

2025-2-20 21:22

【全書大旨講述:宗聖曾子講述二】

聖人為教,無一不重實行。或為明德,或為止善而必實有其德,實致其善。而人生於道道者,以德為行,其立德致善,皆本於道道之外,無所謂德與善也。道見乎性,性之外無所謂德與善也。人性既受於天,天之所生萬物皆吾同性,吾必皆盡其性以全其生而盡之全之之功,謂之「仁」擇其所宜而定全之盡之之方,謂之「義」。皆性之德自內者也。

故聖人為教,必以道德仁義為綱者,自全其性也。物類萬殊,至不齊也而聖人依仁據義以待之,使各得其所而聖人之德乃明。萬物並生,各有其情,至不一也聖人推仁施義以平之,使各安其生,而天下之物皆育矣。故聖人立德致善不為奇異必於耳目口鼻之間尋常作息之事,一一施之以道德,遇之以仁義。而毫末之微,不異至大萬里之遠,不殊目前舉一物然,推而千百亦然。是聖人明德之則,止善之基也。

故於身,則非禮勿聽、非禮勿視戒慎恐懼、齋莊中正而立其德致其善也。於家則孝弟恭友、和睦仁慈教行親族、化行姻戚而立其德致其善也。於國則愛民忠上、善事後食、愷悌慈祥待人接物,以立其德致其善也。故於己然於人然於眾然於物亦然皆有以立其德致其善,而後德明而善至,性全而道成。此聖人自修如是,其教人亦如是。

故【大學】綱領所述四條,勉人皆學,以為立教之本。其後各章,無非依此而詳言之,舉事例以明之。雖所言不盡,總不外乎明明德、止至善之義而已。故知此義,則知聖人立教之。而學者或志於內,或志於外,要當本此以立其基,而後可以幾於聖人也。

聖人以明德止善,皆自至性中之事。故所為非有所為,而尤在先修其身。故齊家治國平天下之事,必在身修之後而於格致誠正之事,則必先致力實行之。故聖人於齊治之時,其德早立,其教易行,其令易從。蓋有身以為之則,固不教與政也。故聖人於其修身之道,如格物如致知如誠意正心,諸次第工夫絲毫不可放過若非一層層均實行做到,則其身不能修。身尚不修,何可語於齊家治平之大者遠者此為聖人最要之旨。切不可視內外為兩截,不先修身而高談治平也。

後世小人當國,禍國病民,皆由其無誠正工夫以立其本。無本而欲枝榮,此理之所無故其敗宜也。人於誠正工夫做到極好,即可內止至善,外明明德。而明明德雖以治平為志,究亦如其誠正之時,而行所無事也。

蓋誠正為百行之本。人能誠正,則持躬接物待人,無非誠正之時居家、出仕、治平,無非推誠正之事。蓋無時不誠正,無事不誠正,而人之化之也,亦皆以誠正相感應。故聖人致其誠正,則孝子、弟弟、忠臣、良相、賢吏,隨所事而得。而治國平天下,更無難矣。故聖人教人,先以誠正立其本,而後推之於身家天下,無不宜者。即由止至善言之,止於心者,已有定靜安慮次第工夫。而止於事者,則所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義、友信諸德是也。故修身齊家治平之事,亦皆有所止者而知所止,不悖於德,則非於誠正不可。

蓋無誠正,則孝非孝、弟非弟、仁非仁、義非義、齊非齊、治非治。以其本不立,雖有其德,偽也況偽亦不可得者乎故明德之事,非誠正不可止善之事,亦非誠正不可也。且止至善者,非徒止之也。道非徒體,必兼用,則至善必有明德前已言之矣而止至善功夫,雖盡於定靜安慮,而其用仍必以明明德諸項以成之。故格物致知以至治平,雖曰明明德之事,亦即止至善之事。且格致誠正,尤為止至善之功。如非格致則不得止定非誠正則不得靜安慮也。

蓋人之生,耳目手足皆為物也情欲皆物也。非格物,則將為物所蔽,而心失其主,而何以自止乎?故知止之「知」,即致知之「知」。格物而後知,即格物而後知止也。知止而後意誠,即知止而後定靜也。意誠而後心正,即靜而後安慮也。故【中庸】以「誠」字言【大學】以「止善」言。【大學】止至善,即【中庸】至誠也。故誠正功夫,全係止善工夫,不可不知後人不明止善之境,又茫然於誠正之功使聖人教人之本全失。一旦用世,遂至禍國病民,使天下以儒為詬病,豈聖人所及料哉?

故欲為儒,先須習【大學】之教欲明【大學】,先須從事誠正功夫。此最要者也以教言,則教本於道以學言,則學為明道。【大學】雖未言道,而其綱目皆道也,皆道之所生也。道為體,德為用,至善為歸。而親親、仁民、愛物之事,則又由明德以推及之。以能於【大學】所教,一一學之而成,則所成者,道矣!

不言道而道無不在不言成道而道無不成,斯即聖人教人之意。蓋教以常人為則但就其切近者使之習焉。由近而遠,自能達其極。故不必以道言,而自用言。如明明德各條所述,何莫非道之用?而止至善各層之功,亦何莫非為道之功?而恐後人未之察焉,以為儒教略道,故又為【中庸】一書,以見道之體及為道之方。

故【大學】首言道,而後皆教學之事【中庸】雖言教,而後皆明道之事。其首引一字以見其本源其後則各有所論也。【大學】言教學,而首引「道」字,見教之本於道也【中庸】明道,首言「教」字,見明道仍以為教也。故初學必致力【大學】,先習其教以知其方次致力【中庸】,再明其道而知其體。庶體用並明,而本末皆立。為人之道已盡,天地之道亦通。則儒者能事畢矣!

故聖人於【大學】所教,皆關身心力行,及家國人物生息必要之道。雖中述止至善、誠正之事,以明道之所成,德之所明,而皆為教言。故於定靜及誠正,僅舉其大體其細節盡在【中庸】中也。後人不察,遂不知止善何境?誠正何功?且以為靜修禪定,祇道佛家有之,儒教不及,豈非大謬者乎?

俟講【中庸】時,再將儒教靜修之事詳為指明,以見道體之真,修道之妙,與二教所說固無異同也。至【大學】言修身以後治平諸端,皆係為明己德而宏性道,不為功利而言。故所言皆處處以德、善、仁為重。若失此三者,則其立己工夫已又不足,又何足語於治平乎?故儒教雖言治平,之道佛之度世利他之旨,並非蔑己修而重治人,忘己德而先平天下也。

蓋人之明明德,為止至善也。至善雖無善可明,必先成就極大善德,而後可達至善。其理即係由下而上,非越崇高峻極,不得謂之無上也。德之可大者,必為之善之可極者,必致之。治平為至德,故能治平始能成其至德而達至善至德至善,即所以成至道也。【中庸】「茍不至德」一語,已明之矣。夫治平為至德至之事,則於己之德有未立,善有未純者,何以望其至耶?故修身必為治平之本,而誠正必為修身之基也。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