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庫 簡介 目錄 A-AA+ 書簽 查字

             

【全書大旨講述:述聖子思講述三】

大学证释作者:列圣齐著发布:汐木

2025-2-20 21:22

【全書大旨講述:述聖子思講述三】

儒教自唐虞以來,迄周之季,教義大備。而歷代聖人,或君或相,其德行載在史冊,皆有實紀,非空言也。其功業及民生,見諸政令,非徒學也。可見儒教所重,皆在實用,內而修己,外而治人,無不咸宜。而為君則仁政昭垂,為相則良治昭著。雖處境或殊,致功或異,而其立德成道之行,仁民愛物之功皆同。故堯、舜、禹、湯、文、武,稷、契、皐陶、伊尹、周、召,雖君相之位殊,其為聖一也。

蓋秉儒教之教,克習之於平居,養之於夙夜,然後處足以善其身,出足以善天下也。故儒教之效,必有實行儒者之行,必先實踐。夫而後以誠正之行,致治平之功,以明明德之功,達止至善之境也。

觀【大學】一書,自綱領至各章所言,皆待一一實行之者。如言治天下國家,必先修身修身必先格致誠正,即可見一層層皆須實行做過,而後可收最後之功。又如知止而後定靜,安慮而後能得,亦可見一層層皆須做到而後可以致最終之果者。粗者未達,決不足語精近者未善,決不足語遠。故不得格致之力,則誠正之功不見不極修身之事,則治平之功不成。亦如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也。未有躐等而能進者,未有舍本而能立者。故學者於所示之方,決不能舍本逐末,希遠忘近。而其要即在按部就班,一一求實踐耳!

故【大學】之教,均自下而上,自精而粗,自近而遠雖明明德以治平為極,而必始于格致。雖成道以至善為得,而必首于止定。而聖人猶恐人之忽之也,故於各章之中,均歷述其功行及其事物,俾知非空言可致夸語可幾其旨至深切矣。

學者於讀此經之時,須先立志於知行合一。知者即行,既行之熟,再求知之進,然後所知皆能行,所學皆能用。如知明明德之道,必求成明明德之功,而實行自格致至治平工夫知止至善之道,必求達至善之境,而實行定靜安慮工夫。其於親親新民也亦然。夫然後可以見儒教之效,成【大學】之功也。此實用首在自己之實行者也。

聖人立教本諸道,明德止善本諸性。無古今,一也無中外,同也。故其為教無時不宜,無地不宜,其人性無殊故也。而其殊者容或有之,則教之制度儀節,或因習俗,或因政令,則亦可從宜而宜之。此蓋非教之本旨也。若教之本旨,亘萬古不可易,遠萬里不可改者也。

故【大學】所教,其義無可變通,其所謂明明德、止至善各條各目,皆至精至當,至正至中。由之則成,反之則敗,於己然於人然,於國家天下皆然其言格致誠正為修身之道,固無論已即其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亦皆一定不移之理。非如是,不足以言齊、言治、言平也。故學者欲明儒教之用,成治平之功,非實行之不可。

或有謂古之異宜【大學】之言,為君王時代,為封建時代,為上古未開化時代其所宜者,非今日所宜也。此言至謬夫天下廣狹,人民眾寡,政體或君主或民主,人民或智或愚雖有不同,而其欲出於情,生有其性,無不同此民人無古今殊也。政體以求治為主國家以得安為先此無論君主民主皆同也。國以民成,天下以國成,無論域之廣狹皆同也。

【大學】之言治道本於愛民,言為政本於立德,言用人本於大公,言理財本於求均。其先則修身齊家,其本則正心誠意,雖古今中外,用之無不宜也。況唐虞以前,非君主也,非封建也三代之間,非野蠻也。其所取法皆本諸列聖之傳,已用之而效今豈不宜乎哉?故為此言者,不知儒教者也,不明治道者也,不解性道者也故其言不可信也。

又有謂【大學】之言治,知重私德而忘公德知有親親而忘社會知平天下而忘民族此言尤謬私德即公德也如仁慈忠恕皆為待人待群者也而曰古聖忘之乎?道之所成,由親及疏,由近及遠,此順乎性,全乎天也。仁民愛物,繼親親而重,豈非愛社會乎?而謂古聖忘之乎?家國天下,亦近及遠,親及疏也。能治其國,必保其民國富民強,而後始及天下,非重民族而何?而謂古聖忘之乎?

且聖人之心與天地同德,日月同明。先立其德而以化人,先親其親而以仁民,先治其國而以平天下。皆先己以盡,而後推以及於外。其德之大、道之廣,豈後人所能識而其致其大且遠者,皆本於道與性也。故所成無有與比。

若以聖人之教,施諸今日,則全球同化,無問何國全世同治,無問何族。而自狹者徒兢兢於一國一族,而終不得致之治安,此豈仁智之士耶?故私德不立者,不足言公德親者不親,不足言愛群己之國家不治,不足以言平天下。此理之至當者吾願世人當求實行【大學】之教,以明聖人之功不宜以文字視此經,而忘治學之大者也。

聖人之心,以廣天地之仁,宏性道之德,為其所立教之旨。故其教之入人也深,其功不言而大,其名不居而章,其利不謀而溥,此萬世以後猶當尊親之也。夫斯世之治亂,恒係乎教之興衰智者固知之矣而教之傳否,猶有待乎智者此亦常人所知。今世亂亟矣其有志者,乃不興教是圖,而欲望世之治,得乎?聖人教人心法,載在經書,人多讀之矣而孰能以之致用者乎?皆由未能實行耳

實行云者,不在臨事之時,要先習於平昔不在謀國之際,要先練於身心。故修身為本,孝弟忠信,親親長長,皆其事也仁慈忠正,體物不遺,皆其事也。即閒居獨處,戒慎恐懼,持之以敬而立其誠日用尋常,靜默安息,操之不失,而養其真皆所以為學,即所以致用也。行之有餘,博及群藝以盡其能,以發其知。溫故知新,先博後約,明乎物理,察於事故,亦皆學也,皆所以備用也。

故為學者,要先立志聖賢,要先力求知行合一,而無求於外,毋貪於名,毋惑於利。既定於內,既立其本,既厚其德,則出固聖君賢相,功德及於生民居亦聖師賢友,教化行於天下矣。實用之效豈不大哉?再者【大學】一書論學為重,而言學皆就易者始,必先立基。故初學者,於其易者未能之時,不可語其難者。蓋基不立,不足善其後也。如言明明德及於治平也他經多有之,此則僅其大者如止至善亦然。

故【禮記】、【春秋】、【詩】、【書】皆言治平者也。欲明明德者,讀【大學】後必須及之。如【中庸】、【周易】、【連山】、【歸藏】皆言誠、言性道者也。欲止至善者,讀【大學】後必須及之。其餘如【論】、【孟】、【孝經】、【家語】等,則又各經之輔,亦不可不習之也。故為學者於讀此經之時,當求此經之用既讀之後,更當求廣其用。庶乎用之不盡,而不負此經不負此經,即不負聖人之教也。世人其勉哉!

【宗主孚聖附注】

宣聖以聖教重在實效,讀經重在致用特再三申明此旨,使人注意。且宣聖之意,以為作聖賢,本人應有之志而於治平功業,則不勉人皆做到。

故讀經之時,先要以實學聖賢存心,不可徒務一時事功。要知事功易為而難成,聖賢難為而易成。一求在己,一待諸事,自不同也。故習經為平時用功之事,非謂出仕而備也。今人每忘其本,先求名利,遂致所學不精,基本不固。要知聖人教崇實用,非為以用為志。若以用為志,則不得其位者豈竟不學耶?故聖人之謂實用,以先自己身始,而使志於聖賢能為聖賢,則出處皆宜其功效隨時隨事皆可見,此則真實用也。

宣聖恐人誤會實用「用」字而先忘其本致心逐名利謂為實行平治。一旦得用,有如揚子、雲王、荊公輩,徒以經文飾自己之失,為天下詬病是自失其本而誤其志,非聖人崇實用之旨也。


打開手機掃描閱讀

收藏 書評 打賞

上一頁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