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战国时代,诸侯争霸,狼烟四起,可谓热闹极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军事外交的斗争尤为突出。一时间纵横家的杰出代表张仪、苏秦各逞口舌之利,周旋于诸侯之间,玩弄霸主于股掌之上,成了当时国际性的策划大师。在『策划』一词又重新被炒得火爆的商品大潮中,重睹苏秦、张仪之风采。能不为之击节喝彩!
臣闻天下大器也.群生重蓄也.器大不可以独理.蓄重不可以自守.故划野分疆.所以利建侯也.亲疏相镇.所以关盛衰也.昔周舰二代.立爵五等.封国八百.同姓五十五.深根固本.为不可拔者也.故盛则周召相其治.衰则五霸扶其弱.所以夹辅王室.左右厥世.此三圣制法之意.文.武.周公为三圣.然厚下之典.弊于尾大.
自幽.平之后.日以陵夷.爵禄多出于陪臣.征伐不由于天子.吴并于越.越王勾践败吴.欲迁吴王于甬东.与百家君之.吴王曰:『孤老矣.不能事君.』王遂自刭死.越王灭吴.晋分为三.晋昭公六年卒.六卿欲弱公室.遂以法尽灭羊舌氏之族.而分其邑为十县.六卿各以其子为大夫.晋益弱.六卿皆大.哀公四年.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共少智伯.尽分其地.
至烈公十九年.周威王赐赵.魏.韩皆命为诸侯.晋遂灭.郑兼于韩.煮桓公者.周厉王少子也.幽王以为司徒.问太史伯曰:『王室多故.予安逃死乎.』太史伯曰:『独有洛之东土.河济之南可居.』公曰:『何如.』
对曰:『地近虢郐.虢郐之君贪而好利.百姓不附.今公为司徒.民皆爱公.请试居之.民皆公之民也.』桓公曰:『善.』竟国之至后世.君乙为韩哀侯所灭.并其国.郑遂亡.鲁灭于楚.鲁顷公二年.楚考烈王灭鲁.鲁顷公亡迁于卞邑.为家人.鲁遂绝.海内无主.四十余年而为『战国』矣.秦据势胜之地.骋狙诈之兵.蚕食山东.山东患之.
苏秦.洛阳人也.合诸侯之纵以宾秦.张仪.魏人也.破诸侯之纵以连横.此纵横之所起也.
议曰:【易】称先王建万国而亲诸侯.孔子作【春秋】为后世法.讥世卿不改装.世侯.由是观之.诸侯之制.所从来上矣.荀悦曰:『封建诸侯.各世其位.欲使视人如子.爱国如家.置贤卿大夫.考绩黜陟.使有分土而无分人.而王者总其一统.以御其政.故有暴于其国者.则人叛.人叛于下.诛加于上.是以计利思害.劝赏畏威.各竞其力.而无乱心天子失道则侯伯正之.王室微弱则大国辅之.虽无道不虐于天下.此所以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人者也.』曹元首曰:『先王知独理之不能久.故与人共理之.助独守之不能固.故与人共守之.兼亲疏而两用.参同异而并进.轻撞足以相镇.亲疏足以相卫.兼并路塞.逆节不生也.』陆士衡曰:『夫为人不如厚己.利物不如图身.安上在乎悦下.为己存乎利人.夫然则南面之君各矜其治.世治足以敦风.道衰足以御暴.强毅之国不能擅一时之势.雄俊之人无以寄霸王之志.』盖三代所以直道.四王所以垂业.夫兴衰隆替.理所固有.教之废兴.存乎其人.愿法期于必凉.明道有时而暗.故世及之装.弊于强御.厚下之典.漏于未折.浸弱之衅.遘自三季.陵夷之祸.终于『七雄』.所谓『末大必折.尾大难掉』.此建侯之弊也.
白话
我听说天下就象是一个大容器,百姓就象是其中贮存的财富。容器太大,一个人就管理不了;财富太多、太贵重,一个人就难以守护。所以要划分疆野,要建立诸侯国;亲疏之间要互相抑制,这是关系到国家盛衰的问题。从前周王朝接受夏、商两代的经验教训,设立五等爵位,分封八百个藩国和五十五个同姓王。这些藩国和同姓王都根基深厚坚实,是不能动摇的。因此,国家兴盛的时候就有周公、召公辅佐治理;国家衰败的时候就有春秋五霸扶助弱小的周王室。以此共同辅助王室,掌握那个时代,这就是三圣指周文王、周武王、周公三人当初制定分封制的本意。然而,厚赏臣下的制度,弊病在于尾大不掉。
自从周幽王、周平王之后,周王室日渐衰落,爵禄多由左右的大臣赐予,征战讨伐的事不由天子决定。吴国被越国吞并越王勾践灭了吴国,想把吴王迁往甬东,给他一百户人家让他管理。吴王说:『我老了,不能再侍奉你了。』
然后自刎而死,吴国灭亡。
晋国被一分为三。晋昭公六年时,他死了。他的六卿想要削弱昭公亲族的势力,就想法儿把羊舌氏一族都杀掉了,把他们的封邑分为十个县,六卿各用他们的儿子为大夫。晋国因此更加衰弱,六卿的势力都强大起来。哀公四年,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一起杀死智伯,把晋国的土地瓜分殆尽。到烈公十九年,周威王赐封赵、韩、魏三国,把他们封为诸侯。晋国就这样灭亡了。
郑国被韩国兼并。郑桓公是周厉王的小儿子,周幽王时为司徒。他问太史伯:『周王室多灾多难,我怎样才能逃脱一死呢?』太史伯说:『只有洛水的东边,黄河、济水的南面可以居住。』桓公说:『为什么到那里去呢?』
太史伯回答说:『那个地方邻近虢郐,虢郐的国君贪暴好财,百姓都不依附他。如今你做司徒,人民都很爱戴你,请你试试到那里居住,那里的百姓就都是你的国民了。』桓公说:『很好。』于里就去那里做了国君。到了后世,君乙被韩哀侯所灭,吞并了郑国。郑国也就灭亡了。
鲁国被楚国所灭。鲁顷公二十年,楚考烈王消灭了鲁国。鲁倾公逃亡到卞邑,做了人家的仆人。鲁国王是灭亡了。
天下没有一个有权威的君主,这样的状态达四十多年,形成『战国』时代。其中秦国依仗形势险要,运用狡诈善战的军队,一点点地吞并山东六国,山东各国深以为忧。苏秦,洛阳人,联合诸侯一起抵抗秦国;张仪,魏国人,拆散诸侯的联盟与秦国连横。这就是纵横活动的缘起。
【周易】赞许先辈的圣王们建立万国而亲临诸侯;孔子创作【春秋】做为后世治国的法则。这是讥讽各代的当政者不知变通,改换分封制,仍然要世世继承王候爵位。由此来看,分封诸侯的制度,是从先世就有的了。荀悦说:『分封建立诸侯国,让他们各自世代继承其爵位。这些统治者想使人对待别人象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爱国家就象爱家一样,就必须任用贤能的世卿、大夫,考察他们的政绩进行罢免或提升,使他们能得到土地的封赏但不能拥有子民,由君王总揽全局,实行统治。因此如有用残暴的手段来管理国家的官员,下面就会有人反叛他。在下有百姓的反叛,在上有君王的诛杀,所以权衡利害,他们就会努力工作以受奖赏,而害怕君主的权威,各自争相效力,而没有作乱之心。天子不守正道时有侯伯来规正他,王室微弱时就会有强大的诸侯国辅助他们。所以即使君主无道也不会使天下百姓受虐特。这就是用辅佐来顺应天道并掌握人才的道理。』
曹元首说:『先辈的圣王们知道自己一个人治理国家不能使之长久,所以和别人一起治理;知道一个人守护天下不能使之牢固,所以和别人一起守护。他们亲疏并用,异同共进。使权轻与权重的人互相抑制,亲近与疏远的互相关照。扫除政治道路上的障碍,以保证国家不发生叛乱。』
陆机说:『为别人不如厚待自己,为外物不如为自身谋算;要使上级安乐就在于使下面的人满意。为了自己打算就得先让别人占占便宜。国家治理得好时足以正风气,衰微时也可以抵御强暴。所以强大有力的国家不能专据一时的优势,雄才大略的人也不能使霸王之志得偿。』
这大概就是三代可以奉行正道,四王得以成就功业的原因吧。同家的兴衰交替,理所固有;礼教的废兴,在于统治者的做法。治国的法则有时也许不能正确施行,真理有时被歪曲。因此世代继承爵位的制度,弊处在于强行统治;厚赏臣下的制度,过失在于使王室日益衰弱。王室浸弱的开端,始于三代昏王,其祸患,到战国七雄时才结束。所谓『树梢大了树必定要折断,尾巴大了就难以掉转』,这就是分封诸侯的弊端。按语
治国之道,实为立国安邦之大计。本段开篇明义,阐述了治理国家的方略。
首先,统治者应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治理自已的国家。『器大不可以自理,蓄重不可以自守』,所以周实行分封诸侯的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种制度是合理的。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后世的统治者只知『法先王』,对分封制一味照搬,不知变通,其结果只能是使周的统治结束。『末大必折,尾大难掉』,简要地总结了封建诸侯的弊端。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任何一个时代,如果只能继承前代,一成不变,是不会进步的。如今的改革开放,就是要改变那些陈旧的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东西,以顺应新的历史潮流。苏秦初合纵.至燕.周武定殷.封召公于燕.与六国并称王说燕文侯曰:『燕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呼沱.易水.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车六百乘.骑六千匹.粟支数年.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田作.而足于枣栗矣.此所谓天府者也.夫安乐无事.不见覆军杀将.无过燕者.大王知其所以然乎.夫燕所以不犯寇被甲者.以赵之为蔽其南也.秦.赵相弊.而王以全燕制其后.此所以不犯寇也.且夫秦之攻燕也.逾云中.九原.过代.上谷.弥地数千里.虽得燕城.秦计固不能守也.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今赵之攻燕也.发号出令.不至十日.而数十万之军.军于东垣矣.渡呼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而距国都矣.故曰: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于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是故愿大王与赵从亲.天下为一.则燕国必无事矣.』燕文侯许之.
乐毅献书燕王曰:『比目之鱼.不相得则不能行.故古者称之.以其合两而如一也.今山东不能合弱而如一.是山东之智不如鱼也.又譬如军士之引车也.三人不能行.索二人.五人而车因行矣.今山东三国弱而不能敌秦.索二国因能胜秦矣.然而山东不知相索.则智固不如军士矣.胡与越人.言语不相知.志意不相通.同舟而渡波.至其相救助如一.今山东之相与也.如同舟而济.秦之兵至.不能相救助如一.智又不如胡越之人矣.三物者.人之所能为一.山东主遂不悟此.臣之所为山东苦也.愿大王熟虑之.今韩.梁.赵三国已合矣.秦见三晋之坚也.必南伐楚.赵见秦之伐楚.必北攻燕.物固有势异而患同者.秦久伐韩.令秦之伐楚.燕必亡.臣窃为大王计.不如以兵南合三晋.约戌韩.粱之西边.山东不能为此.此必皆亡矣.』燕果以兵南合三晋.
赵将伐燕.苏代为燕说赵王曰:『今者臣从外来.过易水.见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挟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必见蚌脯.」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必见死鹬.」二者不肯相舍.渔父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其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愿大王熟计之.』赵王乃止.
齐宣王因燕衰.伐燕.取十城.燕易王谓苏秦曰:『先生能为燕得侵地乎.』秦曰:『请为取之.』遂少齐.见齐王.拜而庆.仰而吊.齐王曰:『是何庆吊相随之速也.』苏秦曰:『臣闻饥人之所以饥而不良鸟喙者.为其愈充腹而与死.人同患也.今燕虽小弱.即秦之女婿也.大王利其十城而长与强秦为仇.今使弱燕为雁行.而强秦推其后.是食鸟喙之类也.』齐王曰:『然则奈何.』苏秦曰:『臣闻古之善制事者.转祸而为福.因败而为功.大王诚能听臣.归燕十城.燕必大喜.秦王知以己之故而归燕筑十城.亦必喜.此所谓弃仇仇而结硕友也.』齐王曰:『善.』于是归燕十城.
白话
苏秦开始组织合纵联盟,便去了燕国。周武王定都殷,封召公于燕地,和六国一并称王。于是有了燕国他游说燕文侯说:『燕国东边有朝鲜和辽东,北边有林胡和楼烦,西边有云中和九原,南边有呼沱河和易水。土地方圆二千余里。拥兵几十万,战车有七百多辆,战马有六千匹,粮食够十年支用。
南边有碣石和雁门的丰饶物产,北边有枣和栗子的获利收成。人民即使不从事田地耕作,而枣和栗子的果实就足以让人民吃饱。这是所谓的天府之国啊!
国家女乐无事,看不到军败将亡这样忧心的事,这些有利条件没有谁比燕国更多的了。
大王知道这平安的原因吗?燕国之所以不遭受战争的洗劫,足因为在南方有赵国作屏障。秦、赵争战,相互都疲弊了,而大王却保今燕国,控制住这个大后方,这就是燕国不遭受侵犯的原因。况且秦国如果攻打燕国,必须经过云中和九原,经过代和上谷,这就是数千里的道路,即使得到燕国的城邑,秦国也难以守住。秦国无法损害燕国也是很涛楚的了!现在若是赵国进攻燕国,只要发出号令,不到十天数十万大军就可以进驻东垣。再渡过呼沱河,涉过易水,不到四五天就靠近国都了。所以说,秦国攻打燕国,须得在千里之外开战,赵国进攻燕国,就要在百里之内开战了,不忧虑百里之内的祸患,却重视千里之外的邦交,没有比这更错误的计谋了。因此希望大王与赵国合纵,与天下诸侯联为一体,那么国家就不会有祸患了。』燕文侯认为苏秦说得对,便答应合纵抗秦。
乐毅写信给燕王说:『比目鱼,两条不合在一起就不能游动,所以古人赞许它们,是因为它们能合二如一。现在山东各国弱小而不能团结如一,这说明山东各国的统治者还不如比目鱼聪明啊。再比如士兵拉车,三个人不能拉动车,再找两个人,这样五个人用绳子拴在一起拉,车就可以前进了。现在山东各国弱小不能战胜秦国,而两个国家联合起来就能战胜秦国了。然而山东各国不知互相联合,他们就不如军士聪明了。胡人和越人,言语不通,同船渡河,却能达到互相救助如一。如今山东各国之间的关系,就象同船渡河,秦军来攻打了,却不能互相救助如一,他们又不如胡越人聪明了。比目鱼游动、军士拉车、胡越人渡河这三种情况,人人都能做到其中的一种。而山东各国的君主们却觉悟不到这点,这是我为山东各国忧虑的,希望大王仔细地考虑。现在韩、魏、赵三国已经联合了。秦国见这三国联合,必定会向南攻打楚国。赵国见秦国攻打楚国,也一定会向北攻打燕国。万物本来有形势相异而忧患相同的情况,秦国长时间地攻打韩国,如果现在秦国转而攻打楚国,燕国一定要遭受灭亡的命运。我私下为大王打算,不如向南与韩、赵、魏三国兵合一处,约定共同防守韩国、魏国的西部边界。山东各国如果不能这样做,一定都会被消灭的。』燕国果然派军队向南与韩、魏、赵三国联合。
赵国准备攻打燕国,苏代苏秦的弟弟替燕国去劝说赵王:『今天我到这里来,从易水边经过,看见河蚌正出来晒太阳,却被鹬鸟啄住蚌肉,蚌壳一合夹住了鹬鸟的嘴。鹬鸟说:「今天、明天见不到水,你就成了死蚌。」河蚌也对鹬鸟说,「今天不放走你,明天不放走你,你就成了死鹬。」两方面都不肯相让,渔夫看见了,就把它俩一起抓住了。现在赵国将要讨伐燕国,燕、赵长久相持不下,让百姓疲惫不堪,我恐怕强秦就要成为渔夫了。因此希望大王仔细考虑这件事。』这样,赵王才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齐宣王因为看到燕国衰弱了,就出兵攻打燕国,夺取了十座城池。燕易王对苏秦说:『先生能为燕国要回被侵占的土地吗?』苏秦说:『让我为大王取回来吧。』于是他到了齐国。见到齐王,下拜的时候向齐王称贺,站起来却又向齐王表示哀悼。齐王说:『为什么祝贺后紧接着就哀悼呢?』苏秦说:『我听说饥饿的人之所以再饿也不吃鸟嘴,是因为吃鸟嘴时肚子越饱死得越快,人人都有这样的顾虑。如今燕国虽然弱小,燕王却是秦国的女婿。
大王获得了十座城池的好处,却要长久地与强大的秦国为仇了。现在假设燕国是大雁在前面飞,那么强大的秦国就紧跟在后面。所以攻打燕国和吃鸟嘴是一类情况啊。』齐王说:『那又该怎么办呢?』苏秦说:『我听说古代那些会办事儿的人能够化险为夷,转败为胜。大王果真能听从我的意见,就把十座城池归还给燕国,燕国一定是万分高兴。秦王知道是因为自己的缘故齐国把十座城池归还给了燕国,也一定高兴。这就是所说的放弃仇恨而结成好朋友。』齐王说:『好吧。』于是把十座城池还给了燕国。按语
苏秦一番分析剖白,说服了燕王同意原赵国联盟。他的说人之术,高明之处在于他站得高,看得远,眼光独到。燕国虽然安定。但这是表面的,其实隐藏着忧患。居安思危,早做应对,这才是明智的选择。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今社会上那些经营有方的人,也应该凡事做全面的考虑,及早发现隐患,尽管企业一片兴旺发达,但居安思危,对有可能出现的危机要提前预料得到,及早制定正确的策略。这样,企业才能始终向前发展。
乐毅、苏代、苏秦他们都善于运用譬喻。寓言说理。其中,『蚌鹬相争,渔翁得利』,是人人都明白的道理。这三个人的辨才令人由衷钦佩。然而,我们从中应想到这样一个问题:燕国何以屡屡遭人侵犯,而只能靠舌辨之士解救呢?只是因为弱小!落后就要挨打,弱小就要受欺负,这是自古而然的真理。一部中国近代史更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所以我们国家要发展经济,强大自己,增强综合国力。惟有如此,我们才不再受人欺侮,中国人才可以挺直腰杆,不管是对世界上耀武扬威的美国。还是以富甲全球的日本,中国都可以对他们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