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礼义(中国礼仪)作者:徐俊生发布:懋基
2019-10-20 11:32
人與動物的重要區別之一,是人有社會性,需要相互的分工、合作等。人不能離群索居,必須參與到社會群體才能生存。因此,人與人之間,免不了交往、溝通,要拜訪、回訪。這其中有許多的禮節。〖儀禮〗中有〖士相見禮〗一篇,詳細介紹古代士大夫相互拜訪的禮儀,其內容今天照搬,則過於繁瑣,今結合時代,舉例而論,供讀者參考實行。
準備
首次去拜訪,不論受訪者比自己高貴,或是身份平等,皆應莊重、嚴謹。因此,必須做好充分準備。
一、預約
現代生活節奏較快,因而時間特別寶貴。為盡可能減少對受訪者工作或休息之影響,應預約拜訪時間,說明拜訪事由,詢問對方是否願意接見,何時拜訪比較合適。若是彼此較生疏,尤其要注意。不速之客一般不受歡迎。拜訪時間不宜過早,因為此時受訪者也許尚在休息;亦不宜太遲,此時受訪者也許已就寢。亦當避免在用餐時間到訪,否則有強求受訪者招待的嫌疑。拜訪時間一旦約定,就必須准時到達。或略提前幾分鐘。若提前過多,則主人尚未做好準備,或正有它事未終,令主人尷尬。若遲到,則顯怠慢,亦是失禮。若遲到許久,無端浪費主人時間,則不僅怠慢,亦有誠信不足之嫌。因此,若路途較遠,要計劃好時間,提前出發,防止因堵車等因素而遲到。
不約不見、約必守時,已經成為現代社會交往之原則。在通常情況下當謹慎遵循。尤其彼此不夠熟悉,更應如此。
二、準備禮品
若是首次登門拜訪,或者即使是關係非常好的親戚朋友,但已許久不見,皆應執禮品上門,不可空手而往。古代『士相見禮』中,一般執『雉即野雞』,現代物產豐富,可選之禮品較多。禮品之擇,盡量避免過於平常,譬如市場常見之物,亦不可刻意追求昂貴與華麗,如此則有賄賂之嫌。對方若是君子,斷不會接受。〖禮記〗曰:『貧者不以財貨為禮。』禮品的價值,當與自己的身份及經濟能力相符。亦不可選時興之物,比如夏季送西瓜。〖禮記〗曰:『水潦降,不獻魚鱉。』水量充沛的時節,不要獻魚鱉之類水產品,此時魚鱉最便宜,以之為禮,則顯誠意不足。備禮品首選以特色風物為主,譬如地方特產;或對方所需,譬如對方剛為人父母,可送嬰兒用品。總之,讓對方感覺到用心及誠意為主。
三、挑選禮服
在〖衣食住行〗,一章中,已經介紹過穿衣的要領。茲不贅述。需要提醒的是,拜訪的禮服,即要考慮受訪時的環境,又要考慮雙方的關係。穿衣要合於環境,若受訪者是自己較尊重的尊長,禮服要正式些,若受訪者與己年齡相當,且為人大方,則禮服不必太正式,但正規的拜訪,衣著絕不可過於隨意。等等,諸如此類。
訪問
之前的準備工作,都是為了現在的正式訪問,因此出發前,還要謹慎檢查禮品、衣著等,計劃好出發時間。
一、進門
到達對方家,若門未開,應輕輕、緩慢的叩門,或者輕按門鈴,靜候主人開門。切不可猛敲狂擊的叩門,這是急躁、失禮之舉。若等候許久仍未開門,可打電話詢問。若門虛掩,門口有不止一雙鞋,表明主人正在與別人談話。
戶外有二屨,言聞則入,言不聞則不入。
〖禮記·曲禮上〗
看到戶外有兩雙鞋,若能聽到室內交談言語,則可入室,若聽不到,說明談話內容較私密,不希望被他人聽到,此時應稍等片刻。
將上堂,聲必揚。
〖禮記·曲禮上〗
片刻後,若對方還未開門。則可大聲問候『請問某某在家嗎?』之類話語,這是為了讓主人知曉,客人已到。不能悄悄自己進門,如此則十分唐突,更不能側著耳從門縫偷聽談話,如此有窺人隱私之嫌。
將入戶,視必下,入戶奉扃,視瞻毋回。
〖禮記·曲禮上〗
主人開門,相互問候之後進門。進門時,目光要向下,不要左顧右看,環顧四周,上下打量等,這此皆為極不禮貌之舉。主人剛才為自己開門,為表示禮貌,自己經過門時,也手把扶一下門把手,以示禮貌。
戶開亦開,戶闔亦闔。有後入者,闔而勿遂。
〖禮記·曲禮上〗
進門後,若原來門是關閉状态,此時正捧著把手,可以直接將門關上,恢復如初。若原來門是敞開狀態,可恭敬的把扶一下把手,即入門。若知道稍後還有人將進來,關門時不要關緊。
主客首次相見,即使有年齡、尊卑之別,一般也是主人先向客人行禮,感謝客人能屈尊前來。若非首次相見,當視雙方尊卑,由卑者先向尊者行禮。若尊者輩份較高,與卑者關係也比較密切,可不必回禮。若彼此關係較遠,則當回禮。若彼此年齡相差不大,則無論對方身份有多低,亦當回禮。
華夏傳統生活習慣,是席地而坐,所以必須脫鞋才可入室,這是講究衛生的表現,後來受到胡人習俗影響,人們開始普遍坐椅子,脫鞋的習慣隨之漸失。當今,隨著生活條件變化,許多家庭不自覺的重新有了入室脫鞋之習慣。這時,客人當尊重主人家習慣,脫鞋或換鞋入室。有人說,讓客人脫鞋是失禮,此言差矣。從古至今,有一條重要的交往原則即『入鄉隨俗』,走到哪裡,應尊重當地風俗,而不是讓周圍人屈就於個人。所以,客人登門,應當尊重主人家的習慣,不能反客為主。且主人家即然需脫鞋而入,地板必定經過細心打掃,非常乾淨。若客人穿鞋而入,必會弄髒地板,如此一則客人顯傲慢無禮,二顯客人離去後,主人又要打掃地板,這是給主人添麻煩。脫鞋時,頭不要正對主人,應稍稍側轉身體。
毋踐屨,毋踖席。摳衣趨隅,必慎唯諾。
〖禮記·曲禮上〗
脫鞋時,不要踩到別人的鞋上。入席時,應當按路線走到主人為自己安排的座位,切不可貪圖省腳步,從別的席位或傢俱中間穿越而過。走路時,要注意自己的衣服及背包等隨身物品,不要掛、碰到室內物品。現代許多居室擺有一些藝術品,茶具等,若客人不慎碰到跌落,徒增麻煩及尷尬。入席前後,要謹慎應對主人的問候之語。
凡與客入者,每門讓於客。客至於寢門,則主人請入為席,然後出迎客,客固辭,主人肅客而入。
〖禮記·曲禮上〗
作為禮貌的主人,若要經過多道門,每到一個門,應當請客人先入,客人一般也要推辭一下,請主人先入。主人再次請客先入,此時客人順從主人,先入門。至待客之室,主人請客人稍做留步,先進內整理席位,再請客人入。此時,若客人安然順從,就有役使主人之嫌。要謙辭說:『不敢當。』『不敢勞駕。』主人整理後,敬請客人入內。其實,在此之前,主人早已整理妥當,此時特意再次整理,是為表示對待客之鄭重。
若地上有書籍、工具、藝術品,或者兒童玩具,客人千萬不可跨越這些物件,而是繞開。未經主人許可,不要亂翻家中物品,尤其是筆記本等私密性物品。
二、入座
主人請客人先入座,客人應當謙讓,請主人先坐。彼此應當年長者先坐。若年齡相差不多,則可約略同時坐下。萬不得自己先入坐。
客人坐何處,不能自作主張,當『坐不中席』。先觀察室內陳設,不要坐在大的椅、櫈、沙發正中間,如此則有獨佔較大空間之嫌。更不要坐在主人之位,及客廳正中之位,那是反客為主。
客人應當坐在離主人較近之位,這是與之親近、希望接受指教的表現。反之,若遠離主人而坐,則有疏遠主人和怠惰不敬之嫌。但也要注意,除非與主人關係特別親近,否則不要與主人擠坐到同一張椅、櫈、沙發上,如此則過於唐突。
入坐時,不要將前後座位全佔滿,應該往前些,前後只坐三分之二或一半的長度,身體微微向主人方向傾。若舒仰著身體,是自大的表現。坐定後,雙腿不要大尺度分開,也不要拘謹緊並雙腿,適當的方式是男子雙腿平行向前,小腿內收,不要伸很遠,雙手分別放在兩腿上。女子雙腿可并攏,雙膝向前或朝向一則皆可,雙手合攏疊放於小腹前。
坐下後,要『坐必安,執爾顏。』身體要安穩,不要動來動去,甚至駕起二郎腿。表情要專注,不要東張西望,心不在焉,時刻注意主人話語及行動。
主人為客人沏茶,客人應辭謝,若安坐不動,聽憑主人忙碌,就有役使主人之嫌。同理,主人去為客人準備點心,客人亦應起身站立辭謝,等主人落座後再坐下。
若是初次見面,彼此要交換名片,向對方遞送名片要起立,用雙手奉予主人,名片要正向朝向對方。收下名片後要略為看一看,然後鄭重收好,切不可隨便一丟,更不可把玩名片。
若攜帶有禮品,一般在入座前後獻於主人。獻禮品時,應將禮品正對著主人,例如禮品盒上有字,應將字正對主人;若是將禮品盒的開口或字朝向自己,顯然是失禮之舉。向主人遞禮物時,必須雙手奉出。主人亦應雙手接納,並致以感謝之辭。
三、對談
賓主交談,一般先寒暄一番,詢問對方健康、生活、工作等情況,但注意不要問及過於詳細及隱私之事。寒暄後再切入正題。談話的內容,要把握如下兩個原則:
首先,不要談論某些不適合私下議論的話題。孔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即君子不考慮與自己不相關之事。〖禮記〗曰:『公事不私議。』又曰:『在官言官,在府言府,在庫言庫,在朝言朝』,即在哪個職位、地方,就考慮與之相關之事。公事應到辦公室談。私下議論公事、事關係等,既不負責任,又容易產生小團體,應當避免。
其次,話題當由主人主導。〖禮記〗曰:『主人不問,客不先舉。』主人沒有提起,客人不要主動提出新話題。若客人引導話題,則是暄賓奪主,是沒有教養的表現。
長者不及,毋儳言。正爾容,聽必恭。毋剿說,毋雷同。必則古昔,稱先王。侍坐于先生,先生問焉,終則對。
〖禮記·曲禮上〗
與主人談話要謙遜,若主人為長者,則尤當注意。若長者正在說某事,客人勿輕易插話。孔子曰:『直而無禮則絞。〖論語·泰伯〗』說話過於急切、直接,而不顧對方,就會失禮。
談話時,表情要專注,恭敬的聽對方講話。專心傾聽,是尊重對方的表現,若目光游移不定,四處張望,顯然內心無誠意,甚至是心術不正之態。談話場所若有電視機,應關閉,以便集中精力交談。邊看電視邊與人交談,或者邊把玩物品邊交談,皆為怠慢不敬之舉。
談話要真切,言之有物,述說個人見解,不要海闊天空、漫無邊際的空談。可引用古今典故以論證個人見解,如此則略顯文雅之風。若一味複述他人言論,處處與別人雷同,則彼此交談毫無意義,純粹是浪費時間。
先生問某事,要等先生說完,再應對。切不可聽到半截就打斷對方,自己說起來,此為無禮之舉。又曰:『長者問,不辭讓而對,非禮也。』若長者有所詢問,應先謙辭,說自己才疏學淺,不足以回答此問題,長者再次要求後,再謙遜的回答。
若無主人允許,不要隨便翻動主人家的物品,尤其不能打開抽屜、櫃門,以及文稿等資料。客人應懂得自重。
見同等不起,燭至起,食至起,上客起。
〖禮記·曲禮上〗
談話間,若有尊長進來,應起立迎接,等尊長入座後再坐下。若有平輩或晚輩進來,則不必起身。若有人拿食物過來,亦要起身迎接。
辭別
客人要注意掌握時間,對長者,或者工作特別忙碌的主人,更需注意。一般來說,客人坐了一定時間,需要說的事情已經說完,就應該及時告退,以免過多打擾主人。〖禮記〗曰:『侍坐君子,君子欠伸,撰杖屨,視日蚤莫,侍坐者請出矣。』陪長者談話,若長者不斷打哈欠,找自己的手杖和鞋,或者看時間,說明長者已經疲倦,或者有其他事情需要及時處理,長者的上述舉動,可能是在委婉地提示客人。此時,客人應該盡早結束談話,並主動告辭。
主人送別客人,若客人是晚輩,主人在門內道別即可。若客人為長者,則主人應出門送別。送別的路程越長,越顯尊敬之心。若客人是乘車離去,則主人應待車開動後再返回。若客人步行離去,則主人要等到看不見客人,才能返回。
回訪
禮尚往來,來而不往,非禮也,往而不來,亦非禮也。
〖禮記·曲禮上〗
在華夏傳統交際禮儀中,若雙方地位相當,對方來拜訪,是對方屈尊,所以自己要謙遜辭讓,不敢讓對方枉駕下臨,應由自己登門拜訪。對方來訪後,若就此為止,則嚴重失禮。為表達感謝對方的來訪,同時為了表示禮尚往來之意,應在次日,或雙方約定時間,到對方家回訪。若雙方年齡、輩分、地位相差懸殊,則不在此例,尊者事務冗繁,交遊廣泛,若一有來客,就要回訪,勢必心有餘而力不足,所以不必皆回訪。
交友
與人交往,志趣相投者就會交往較多,久則成友。當今將『朋』、『友』合為一詞,實際二者有所區別。〖說文解字〗曰:『同師為朋』,『同志為友。』即『朋』實際上謂『同窗』、『同學』,『友』即謂志趣相投者,所以古人將『同窗』與『好友』並稱。〖詩經〗有:『琴瑟友之。』此『友』,意為交好,親近。金西周鐘鼎銘文文中的『友』字,是兩隻手的形象,意謂可伸手相扶之人。
金文中『友』字
一、擇友
『朋友』是五倫關係之一,個人不可能局限於家人父子、夫婦、兄弟交往中,也不可能局限於工作君臣交往中,必然還需與志趣相投者結為友。交友大概由個人所選擇,但若僅憑志趣交往,則有誤入歧途之患。所以交友必須慎重,尤其是年輕人。
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與款狎,熏漬陶染,言笑舉動,無心於學,潛移暗化,自然似之;何況操履藝能,較明易習者也?是以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
〖顏氏家訓·慕賢〗
人年少之時,精神、性情、志趣還未定型,尚在成長中。與他人交往,自然會受到熏陶,即使無心學習他人言行舉止,長久相處,亦不免潛移默化的影響、改變,不知不覺中漸漸與之相似。何況他人的操行技能,這些較淺顯易學的內容呢?所以與善人相處,如同進入養育芝蘭之室,久之必然身染芳香;與惡人相處,如同進入鮑魚店鋪,久之必然身染其臭。所以『君子必慎交遊焉。』即君子必慎重選擇一同出遊的夥伴。
孔子曾說過擇友的標準。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損矣。』
〖論語·季氏〗
有益之友有三類,有害之友有三類。與正直,誠信,見聞廣博之人交友,有益。與不務正業,阿諛奉承,花言巧語之人交友,有害。
與正直之人交友,則友可隨時幫助自己糾正錯識。『士有諍友,則身不陷於不義。』與誠信之人交友,才能坦誠相交,真誠相待。與見聞廣博之人交友,則能進於學業,促進自己進步。『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禮記·學記〗』即謂此矣。有此三益友,自然能相互學習,共同進步。
與不務正業之人交友,則自己亦隨之狹隘褊小,不務正業。與阿諛奉承之人交友,則自己亦隨之阿諛奉承,志氣淺薄。與花言巧語之人交友,則自己亦隨之花言巧語,巧言令色。有此三損友,則自身必受負面渲染,久之學業日消,以至碌碌無為。
不論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皆需交友。交友之損益得失,怎能不慎重?
萬章問曰:『敢問友?』孟子曰:『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挾也。』
〖孟子·萬章下〗
孟子的弟子萬章問道:『請問如何交友。』孟子說:『不倚仗年長,不倚仗顯貴,不倚仗兄弟的富貴來交友。交友,是結交他的道德,不能有所倚仗。』
孟子還舉例說孟獻子、晉平公這些諸侯、大夫,與好友相處時,完全忘掉自己的身份。晉平公到好友亥唐家裡,亥唐要求進去就進去,要求坐下就坐下,說讓吃飯就吃飯,即使是糙米飯、蔬菜湯也不會不吃飽。但是他們不一起共有官位,不一起治理政務,不一起享受爵祿。他們彼此相待無身份差別,但不會因友誼而干擾政治、公事。因為交友,交的是對方的道德。
如何擇友,個人內心要有正確的志趣及價值方向,自然不會誤入『鮑魚之肆』。
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
〖禮記·學記〗
古代,要經過七年的經典學習,在具備了『離經辨志』、『敬業樂群』、『博習親師』這些素質後,才觀察其『論學取友』,『論學』即考察個人在學術上有無自我見解,『取友』即選擇品德淳良之人為友。可見,擇友要以自己的學識和心識為基礎。當然,這些是古代士子的標準,當今別說普通百姓,即使是學者,也做不到讀七年書後再擇友,但『禮之所尊,尊其義也。〖禮記·郊特牲〗』明白擇友之義,懷是非曲直、羞惡向善之心,自然不會差很遠。年少者閱歷不足,若不能辨別友之善惡,可多向年長有德者請交,以助辨別,亦無大礙。
若能得品行端正、淳良者為友,即使對方有些方面不如己,亦無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論語·述而〗
三人一起行事,其他二人必有值得自己學習之處。選擇他們的優點學習,觀察他們的不足,總結教訓以改正。
所謂『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每人皆有優點,只要品行優良之人,皆可與之一起行事。個人精力時間有限,不能諸事皆躬身親為,能從朋友處學得經驗,習其所長,補其所短。則於己必事半功倍矣。
二、朋友有信
朋友相處,關鍵在於『信』。曾子曰:『朋友不信,非孝也。』若與朋友相處無信譽,必然是其人德性不足,推理之即父母教導有失。所以與朋友交往有信,不但關乎個人,還關乎父母,是為人之本。『朋友有信』是古之『五倫』關係之一。
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
〖禮記·中庸〗
獲得上級信任之道:首先要朋友信任,若朋友不信任,自然得不到上級信任。獲得朋友信任之道:首先要孝順父母,若不孝順父母,自然得不到朋友信任。孝順父母之道:首先要誠心誠意,若非誠心誠意,自然做不到孝順父母;誠心誠意之道:首先要明白何為善,若不明白何為善,自然不能誠心誠意。
君臣上下級、父子、朋友是五倫關係中的三種,能將此三種關係處理好,則兄弟、夫妻關係自然亦能處理得當。可見,『朋友有信』之道,與人倫之本息息相關。
在誠信交往之下,真正的益友不僅是志趣相投的傾訴者,還是相互勉勵的監督者。孔子曰:『所求乎朋友,先施之。〖禮記·中庸〗』希望朋友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若要求朋友做到,自己卻不願做或做不到,則有欺人之嫌,違背『朋友有信』之義。『朋友以極之。〖禮記·表記〗』真正的益友,是能相互勉勵,使各自皆向『止於至善。〖禮記·大學〗』不懈努力。『朋友攸攝,攝以威儀。〖詩經·大雅·既醉〗』朋友相互督促勉勵,督促勉勵以禮儀。朋友間能如此相互督促勉勵,便是禮義的升華。
朋友能相互勉勵,更進一步,便可共同有番作為,〖三國演義〗中,劉關張三人便是先由志趣相投,進而結為兄弟,再進而共謀事業。雖是小說內容,亦是據史潤色成之,成為世人皆知的佳話。有識之士,多讚譽仰慕之。需要注意的是,共同有番事業,是建立在益友共同『止於至善』之德行基礎上,絕非黑社會式的拉幫結派,因為『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 。〖論語〗曰『君子不黨』,宋朝邢叔明注釋曰『相助匿非曰黨』,這裡的『黨』並非今天意義上的『政黨』,而是指拉幫結派,相助做一些隱匿之事。這是君子不齒之行為。
古代的司徒(官職,主管教化) 『明七教以興民德』,即用七種教育使百姓提高道德。所謂七教,,即父子有親、兄弟有愛、夫婦有別、君臣有義、長幼有序、朋友有信、賓客有禮。
儒者是古代社會道德的代表,其交友之道更高。
孔子曰:儒有合志同方,營道同術,並立則樂,相下不厭。久不相見,聞流言不信。其行本方立義,同而進,不同而退。其交友有如此者。
〖禮記·儒行〗
儒者交友相互要合齊志意,同於方向。經營道藝,方式相同。以與友並齊而立,共謀事業為樂。若職務恰好是朋友的下屬,亦不生厭煩焦躁之心。與朋友久不相見,聞聽流謗之言欲譖毀朋友,則亦不信其言。友誼建立在彼此行為方正,合於道義之原則上。合於此原則,則友誼更進一步加深,不合,則退避疏遠。以上為儒者交友之原則。
當今這樣一個時代,我們不必苛求自己或朋友能如古代儒者般交友,但『雖不能至,然心鄉向往之。〖史記·孔子世家〗』這種精神和道義今天仍值得提倡、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