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铸鼎,唐虞以前不可考。惟禹铸九鼎,则因九州贡赋壤则已成,入贡方物岁例已定,疏浚河道已通,【禹贡】业已成书。恐后世人君增赋重敛,后代侯国冒贡奇淫,后日治水之人不由其道,故铸之于鼎『惟禹铸九鼎』一段:防止后世人君之横征暴敛,征索外国之奇技淫巧,以及治河之时不由故道。这种说法不论是否符合历史真实情况,但宋应星怀有忧国忧民之心,并以此对当时有所影射,是很明显的。不如书籍之易去,使有所遵守,不可移易,此九鼎所为铸也。
译文铸鼎的史实在尧舜以前就已无法考证了,至于传说夏禹铸造九鼎,那是因为当时九州根据各地现有条件和生产能力而缴纳赋税的条例已经颁布,各地每年进贡的物产和品种已经有了具体规定,河道也已经疏通,【禹贡】这部书已经写成了。但是由于恐怕后世的帝王增加赋税来敛取百姓财物,各地诸侯用一些由奇技淫巧做出来的东西冒充贡品,以及后来治水的人也不再按照原来的一套办法,于是,夏禹把这一切都铸刻在鼎上,令规也就不会像书籍那样容易丢失了,使后人有所遵守而不能任意更改,这就是当时夏禹铸造九鼎的原因。
年代久远,末学寡闻,如蠙珠、暨鱼、狐狸、织皮之类,皆其刻画于鼎上者,或漫灭改形亦未可知,陋者遂以为怪物『年代久远』一段:此言关于禹铸九鼎的另一种说法是荒谬错误的。由于年代久远,九鼎上刻画的九州方物已经漫灭变形,于是一些人就把稀奇的东西当做各地神怪,从而传出禹造九鼎以刻画神怪,致使人多识怪魅之形以回避的说法。故【春秋传】有使知神奸、不逢魑魅之说也。此鼎入秦始亡此鼎入秦始亡:先秦典籍多言周有九鼎,为诸强觊觎,而终为秦所取,及秦亡,九鼎亦不知所之,但未言此九鼎即禹所铸之九鼎。以为禹铸者,乃见于后世之说。而春秋时郜大鼎、莒二方鼎,皆其列国自造,即有刻画必失【禹贡】初旨。此但存名为古物,后世图籍繁多,百倍上古,亦不复铸鼎,特并志之。
译文经过了许多年代,刻在鼎上的画像,如蚌珠、暨鱼、狐狸、毛织物以及兽皮之类,也可能因为锈蚀而变了样,学问不深和见识浅薄的人就以为这是怪物。因此,【左传】中才有禹铸鼎是为了使百姓懂得识别妖魔鬼怪而避免受到妖魔伤害的说法。这些鼎到了秦朝时就绝迹了,而春秋时期郜国的大鼎和莒国的两个方鼎,都是诸侯国铸造的,即使有一些刻画,也必定不合于【禹贡】的原意,只不过名为古旧之物罢了。后世的图书已经多了好几百倍,就不必再铸鼎了,这里特地提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