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9 03:47
或據【大戴禮】謂『王言』當作『主言』
孔子閒居吳曰:孔子燕居之時.曾子侍⊙又作『曾參侍』。曾參:春秋魯人,字子輿,孔子弟子。侍:【大戴禮記】作『得』,意為等到.孔子曰:『參乎.今之君子延章曰:此君子,當指後文之士、大夫、君子.唯士與大夫之言延章曰:後文所謂『化天下』之言也可聞也吳曰:但聞有官之大夫與出仕之人言語.至於君子延章曰:國君也之言者延章曰:言語說曰云五字.其義不一.言者.立言也.一家之言也.語者.語於人也.說者.學說也.理論也.曰者.作文而語於人也.云者.引經據典也.引人言也.希延章曰:稀字古文.罕也.吳曰:君子之正言少聞也也.於乎延章曰:吁乎.吾以王言之.其不出戶牖⊙戶牖:門窗而化天下.』
白話譯文一
孔子在家閒居,弟子曾參在身邊陪侍。孔子說:『曾參啊!當今身居高位的人,只能聽到士和大夫的言論,至於那些有高尚道德君子的言論,就很少聽到了。唉,我若把成就王業的道理講給居高位的人聽,他們不出門戶就可以治理好天下了。』
白話譯文二
孔子閒居在家,弟子曾參在身邊陪侍。孔子說:『曾參啊!當今居身在位之人,只有士與大夫之教化治國言論可以聽聞,至於君王之人,稀罕得以聽聞。哎呀,我用王道教化之言論訴諸在位之人,那么其不出門戶即可教化治平天下了。』
曾子下席而對曰:『敢問延章曰:未思慮而問,故敢問何謂王者言.』孔子不應.曾子曰:『侍夫子之閒也.難對延章曰:應對夫子之言而思慮.是以敢問.』孔子又不應延章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夫子以曾參未思而問,故不答之.曾子肅然而懼吳曰:參凛然恐懼.摳衣延章曰:提挈。⊙摳:用手挖。此作『提』講而退.負席而立吳曰:倚所坐之位而起身聳立.
白話譯文一
曾參謙恭地站起來,走下坐席問孔子:『請問先生,什麼是成就王業的道理呢?』孔子不回答。曾參又說:『趕上先生您有空閒的時候也難,所以敢大膽向您請教。』孔子又不回答。曾參緊張而害怕,提起衣襟退下去,站在座位旁邊。
白話譯文二
曾參行下坐席應對說:『膽敢請問,何謂王道教化之言論?』孔子不回應。曾參又說:『侍奉先生閑餘之時,難於應對思考,因此膽敢請問。』孔子又不回應。曾參肅然生敬而有所懼怕,提起衣裳退下去,背着坐席而站立着。
有頃.孔子顧謂曾子曰:『參.汝可語明王之道與吳曰:參汝還可與言明王道否.』曾子曰:『非敢以為足也延章曰:參不敢自斷足可與言明王道也.請因所聞而學焉延章曰:請因聞乎夫子而學.』
白話譯文一
過了一會兒,孔子歎息了一聲,回頭對曾參說:『曾參啊!大概可以對你談談古代明君治國之道吧!』曾參回答說:『我不敢認為自己有了足夠的知識能聽懂您談治國的道理,只是想通過聽您的談論來學習。』
白話譯文二
有一會,孔子回頭與曾參說:『曾參啊!你可以談論聖明君王治國之道歟?』曾參說:『我不敢認為自己之學識足够谈論明王之道,請求通過聽聞先生之談論以學習明王之道。』
子曰:『居.吾語汝.夫道者.所以明德也吳曰:人所通行之謂道.忠於己之謂德.依道而行者所以昭吾之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吳曰:人之有德.所行之道乃尊重.是以非德道不尊.非道德不明延章曰:道者.人文之道也.非德.亦天道使然也.而人道所不尊者.猶疾之為人所惡焉.雖有國之良馬.不以其道服乘之⊙服乘:使用,指駕車或騎乘.不可以道里延章曰:雖千里之馬.非伯樂不能盡其器也.雖有博地眾民.不以其道治之.不可以致霸王延章曰:以王道一天下之謂霸乎.是故昔者明王內修七教延章曰:中庸曰『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七教:指後文所說的敬老、尊齒、樂施、親賢、好德、惡貪、廉讓七種教化.外行三至.七教修然後可以守延章曰:守王道之政.三至行然後可以征延章曰:伐不仁非德.明王之道.其守也則必折衝⊙折衝:使敵人的戰車後撤。即擊退敵人乎千里之外延章曰:為政以德.則歸來四方.而共守之.以遠蠻夷也.其征也則必還師衽席之上.故曰內修七教.而上不勞延章曰:德行法平則無為而治矣.吳曰:在内能修七教則君不勞而治.外行三至.而財不費吳曰:在外既行三至則國無所費.此之謂明王之道也.』
白話譯文一
孔子說:『你坐下來,我講給你聽。所謂道,是用來彰明德行的。德,是用來尊崇道義的。所以沒有德行,道義不能被尊崇;沒有道義,德行也無法發揚光大。即使有一國之內最好的馬,如果不能按照正確的方法來使用騎乘,它就不可能在道路上奔跑。一個國家即使有廣闊的土地和眾多的百姓,如果國君不用正確的方法來治理,也不可能成為霸主或成就王業。因此,古代聖明的國君在內實行「七教」,對外實行「三至」。「七教」修成,就可以守衛國家;「三至」實行,就可以征伐外敵。聖明國君的治國之道,守衛國家,一定能擊敗千里之外的敵人;對外征伐,也一定能得勝還朝。因此說,在內實行「七教」,國君就不會因政事而煩勞;對外實行「三至」,就不至於勞民傷財。這就是所說的古代明王的治國之道。』
白話譯文二
孔子說:『安坐,我告诉你。道呢,所用以彰明德行的。德呢,所用以尊崇道義的。因此,沒有德行,道義不為尊崇;沒有道義,德行不為彰明。即使有一國之內最駿之馬,不以駕馭駿馬之法騎乘之,不可以馳行一里路。即使有廣闊之土地,及眾多之人民,不以亲民之王道治理,不可以成就王道霸業。因此,古代聖明君王對內實行「七教」,對外實行「三至」。「七教」修成,之後可以守政衛國;「三至」實行,之後可以征伐不教無義之國。聖明君王治國之道,守政衛國就必定克敵于千里之外;征伐不教無義,就必定得勝班師還朝。因此說,對内修行「七教」,君王就不必煩勞政事;對外實行「三至」,就不至於勞民傷財。此則所謂聖明君王治國之道。』
曾子曰:『不勞不費之謂明王.可得聞乎.』孔子曰:『昔者帝舜左禹而右臯陶延章曰:左為德右為法。⊙皋陶:也稱咎繇。傳說為舜的大臣,掌刑獄之事.不下席而天下治.夫如此.何上之勞乎.政之不中.君之患也延章曰:政以德行.吳曰:政教不得其中.乃君之病.令之不行.臣之罪也延章曰:令以法行.法為臣義.令之不行.臣義其喪.吳曰:號令不行.則是人臣慢君之令.乃臣之過.若乃十一而稅吳曰:古者稅法.君取其一.民得其九.用民之力.歲不過三日.入山澤以其時.而無征延章曰:征稅.關譏市廛延章曰:廛,呈延切。⊙關譏:在關口設立界卡檢查行旅.皆不收賦王曰:譏.呵也.譏異服識異言及市鄽.皆不賦稅.古之法也.此則生財之路.而明王節之延章曰:稅賦有度以免乎竭.何財之費乎.』
白話譯文一
曾參問道:『不為政事煩勞、不勞民傷財叫做明君,其中的道理可以講給我聽聽嗎?』
孔子說:『古代帝舜身邊有兩個得力臣子禹和皋陶,他不用走下坐席天下就治理好了。這樣,國君還有什麼煩勞呢?國家政局不安,是國君最大的憂患;政令不能推行是臣子的罪責。如果實行十分之一的稅率,民眾服勞役一年不超過三天,讓百姓按季節進入山林湖泊伐木漁獵而不濫徵稅,交易場所也不濫收賦稅,這些都是生財之路,而聖明的君主節制田稅和使用民力,怎麼還會浪費財力呢?』
白話譯文二
曾參說:『不為政事煩勞、不勞民傷財謂之聖明君王,可以聽聞其中道理嗎?』
孔子說:『古代帝舜以大禹、皋陶為左膀右臂之大臣,不必離開坐席天下就治理好。如此,何需上位勞煩呢?政策不中公義,君王之憂患;法令不能施行,臣子之罪責。如果计稅以十分之一,勞役人民一年不超過三日,令人民按時季進入山林湖泊伐木漁獵,而不濫征稅,關卡店鋪,都不濫收賦稅。此些就是生財之方法,而聖明君王節制稅賦民力,又能浪費哪類財力呢?』